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麗敏
[摘要]新時代加強勞動教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后勤作為高校“三全育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平臺。立足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特征,分析新時代勞動教育融入高校后勤服務的困境,結合國內外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的案例,梳理新時代勞動教育融入高校后勤服務的路徑,有利于推動高校勞動教育落地見效,實現勞動育人的價值旨歸。
[關鍵詞]勞動教育;高校后勤;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7[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603(2022)27-0071-03
隨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勞動教育的創新發展以及《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等文件的陸續發布,要關注當代學生勞動價值觀、態度、品德、習慣、精神、技能、法律法規的學習與培養,促進學生勞動價值觀和精神的形成與塑造。
高校后勤工作以服務師生、日常保障為主,開展大量的生產性、生活性、服務性勞動,與新時代勞動教育性質相契合,具備開展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天然優勢。高校后勤涉及飲食、公寓、水電、物業、快遞、維修、商貿等服務板塊,與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有著開展勞動教育的便利條件,將新時代勞動教育融入高校后勤服務,對于促進高校勞動教育落地實施具有積極作用。
一、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特征
(一)新時代勞動教育更注重思想性
思想性是高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起點,新時代勞動教育雖有勞動技能訓練的性質,但其根本目的是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使他們尊重一切勞動和勞動者,形成“勞動是一切財富、價值的源泉”的思想,倡導學生通過誠實勞動創造美好生活、實現人生夢想,內化“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勞動價值觀,真正從思想上、根源上使大學生有質的成長。
(二)新時代勞動教育更注重養成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家庭成員的溺愛及科技的發展,促使出現了一些大學生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亟須開展新時代勞動教育,區別于體驗式的勞動實踐,新時代勞動教育更注重習慣的養成、精神的培養,喚醒當代大學生應有的使命感、責任感,呼吁辛勤勞動、努力奮斗,在促進自身全面發展的同時承擔起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三)新時代勞動教育更注重時代性
新時代是改革創新的時代,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滲透到教育領域,也引發了勞動形態的極大變化。一些簡單、重復性的勞動正逐步被人工智能替代,例如洗碗機代替了洗碗工、自助收銀系統代替了收銀員等。時代的變化也不斷催生新的職業,呼喚更高的勞動素質和高、精、尖創新技術,這些也對勞動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根據馬克思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結合新時代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和需要,大學生勞動教育必須與時俱進,積極主動地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相適應。[1]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開展不僅僅是體力勞動的實踐,更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相互結合,是在辛勤勞動和誠實勞動基礎上的創造勞動。
(四)新時代勞動教育更注重社會性
新時代勞動教育是學生走出象牙塔、走向社會的體驗式、項目式、契約式、探究式的教育,是學生認識社會、體驗生活的初步嘗試,因此必須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生產實踐的直接聯系,發揮勞動在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紐帶作用,在教育過程中讓學生分工合作,體會平等、和諧的新型勞動關系,引導學生認識社會,為日后的社會勞動做好準備。
(五)新時代勞動教育更注重實踐性
2020年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通知,其中明確指出:“必須面向真實的生活世界和職業世界,引導學生以動手實踐為主要方式,在認識世界的基礎上,獲得有積極意義的價值體驗,學會建設世界,塑造自己,達到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目的。”因此,在高校中開展新時代勞動教育,必須通過課程教育、項目實踐、崗位體驗等方式,讓學生參與勞動,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到實踐的飛躍,使自我在勞動中得以修正、補充、完善和發展,達到塑造自我的目的。
二、新時代勞動教育融入高校后勤服務的重要意義
(一)拓寬高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徑
新時代勞動教育是通過創新創造實踐。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內容、形式和實施路徑也被賦予新的要求。當前大學生勞動教育仍然存在過程虛化、形式單一的問題,構建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新模式和實施路徑,使大學生通過實習實訓、勤工儉學、產教融合、創新創業等方式接受勞動教育,在勞動過程中,將專業知識運用到后勤服務工作中,在一定程度上檢驗課堂上所學習的專業理論知識,建立專業學習與勞動教育的內在聯系,體現創造性勞動的價值,進一步激發大學生愛勞動、會勞動、懂勞動的熱情,實現大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二)提升高校后勤服務及育人工作
高校后勤是高校育人的主陣地之一,通過先進的管理、特色的文化、文明服務形象、優良服務質量等方式踐行其育人功能,但是在實踐中也存在后勤團隊觀念落后、育人效果不明顯、育人形式虛化的問題,將新時代勞動教育融入高校后勤工作中,能提升后勤工作人員的育人意識及育人責任感,認識到自身承擔的育人使命,從而提高后勤工作人員的積極性,督促其提高服務質量,整體提升高校后勤服務水平。
三、新時代勞動教育融入高校后勤服務的現實困境
(一)缺乏關于高校后勤勞動教育的頂層設計
高校后勤具有服務與教育雙重屬性,在大家的觀念中,高校后勤的服務屬性更加明顯,因此,高校后勤育人工作雖然有了較大提升,但是仍未得到高校的重視,缺乏將高校后勤統一納入高校勞動教育體系的整體謀劃,在勞動教育系統組織、長效機制、課程體系、落實考核等方面還不夠完善,[2]未整合學校資源共同構建勞動教育大格局,制約了高校后勤勞動教育的實施。
(二)高校后勤缺乏系統化的教育形式
高校后勤的工作涉及膳食、物業、快遞、超市等多個板塊,主要以日常實踐活動為主,缺乏理論形式教育,大學生參與后勤勞動的方式也主要通過體驗樓長、學生食堂監督員、參觀后廚、體驗售飯、打掃教室等活動,但這些嘗試大多碎片化、零散化,各個學校采用的方式大相徑庭,活動不成體系,[3]未形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系統化的教育形式,高校后勤應在勞動教育載體、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改革創新,研究與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相適應的新模式和新途徑。
(三)高校后勤勞動教育教師隊伍不健全
高校后勤隊伍主要由管理崗、工勤崗和勞務派遣人員組成,其中勞務派遣人員居多,存在工勤崗位年齡偏高、管理干部梯隊不足、關鍵崗位專技人員匱乏、學歷較低等問題,缺乏專業的勞動教育理論和素養,這也直接造成了后勤開辦勞動課程的師資隊伍建設不足。
(四)高校后勤工作人員勞動育人意識有待提高
一直以來,高校后勤負責學校服務保障工作,隨著“三全育人”體系的提出,高校后勤的育人功能又一次從“幕后”走向“臺前”,但是由于高校后勤工作人員忙于日常工作,對于高校后勤的育人功能缺乏正確的認識,簡單地認為育人工作是教學部門的事情,育人意識比較薄弱,與學生之間缺乏長期、有效的互動。
(五)高校后勤與其他教育教學部門互動較少
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特征是更具思想性、養成性、時代性、社會性、實踐性,需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相融合,才能完全彰顯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特征,踐行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宗旨,達到新時代勞動教育的育人目的。在育人方面,與學校內其他教育部門互動較少,無法將高校后勤勞動教育與學生的專業學習、創新創業、公益活動、崗位實習等實現有效融合,影響高校后勤勞動教育的實效性。
四、新時代勞動教育融入高校后勤服務的路徑
(一)加強頂層設計,盤活后勤服務育人一盤棋
學校體制機制建設是教育教學正常有序開展的基石。[4]為將新時代勞動教育融入高校后勤,高校應該積極建立部門協同、師職配合的高校勞動教育實施機制,劃分高校后勤與學校其他部門在新時代勞動教育實施過程中的職責與權利,聯合學校一切力量統領學校勞動教育的內容、目標、形式、資源建設等活動,從政策、機制上給予高校后勤實施新時代勞動教育的便利條件,通過踐行新時代勞動教育提升高校后勤整體服務質量,實現服務與育人的雙贏。
(二)構建育人體系,凸顯新時代勞動教育特征
將新時代勞動教育有效融入高校后勤服務,高校后勤要構建完善的育人體系以支撐勞動教育的實施落地。高校后勤要強化勞動的政策保障體系,包括完善后勤勞動教育管理機制、評價機制、考核機制、協調機制,后勤人員參與勞動育人的體系,整體優化課程設置,形成綜合性、實踐性、針對性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開展含課程勞育、生產勞動、志愿公益、社會實踐、創新創業等多種形式的勞動教育內容,[5]豐富勞動教育形式,提高學生參與后勤勞動教育的積極性,實現新時代勞動教育育人目標。
(三)引進專業教師,促進后勤育人隊伍建設
教師是教育的實施者,是決定教育效果的關鍵因素,高校后勤需要打造一支懂理論、會實踐的專業勞動教育教師隊伍,確保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實施質量。高校后勤要以“盤活存量、用好增量、優化配置、深度開發”為原則,堅持人才引進與內部培養相結合,[6]聘請優秀技術專家、能人巧匠、勞動模范、核心管理人才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加強職工隊伍能力素質建設,發揮在崗職工豐富的行業一線工作經驗、嫻熟的操作技能的先天優勢,培養其育人技能和知識,不斷優化人力資源結構,進一步夯實后勤勞動育人基礎,提升后勤保障服務水平。
(四)加強相互融合,打造后勤特色勞動教育
高校后勤應該圍繞育人目標,加強與學校其他部門、社會生產等相互融合,依托后勤勞動教育資源,充分挖掘勞動教育中的專業元素,用專業的內容吸引大學生參與勞動,將后勤勞動教育融入學生專業學習、實習實踐中,讓一直以來保持學校正常運行的飲食供應、水電維修、校園環境建設、校醫院服務等幕后的校園基層工作融入大學生生活學習中,讓物業維修現場、膳食供應、醫療服務等成為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第一實踐課堂,真正發揮后勤系統全過程、全方位、全時段的育人形式,凸顯后勤育人特色。[7]
(五)開展教育培訓,提升工作人員的育人意識
后勤工作人員是高校后勤勞動教育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后勤應從自身的育人屬性、工作人員的育人職責、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重大意義、基本原則、基本內涵、教育內容、教育形式等方面加強對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提升高校后勤工作人員的育人意識、育人水平,通過工作人員將勞動精神、勞動習慣、勞動美德、勞動技能傳輸給大學生,體現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特征,對學生道德情操、勞動態度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起到直接的滲透作用,讓大學生真正體會到跟隨時代、努力奮斗、幫助他人、實現自我的勞動之美,從更深層次培養大學生對各類勞動的認同和熱愛。
(六)借鑒先進經驗,融合國內外勞動育人優勢
充分利用開發后勤教育資源,借鑒國內外高校后勤實施勞動教育的典型做法,廣泛吸收學生參與后勤服務,提供實踐機會,是提高勞動教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8]這樣的教育方式,對于我國高校后勤開展勞動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高校后勤也可以分類別、分課時地使學生真正承擔起后勤服務工作,避免體驗式、感受式勞動教育,塑造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和責任擔當。國內江南大學創建“后勤學校”,建立勞動教育的組織保障體系、勞動教育的教學實踐體系、勞動教育的“三全育人”體系,拓展育人的多維空間,通過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把服務育人滲透到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各個環節的做法[9],對高校后勤實施勞動教育有很大的啟示作用,高校后勤應立足新時代勞動教育特征,建立新時代“后勤學校”,探索長效化勞動教育運行機制,創新大學生勞動教育,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五、結語
勞動潤心,實踐育人,在新時代的背景下,以勞動教育為內核,將勞動育人的理念實踐化,通過學校加強頂層設計,提高后勤工作人員的育人意識,借鑒國內外高校后勤先進的育人做法,將新時代勞動教育融入高校后勤服務,探索具有高校后勤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創新體制機制,注重教育實效,實現知行合一,將為高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實施、后勤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新的突破,進一步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盧心悅.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20.
[2]蔣立峰,吉嬙.高校后勤勞動育人的價值邏輯與實踐路徑初探[J].高校后勤研究,2021(12):22-24,45.
[3]王雙佳,趙成知,王運生,等.新時代高校后勤與勞動教育的實踐創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9):82-84.
[4]楊雅蘭.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研究[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21.
[5]王朦琦.高校后勤勞動育人體系建設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22(3):10-13.
[6]李熠.勞動育人:新時代高校后勤的新使命[J].知識經濟,2019(27):130.
[7]王彩芳.勞動教育實踐育人平臺的優勢分析[J].人民論壇,2021(32):95-97.
[8]張曉報,王倩倩.與學校生產生活相融合:美國深泉學院的勞動教育經驗及啟示[J].教育與考試,2021(5):76-82.
[9]王強,田備,方正泉.后勤學校: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功能實現新途徑[J].高校后勤研究,202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