沈麗麗
摘? 要:家校合作是家庭與學校之間以溝通為基礎、相互配合、合力育人的一種教育形式,是實現高質量學校教育和良好家庭教育的重要紐帶。隨著智能手機的日益普及,微信平臺已成為創新工作方式、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這給傳統家校合作模式帶來重大機遇和挑戰。文章嘗試從微信功能入手,實現微信平臺的構建,打造家校合作新模式。
關鍵詞:家校合作;微信平臺;微信群;個人訂閱號
當今教育界已經普遍認識到基礎教育階段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但要在現實生活中將家校合作真正落到實處,并使其產生實際效果,還需進一步挖掘其更深的價值和內涵。家校合作既要突出“合”,也要突出“作”,施行過程中以家庭與學校的溝通為基礎,相互配合,合力育人,使孩子受到來自兩方面的系統一致、各顯特色、相輔相成的教育影響,形成多種終身受益的素質。
一、微信開啟的新模式與傳統家校合作模式比較
1. 傳統家校合作模式及弊端
傳統家校合作模式主要有三種形式:家長會、家校互訪、電話聯系。家長會是教師向家長匯報學校、班級、學生的整體情況;家校互訪是對家長會的補充,包括教師家訪和家長訪校;電話聯系則是緊急情況下的直接溝通方式。總體而言,電話聯系因其便捷性,是家校合作中最受歡迎的模式。
2. 微信開啟的新型家校合作模式及優勢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家長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微信逐漸成為交流和溝通的主要渠道。以微信為平臺的新型家校合作模式,彌補了傳統家校合作模式中的不足,展現出兩大優勢:(1)功能多樣化,綜合性強,操作簡單,可以為家校合作提供功能支持;(2)即時性、互動性和廣泛性,提升了家校合作的參與度、合作頻率和合作深度。發揮微信的功能,推進家校合作,是實現教師教育工作的便捷途徑。
二、微信平臺構建
1. 微信群的構建
(1)微信群的建立。
教師可以利用開學報到、家長會等契機,建立班級家長微信群。一個良好的微信溝通群需要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群管理者通過分析家長的需求,適時推送有價值的內容,提供一些大家感興趣的話題來交流,如孩子的教育引導、興趣培養、志愿填報等話題。教師還可以通過組建家委會增進家校之間的聯系,家委會作為核心群成員,是發展群、維護群、活躍群氛圍的有力保障因素。
(2)微信群的應用。
微信群的應用應該是雙向的,以教師為主導,也需要家長的主動溝通。
筆者對此進行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實踐:① 發布消息,將班級各類重要通知發布至微信群,讓家長了解班級事務,征求家長意見,促進雙方溝通;② 雙向了解學生動態,筆者所在的是一所寄宿制學校,每周運用微信群及時和家長溝通學生到校情況;③ 指導家庭教育,教師對家長進行適當的家庭教育方法引導,可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2. 個人訂閱號的構建
(1)個人訂閱號的建立與開發。
個人訂閱號側重于信息的傳播,適合作為班級服務平臺用以開展家校合作。個人訂閱號的很多功能可以自主開發,開發過程中本著三個原則。① 簡單性原則:個人訂閱號的使用者是教師和家長,為方便家長從中了解關鍵信息,個人訂閱號的設立應盡可能從簡。② 全面性原則:內容上,個人訂閱號是為班級服務的,推送的消息需面向全體,涉及全班教學、活動、德育等各個方面。③ 個性化原則:針對班級工作重點、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不同,在個人訂閱號的菜單設計上劃分不同的功能,以滿足不同家長和學生對平臺的需求。
(2)個人訂閱號的應用。
個人訂閱號只能每日群發一條,筆者格外珍惜,實踐中嘗試一周主題性推送。例如,周一,編寫周末作業完成情況,讓家長參與周末作業的監督;周二,圖文編寫班級學生一天的上課、自習、就餐等情況,讓家長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周三,針對九年級學生的特點,轉發中考政策文件,讓家長了解中考;周四,通過案例轉發進行感恩、安全等主題性教育;周五,轉發優秀的家庭教育方法文章;周末,轉發心靈雞湯、生活趣事等文章。
個人訂閱號還有投票、分組、關鍵詞回復等功能,可以利用這些功能進行分層推送,實現分層教育。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教育不斷創新。運用微信參與教育教學是機遇也是挑戰,在使用過程中,應與QQ群、校訊通等實現互融互補,形成合力。如何更好地運用微信服務家校合作,開啟家校合作的新時代,還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創新。
參考文獻:
[1]楊揚. 新時代家校合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 教學與管理,2020(1).
[2]任雪梅. 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中小學家校合作的研究[D]. 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5.
[3]林永暖. 微信公眾號在家校協同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 教育觀察,2019,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