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瓊
摘 要:文化教育向來是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新《課標》提出英語學科的四大核心要素,文化意識赫然在列。小學英語是一門語言類課程,非常適合開展文化意識方面的教育。盡管英語的背景是西方文化,但如果教師能在教學中實現中西文化并舉,以英語為水,托起傳統文化之舟,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打通不同文化思維之間的障礙,促進英語學習,而且對于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也頗有益處。本文分析了小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教育的現狀,試圖通過加強中西語言與文化聯系的種種途徑,達到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英語 有機滲透 中華傳統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6.017
在人們的印象中,傳統文化和語文、歷史等人文學科聯系較為密切,而與英語則毫不相干,這是一種思維局限。傳統文化是文化意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英語教學離不開文化意識。小學生年齡尚幼,如果不盡早對他們進行分辨中西文化差異的教育,增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就難以避免西方文化在英語學習中造成過多影響,導致傳統文化失語。這不但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也違背了教授學生英語的初衷。為此,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對傳統文化滲透途徑加大研究力度,讓學生在熟練運用英語的同時,樹立正確的文化意識,為傳統文化的傳承開辟新的陣地。
一、小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教育的現狀
1.西方文化充斥英語課堂
走進小學英語課堂,撲面而來的是一股西方現代文化的氣息。小學英語的教學情境多以現代生活為背景,教師帶領學生讀英語課文、講英語故事、看英文電影,其主要的題材往往都是歐美國家的日常生活,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聯極少。教師的本意,是構建西方文化語境,通過外國生活場景的展現,為學生創造說英語的語言環境,以鍛煉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而且對語言背后文化內涵的探尋,也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英語的理解。然而在英語文化的反復影響下,如果沒有相應的傳統文化滲透作為保證,長此以往,就會對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文化思維產生影響,更傾向于接受英語文化。就學生個人發展而言,失去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核,帶來的是價值觀的背離;就傳統文化自身的發展而言,缺少價值認同的文化難以傳承,而英語教學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2.傳統文化意識不到位
很多英語教師忽略了教育的關聯性,一提到傳統文化教育,就認為這是語文教師的工作,與英語無關;英語是語言學科,教學生聽說讀寫就行了,沒有必要畫蛇添足,滲透其他學科的內容。有的教師不愿意對英語教學進行橫向拓展,理由是小學英語在學時上并不寬松,教學應優先保證進度,橫向拓展不能提高英語成績,只會白白浪費學時,對英語教學而言有害無利。還有的教師擔心小學生自制能力差,教學內容拓展得過多過遠,不但收效不佳,反而會導致學生出現“離教”,得不償失。歸根結底一句話,教師對英語教學的認識,沒有上升到文化意識的層面,才會認為滲透傳統文化不重要,甚至可有可無。
3.教師的教學能力有限
小學英語教師通常畢業于英語教育專業,所修專業課程中并不涉及傳統文化內容,大多數教師的傳統文化知識水平都不高,難以實施滲透教學。更何況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橫向拓展,教師的教學能力必須過硬,要善于教學設計,做到教學進度和橫向拓展兩不誤;要善于把握契機,實現教學內容和滲透內容無縫對接;要善于引導學生,循著教師的思路展開學習活動。小學教師能力有限,即便部分教師有心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也只能在講解中略微提及,點到即止。一旦教師嘗試在英語課堂全面滲透傳統文化,往往會顧此失彼,出現種種問題,導致滲透教學難以為繼。
4.英語教材中缺少傳統文化內容
英語課堂充斥西方文化氣息,與教材的內容不無關系。英語課文介紹英美國家生活較多,單詞也大多是英語國家的事物,說到食物,就是bread、coffee、hamburger、juice,說到衣服就是T-shirt、dress、jacket, 卻很少有中國的傳統飲食和服飾等內容出現。誠然,英語學習不免要接觸很多帶有濃厚歐美文化特色的詞匯,但語言工具并不是英語的全部意義,如果我們的學生只會亦步亦趨地學習英語表達,卻不懂得用如何英語來描述中華文明,就很容易在未來的跨文化對話中處于下風。不僅如此,英語教材中出現更多傳統文化內容,也能加深師生對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掃除在英語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識障礙。
二、在傳統文化中滲透英語教學的途徑
1.教材中增加傳統文化比例
傳統文化相關的課文和單詞,在教材中可適當提高比例,這樣教師在滲透教學時無須做太多銜接,更加得心應手。還有各單元中“擴展閱讀”的部分,也要利用起來,對課文內容加以延伸,實現與傳統文化的對接。編寫課文時要注意傳統文化素材的選取,可以是古人的經典事跡,如孔融讓梨,也可以是介紹某種帶有文化含義的事物,如中國結。課文應以簡短為要,素材內容不宜太復雜,涉及的單詞也要盡量簡單,以免超出教學要求的難度。還有“擴展閱讀”中的內容,要注意其與教學單元的內在關聯,由教學內容自然延伸而出,不可為了滲透傳統文化而強行擴展,從而影響教學單元的整體性。
例如,教材中“Where is my ruler”這一單元,提到了各種交通工具,包括bike、jeep、bus等,這里就可以在“擴展閱讀”中加入中國古代交通工具,如馬車、步輦、轎子等,在此基礎上還可繼續拓展,介紹古代的交通情況,讓學生了解何為“車同軌”,何為“馳道”,何為“官道”,等等。把古代生活的一角展示給學生,豐富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還有“What time is it”單元,“擴展閱讀”部分可以加入中國古代的十二時辰,天干地支等內容,將古今計時方式加以對比,并告訴學生古人是如何計時的,使用何種計時工具,古人在不同時段都做些什么。對于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而言,這些內容都是很好的素材。
2.立足教材細節,尋找傳統文化切入點
雖然小學英語課文多呈現歐美文化特征,但如果教師對教材細節挖掘得當,很多內容恰恰可以與中華傳統文化形成反差和對比,從而成為滲透傳統文化的契機。教師的引導,可以幫助學生完成文化視角的轉換,以英語進行傳統文化的表達,實現語言思維和文化意識的雙重提升。要做到這一點,教師的教學準備工作必須到位,既要對教材知識點了如指掌,又能對傳統文化素材信手拈來,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做到關聯準確,切入自然,引導恰到好處,解讀扼要深刻,避免傳統文化滲透方式不當,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
以“校園生活”這個切入點為例,為了讓課文更貼近小學生的心理,小學英語教材很多單元的內容都是校園生活,比如“歡迎回到學校”“我的教室”“我的書包”“我們的學?!钡牡鹊?,基本涵蓋了校園生活的各種元素,而這些內容和傳統文化之間,都是可以建立起聯系的。就拿學校來說,教師的思路可以從學校拓展到古代私塾,在相關的單元進行私塾文化的滲透。私塾包含的內容很廣,無論是其內部的構造,先生與學生見面所行的各種禮節,還是學生在私塾學習哪些課程,都可以跟現代學校生活形成對比,讓學生了解古代的孩子是怎么上學的。教師也可進一步拓展教學內容,用英文翻譯古人勸學的詩句,如“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與學生共勉,以古人讀書之勤奮,激勵學生向學。除了私塾,教師還可以利用文具來做文章,通過多媒體展示古代“文房四寶”的圖片,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將實物帶入課堂,供學生觀摩,比較,然后教會學生,如何用英語描述這些古代文具,這既是英語表達訓練,也是跨文化交流訓練。
3.構建傳統文化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尤為突出,因為英語重視應用性,語法學得再好,單詞背得再熟,不能用于交流就沒有意義。為學生構建一個開口說英語的情境,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融入英語環境當中。而教學情境一旦滲透了傳統文化,就能起到一石二鳥的作用,既鍛煉英語表達,又強化了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
小學生在玩耍的時候,經常會代入故事中的角色,模仿角色的一言一行。很多教師發現了這一特點,在教學中引入分角色扮演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古人有很多事跡可以改編成英文劇本,讓學生代入角色表演。教師在改編時要充分利用細節,處處做足傳統文化的功課,比如古人見面的禮儀,說話的語氣等。還可以通過多媒體,在屏幕上投射出古代的生活場景,營造出古色古香的環境,增強學生的代入感,再配以古典韻味的音樂,讓學生沉浸在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中。
講故事也是滲透傳統文化的良好契機,不是教師講,而是學生講。教師可以提前讓學生準備一個傳統文化小故事,翻譯成英文,在課堂上輪番講述。故事內容涉及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不必局限于名人事跡,神話故事如精衛填海,文物介紹如兵馬俑,均可作為素材。學生要把故事講給別人聽,自己首先要熟悉故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面得以拓寬,閱讀理解能力和記憶力都得到了鍛煉。
4.巧用游戲滲透傳統文化
小學生對于游戲情有獨鐘,英語課堂開展游戲教學,往往會有意外之喜。要實現英語、傳統文化和游戲三者的結合,古代流傳的諺語和古典詩詞可以作為突破口。實際教學中,不少學生在掌握一些英語單詞后,喜歡用它們來翻譯古詩;盡管學生英語水平不高,翻譯得不倫不類,甚至是英文夾雜中文,但這個現象卻給教師以啟發,如教師能以游戲的方式,對學生善加引導,就可以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
鑒于古詩詞的表達方式和今天有很大差距,翻譯難度偏高,教師不妨先帶領學生翻譯諺語,以“前車之鑒”為例,英文寫作“One man's fault is other man's lesson”。待學生英語水平逐漸提高,再嘗試古詩的翻譯。游戲采取分組競賽方式,每組翻譯一首古詩,由教師和其他組點評,看誰的翻譯更好。為了在競賽中取得領先,學生們絞盡腦汁,調動自己所學英語知識,試圖將古詩詞內容以英語思維表達出來,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在游戲中不知不覺得到了提高。
還有中國傳統游戲,擊鼓傳花、猜燈謎、投壺等,由于時代變遷,現代人已經很少玩了。以投壺為例,小學生大多沒聽說過,具有一定的新奇感,很容易調動學生興趣。教師準備好投壺的道具,學生輪流投擲,一輪投擲后,投中的學生獲得出題機會:“What's for breakfast?”投不中的學生搶答:“Egg and bread。”游戲結束后,教師為學生講述投壺的來歷,以及投壺與古代禮儀制度的關系,讓學生通過千百年前古人的游戲,感受其中所蘊含的中華文化。
5.問候禮儀中滲透傳統文化
在英語課堂之外,教師同樣可以尋求滲透傳統文化的機會,比如日常的問候禮儀。為了培養學生的語言習慣,小學英語教師都會要求學生,在問候打招呼的時候盡量用英語。一句看似不起眼的問候語,其中卻蘊含著傳統文化和英語文化的明顯差異,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差異,在問候禮儀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英語中的“Hi”或者“Hello”相當于漢語的“你好”,看起來打招呼的方式都一樣;可是當問候的內容增加,兩種文化就會出現分歧。中國人喜歡問別人要去往何處,或者要做何事,這是一種引起話題和表現關注的方式,避免寒暄陷入尷尬;而歐美國家的人更重視個人隱私和自由,不喜歡被人詢問此類問題,而是多以天氣作為開場白,一張口就是“Lovely day,isn't it”,實際天氣情況并不重要,只是以此作為話題。年齡是東西方都比較敏感的話題,在詢問的時候也要格外注意文化差異。中國人詢問幼兒才會問“你今年幾歲”,詢問成年人則說“您是哪年生人”,而在詢問老人的時候要尊敬,用“您高壽”這樣的語氣較為合適;至于西方人,特別是女士,普遍視年齡為秘密,選擇避而不答。通過比較學習,學生不僅了解了東西方文化在問候方面的不同側重點,在使用問候語的時候更加準確,為文明禮貌習慣的養成奠定基礎,而且對中國文化中尊老愛幼、關心他人的傳統有了深刻體會。
6.節日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
無論中國還是歐美國家都有傳統節日,節日的由來,以及由節日衍生出的文化習俗,傳說故事,文學作品等,形成了一個個獨特的節日文化體系。作為英語教師,一定不能放過節日這個重要機會,充分利用節日教育來滲透傳統文化。節日教育最好在節日當天或前后開展,借助周圍環境中洋溢的節日氣氛,對傳統文化的滲透形成自然烘托,教學效果更佳。以重陽節為例,教師可以安排一節重陽節專題課,和學生一起插茱萸、吃重陽糕、賞菊,觀看重陽節風俗的紀錄片,用英語朗誦古人的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陽節文化深深地感染著每一個學生,無須教師過多講解,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就能得到很好的激發。
總而言之,教師需要在長時間的教學積累中實現文化意識的積淀。小學英語教師傳授的不僅是一門語言,更肩負著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任。這就需要教師積極探索傳統文化滲透的途徑,幫助學生了解東西方文化差異,促進語言思維的中西合璧,努力培養既能熟練運用英語交流,又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 龐靜《小學英語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教書育人(校長參考)》2017年第3期。
[2] 楊標《新〈課標〉視角下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踐探索——以外研社Book 6 Module 4 An interview with Liu Fang為例》,《課堂內外(高中教研)》2021年第7期。
[3] 趙芳《小學英語節日類課程的開發與實踐》,《江蘇教育(小學教學版)》2016年第2期。
[4] 張芳杰《淺談小學英語教學中運用游戲教學法的有效策略》,《2019年“教育教學創新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