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杰
(南通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江蘇 南通 226001)
腦出血是一種致死率較高的急危重癥[1]。有研究證實,腦出血后血腫的進行性發展是導致患者出現不良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但目前臨床上尚未明確腦出血后血腫擴大的發生機制[2]。因此,對腦出血后血腫擴大的發生機制進行前瞻性研究顯得尤為必要。目前,臨床上主要是根據血腫影像形態預測腦出血后血腫擴大,但效果不佳。有學者提出,可根據血清鈣離子、D 二聚體的水平、血糖及免疫細胞狀態等指標預測腦出血后血腫擴大[3-4]。但有研究表明,上述指標的影響因素較多,用其預測腦出血后血腫擴大的效果不夠理想。有研究顯示,腦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異常可能與其血腫的進行性發展有關[5]。在本文中,筆者主要是探討凝血指標與老年腦出血患者病灶體積變化的相關性。
選取2016 年2 月至2020 年8 月在我院就診的老年腦出血患者125 例作為研究對象。其入選標準是:病情符合腦出血的診斷標準[6]。其排除標準是:1)存在肝臟疾病或血液系統疾病;2)存在凝血功能障礙;3)存在由腫瘤、外傷或血管畸形引發的腦出血;4)存在腦梗死后出血。這125 例患者中有男性82 例,女性43 例;其平均年齡為(66.71±7.3)歲。所有患者入院后即行頭顱CT 檢查,并于24 h 內進行復查。患者的CT下血腫相對體積增加超過33% 或絕對體積增加超過12.5 mL 即可判定其發生血腫擴大[7]。根據是否發生血腫擴大將其分為控制組(49 例)和血腫擴大組(76 例)。
抽取兩組患者的靜脈血3 ~5 mL,置于枸櫞酸鈉試管中。采用日本Sysmex CS 5100 全自動血凝儀及其配套試劑檢測患者的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血清纖維蛋白原(Fib)、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FDP)、D- 二聚體(D-D)的水平、凝血因子Ⅱ、Ⅶ、Ⅷ、Ⅹ的活性。
對研究數據采用SPSS 16.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血腫擴大組患者中存在吸煙史患者的占比顯著高于控制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患者的年齡、其中存在腦血管意外史、抗凝藥使用史、酗酒史患者的占比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
血腫擴大組患者的TT〔(18.56±1.31)s〕顯著長于控制組患者的TT〔(17.56±0.98)s〕,其血清Fib 的水平〔(1.89±0.38)g/L〕顯著低于控制組患者血清Fib 的水平〔(2.47±0.34)g/L〕,其血清FDP 的水平〔(10.25±1.02)μg/mL〕、血清D-D 的水平〔(425.55±68.5)ng/mL〕、凝血因子Ⅱ的活性〔(104.65±9.99)%〕均顯著高于控制組患者血清FDP 的水平〔(4.11±0.68)μg/mL〕、 血 清D-D 的 水 平〔(273.85±41.32)ng/mL〕、凝血因子Ⅱ的活性〔(90.95±6.7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患者的PT、APTT、凝血因子Ⅶ、Ⅷ、Ⅹ的活性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的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的比較(± s)
組別 PT(s) APTT(s) TT(s) Fib(g/L) D-D(ng/mL)控制組(n=49) 11.03±0.64 31.92±2.05 17.56±0.98 2.47±0.34 273.85±41.32血腫擴大組(n=76) 10.86±0.7 31.01±2.4 18.56±1.31 1.89±0.38 425.55±68.5 P 值 0.52 0.172 0.03 0.00 0.00續表組別 FDP(μg/mL) 凝血因子Ⅱ(%) 凝血因子Ⅶ(%) 凝血因子Ⅷ(%) 凝血因子Ⅹ(%)控制組(n=49) 4.11±0.68 90.95±6.74 88.85±5.26 117.8±9.62 88.35±6.05血腫擴大組(n=76) 10.25±1.02 104.65±9.99 91.25±6.35 116.55±9.98 90.45±8.46 P 值 0.00 0.00 0.157 0.728 0.396
有研究顯示,腦出血后血腫體積的變化(特別是24 h 之內血腫體積的變化)是該病患者預后的重要影響因素[8]。如何有效地預測血腫擴大是臨床上亟待解決的問題。盡早預測血腫擴大并及時給予干預對提高腦出血治療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臨床上主要是根據CT 或MRI 影像的特征預測腦出血后血腫的變化情況。有研究指出,可用于預測腦出血后血腫擴大的CT 征象包括島征、點征和混合密度征等。但也有研究表明,用上述CT 征象預測腦出血后血腫擴大的效果一般,且具有一定的應用局限性[9-10]。林艷梅等[11]指出,可利用CTA 征象結合C 反應蛋白的水平預測腦出血后血腫擴大。其預測效果優于單用CTA 征象進行預測,但仍不夠理想。有研究證實,腦出血后血腫的擴大與患者凝血功能的異常有關[12]。這提示,凝血功能指標對腦出血后血腫的變化可能具有預測價值。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血腫擴大組患者的TT 顯著長于控制組患者,其凝血因子Ⅱ的活性顯著高于控制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這可能是由于,腦出血后凝血酶原活化受到抑制,凝血酶原不能大量生成凝血酶,從而導致出血早期血液中的Fib 不能大量活化形成能夠交聯的纖維單體,使得血液低凝狀態持續時間延長,進而影響了對出血的控制。有研究指出,腦出血后損傷組織細胞釋放出的組織因子和炎性因子可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徑,加快凝血物質的消耗,從而導致凝血功能下降。這可能是腦出血后血腫擴大的重要原因之一。D-D 和FDP 是纖維蛋白單體或Fib 被纖溶酶降解后的產物,其水平的高低能較好地反映纖溶狀態。有學者針對自發性腦出血后纖溶系統功能是否受到影響及纖溶系統功能異常對腦出血后血腫的大小是否有影響進行研究發現,在發生腦出血后,患者血清D-D 的水平會急劇升高,且其血清D-D 的水平與其腦組織的偏移程度、血腫的大小及病情的嚴重程度均呈正相關[13-14]。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血腫擴大組患者血清Fib 的水平顯著低于控制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這可能是因為,在血腫擴大的過程中,血液中的Fib 被大量消耗,從而導致其水平降低[15]。
綜上所述,老年腦出血患者病灶體積的變化情況與其凝血指標密切相關。凝血指標可用于預測腦出血后血腫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