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治,楊建昌,段小妹,魯 云,余能波
(大理州人民醫院泌尿外科一病區,云南 大理 671000)
孤立腎是指一側腎臟先天性缺如,只有一個腎臟維持正常功能的一種泌尿系統疾病。孤立腎腎結石的臨床處理較為棘手,既要有效清除結石,又不能影響患者的腎功能。因此,選擇一種安全、有效的術式治療孤立腎腎結石尤為關鍵。研究指出,用傳統的微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孤立腎腎結石雖然取石的成功率能夠得到保障,但患者術中出血的發生風險較高[1]。近年來,經輸尿管軟鏡碎石術在孤立腎腎結石的治療中逐漸得到應用?,F階段,比較用經輸尿管軟鏡碎石術與微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孤立腎腎結石效果的研究資料還較少[2]?;诖?,本文將近年來我院收治的60 例孤立腎腎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比較用經輸尿管軟鏡碎石術與微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孤立腎腎結石的效果。
選擇我院2016 年1 月至2021 年6 月收治的60 例孤立腎腎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是:病情符合孤立腎腎結石的診斷標準,且經泌尿系B 超檢查、泌尿系CT 檢查及尿路造影檢查得到確診;存在排血尿、排尿困難、排尿痛等癥狀;自愿參與本研究。其排除標準是:合并有腎結核、腎腫瘤、輸尿管狹窄等其他腎臟疾病;存在精神障礙、認知功能障礙或溝通障礙;臨床資料缺失;有手術禁忌證。按照雙色球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A 組(n=30) 與B 組(n=30)。 在A 組 患 者 中,有男19 例,女11 例;其年齡為23 ~75 歲,平均年齡為(43.81±1.55)歲;其中,單發性腎結石患者有9 例,多發性腎結石患者有21 例;最大結石的平均直徑為(2.32±0.11)cm。在B 組患者中,有男20 例,女10 例;其年齡為25 ~73 歲,平均年齡為(43.82±1.52)歲;其中,單發性腎結石患者有8 例,多發性腎結石患者有22 例;最大結石的平均直徑為(2.35±0.17)cm。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對A 組患者進行經輸尿管軟鏡碎石術,方法是: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及全身麻醉,使其保持膀胱截石位。經尿道將輸尿管硬鏡插入患側輸尿管和腎盞內,在輸尿管硬鏡下探查輸尿管及腎盞。留置導絲,沿導絲向腎盂中置入一次性導尿管輸送鞘。沿一次性導尿管輸送鞘置入輸尿管軟鏡,在輸尿管軟鏡下探查腎盂、腎盞。在發現結石后,用鈥激光將結石擊碎,較大的結石碎塊用套石籃取出。對B 組患者進行微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方法是: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及全身麻醉,使其保持膀胱截石位。經尿道向患側腎置入輸尿管鏡,并在輸尿管鏡下沿患側輸尿管口置入F5 輸尿導管。退出輸尿管鏡,固定F5 輸尿導管。將患者的體位由膀胱截石位調整至俯臥位,在超聲下對腎臟結石進行定位。待確定腎臟結石的位置后,用18G 穿刺針對腎盞實施經皮穿刺(穿刺點通常位于腋后線與肩胛線之間的肋緣下)。穿刺成功后,退出穿刺針的針芯,若有尿液流出,則表示穿刺成功。置入安全導絲,沿導絲用筋膜擴張器對穿刺通道進行擴張。在導絲的引導下經穿刺通道置入撕脫鞘,在腎鏡下探尋結石。待確定結石的數量、位置后,用鈥激光實施碎石。碎石完畢后用水流將碎石沖出,若碎石較大,可用取石鉗將其夾出。兩組患者術后均常規留置雙J 管、導尿管及腎造瘺管,術后2 ~3 d拔除導尿管,術后1 個月拔除雙J 管。
比較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72 h 生理應激因子的水平。生理應激因子包括血清皮質醇、腎上腺素、C 反應蛋白和白細胞介素-6。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術后首次下床活動的時間、術后住院的時間及術后并發癥(如發熱、腰痛、排血尿等)的發生率。比較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1 個月結石的清除率。比較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72 h 的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及舒適狀況量表(GCQ)評分。VAS 的分值為0 ~10 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疼痛越強烈。GCQ 的分值為0 ~120 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舒適度越佳。
用SPSS 21.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 表示,用χ2檢驗,P <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前,兩組患者血清皮質醇、腎上腺素、C 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 的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術后72 h,兩組患者血清皮質醇、腎上腺素、C 反應蛋白和白細胞介素-6 的水平均高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術后72 h,A 組患者血清皮質醇、腎上腺素、C 反應蛋白和白細胞介素-6 的水平均低于B 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1。
表1 手術前后兩組患者生理應激因子水平的比較(± s)

表1 手術前后兩組患者生理應激因子水平的比較(± s)
注:*與本組術前相比,P <0.05。
清皮質醇(nmol/L) 血清腎上腺素(ng/L)前 術后72h 術前組別 血術術后72h A 組(n=30) 235.82±12.34 452.51±22.44* 84.58±5.32 125.51±13.45*B 組(n=30) 235.80±12.31 544.42±22.48* 84.52±5.36 155.58±13.41*t 值 1.024 12.451 1.584 13.455 P 值 >0.05 <0.05 >0.05 <0.05續表組別 血清C 反應蛋白(mg/L) 血清白細胞介素-6(ng/L)術前 術后72h 術前 術后72h A 組(n=30) 34.51±2.46 73.21±11.45* 61.42±4.16 82.31±4.05*B 組(n=30) 34.53±2.41 104.44±11.41* 61.44±4.11 125.51±4.09*t 值 1.355 10.145 1.462 14.259 P 值 >0.05 <0.05 >0.05 <0.05
A 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后首次下床活動的時間和術后住院的時間均短于B 組患者,其術中的出血量少于B 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的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的比較(± s)
組別 手術的時間(min) 術中的出血量(mL) 術后首次下床活動的時間(d) 術后住院的時間(d)A 組(n=30) 58.54±2.06 8.31±2.32 4.45±2.31 6.05±0.14 B 組(n=30) 68.43±2.09 54.23±2.35 6.65±2.35 10.43±0.18 t 值 20.864 24.585 21.456 20.648 P 值 <0.05 <0.05 <0.05 <0.05
在A 組患者中,術后出現發熱、腰痛、排血尿癥狀的患者各有1 例,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0.00%(3/30)。在B 組患者中,術后出現發熱、腰痛、排血尿癥狀的患者各有4 例,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40.00%(12/30)。A 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B 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401,P <0.05)。
術前,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GCQ 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術后72 h,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均低于術前,其GCQ 評分均高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術后72 h,A 組患者的VAS 評分低于B 組患者,其GCQ 評分高于B 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3。
表3 手術前后兩組患者VAS 評分及GCQ 評分的比較(分,± s )

表3 手術前后兩組患者VAS 評分及GCQ 評分的比較(分,± s )
例別 VAS 評分 t 值 P 值 GCQ 評分 t 值 P 值術前 術后72h 術前 術后72h A 組(n=30) 6.26±0.11 3.43±0.14 23.625 <0.05 60.28±2.14 87.48±2.32 20.688 <0.05 B 組(n=30) 6.29±0.14 5.11±0.12 21.264 <0.05 60.25±2.18 73.05±2.35 15.075 <0.05 t 值 0.694 25.524 0.261 20.872 P 值 >0.05 <0.05 >0.05 <0.05
術后3 d,A 組患者結石的清除率為93.33%(28/30),B 組 患 者 結 石 的 清 除 率 為83.33%(25/30),二者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3954,P >0.05)。術后1 個月,A 組患者結石的清除率為96.67%(29/30),B 組患者結石的清除率為93.33%(28/30),二者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669,P >0.05)。
孤立腎腎結石的發生與患者存在機體代謝異常、尿液淤積、尿路感染、水分攝入不足等因素有關。在上述因素的影響下,患者尿液中的部分成分析出,形成結石并沉積在腎臟中,致使其出現排血尿、排尿困難、排尿痛等癥狀[3]。目前,臨床上對孤立腎腎結石患者主要是進行手術治療。研究指出,用微通道經皮腎鏡碎石術治療此病雖然取石的效果較好,但術中需要建立經皮腎通道,易損傷患者的腎盂、腎盞,并可增加其術中的出血量,使其產生較嚴重的應激反應,增加其交感神經的興奮性,促使其機體釋放大量的腎上腺素、皮質醇、C 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 等相關生理應激因子,從而引起多器官功能紊亂,延長患者術后恢復的時間[4]。進行經輸尿管軟鏡碎石術時,可經人體自然通道進入腎盂、腎盞,對腎實質造成的損傷較小,且術中應用的輸尿管軟鏡可任意彎折,自由出入輸尿管,極大程度地提升了手術操作的靈活性,在確保有效清除結石的同時能顯著減輕患者的手術創傷,縮短其術后康復的時間[5-7]。本研究的結果顯示,A 組患者術后72 h血清皮質醇、腎上腺素、C 反應蛋白和白細胞介素-6 的水平、VAS 評分、GCQ 評分、手術的時間、術后首次下床活動的時間、術后住院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等指標均優于B 組患者。這與席俊華等[8]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與用微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孤立腎腎結石相比,用經輸尿管軟鏡碎石術治療此病能更有效地縮短患者手術的時間和術后恢復的時間,減少其術中的出血量和術后的并發癥,減輕其術后的應激反應和疼痛的程度,提高其舒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