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茜
(綿陽市中心醫院,四川 綿陽 621099)
髖部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骨折。此病主要是由骨質疏松及外傷所致,常發生于老年人群。進行髖關節置換術是目前臨床上治療此病的常用方法[1]。不過,部分此病患者伴有高血壓等基礎疾病,循環儲備功能、對麻醉的耐受力較差,易出現手術應激反應。因此,選擇理想的麻醉方式對提高其手術療效意義重大[2]。在本文中,筆者主要是分析腰硬聯合麻醉對患有高血壓的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血管彈性及應激反應的影響。
對2020 年6 月至12 月在綿陽市中心醫院接受髖關節置換術的60 例老年髖部骨折患者(有超過一年半以上的高血壓病史)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其隨機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參照組患者中男、女患者的例數分別為12 例、18 例;其年齡為60 ~85 歲,平均年齡(74.23±5.25)歲。研究組患者中男、女患者的例數分別為11 例、19例;其年齡為60 ~85 歲,平均年齡(74.26±5.28)歲。兩組研究對象的基礎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對參照組患者實施全身麻醉,方法是:為患者靜脈輸注1.5 mg/kg 的丙泊酚注射液(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30124,規格:50 mL/瓶,由北京費森尤斯卡比醫藥有限公司生產)和0.3 μg/kg的枸櫞酸舒芬太尼注射液(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4172,規格:2 mL:100 μg, 由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然后為其插入氣管導管。在術中,為患者持續靜脈泵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泵注速度分別為2 mg/(kg·h)、5 μg/(kg·h),讓其持續吸入1% 的七氟烷(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70172,規格:120 mL,由上海恒瑞醫藥有限公司生產),并根據其需求為其間斷靜脈注射苯磺順阿曲庫銨,2 mg/ 次。對研究組患者實施腰硬聯合麻醉,方法是:協助患者取健側臥位,對其L2-L3椎間隙進行穿刺。完成穿刺后,經蛛網膜下腔緩慢注入注射用1% 的甲磺酸羅哌卡因(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1066,規格:119.2 mg,由辰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1.5 mL,注射速度為0.1 mL/s。退出穿刺針,向頭端置入3 cm 長的硬膜外導管。經硬膜外導管注入0.5% 的甲磺酸羅哌卡因3 mL,將麻醉平面維持在T8以下。在麻醉期間,患者若出現心率>110 次/min 的情況,可為其靜脈注射阿托品(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2020382,規格:1 mL:0.5 mg×10 支,由天津金耀藥業有限公司生產),0.5 mg/次,可重復給藥。患者若出現收縮壓<80 mmHg 的情況,可為其靜脈注射麻黃堿(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1022412,規格:1 mL:30 mg,由東北制藥集團沈陽第一制藥有限公司生產),6 mg/ 次,可重復給藥。
1)比較麻醉前、麻醉后5 min 及手術結束時兩組患者的應激反應指標。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使用由南京建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的相關試劑盒)測定患者皮質醇(Cor)、腎上腺素(E)及去甲腎上腺素(NE)的水平。2)比較手術前后兩組患者的血管彈性指標。
采用SPSS 18.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麻醉前,兩組患者Cor、NE、E 的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麻醉后5 min 及手術結束時,研究組患者Cor、NE、E 的水平均低于參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1。
表1 比較麻醉前、麻醉后5 min 及手術結束時兩組患者的應激反應指標(± s)

表1 比較麻醉前、麻醉后5 min 及手術結束時兩組患者的應激反應指標(± s)
組別 Cor(μg/L) NE(ng/L) E(ng/L)麻醉前 麻醉后5 min 手術結束時 麻醉前 麻醉后5 min 手術結束時 麻醉前 麻醉后5 min 手術結束時參照組(n=30) 103.56±8.21 178.56±10.51 201.78±11.32 152.13±41.16 192.78±47.13 182.79±45.16 32.21±8.62 59.28±18.56 54.16±19.41研究組(n=30) 103.58±8.23 105.23±7.34 106.46±7.16 152.15±41.18 158.45±40.19 152.19±40.21 32.25±8.65 36.49±9.18 37.45±12.15 t 值 0.009 31.331 38.978 0.002 3.036 2.775 0.018 6.028 3.997 P 值 0.993 0.001 0.001 0.999 0.004 0.007 0.986 0.001 0.001
在術前,兩組患者下肢動脈的僵硬度系數(β)、壓力應變彈性系數(Ep)及順應性(AC)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在術后,研究組患者下肢動脈的β、Ep 均低于參照組患者,其下肢動脈的AC 均高于參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2。
表2 比較手術前后兩組患者的血管彈性指標(± s)

表2 比較手術前后兩組患者的血管彈性指標(± s)
組別 Ep(kpa) β(%) AC(mm2/kpa)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參照組(n=30) 104.15±14.45 132.48±10.12 6.02±0.86 7.98±0.82 0.93±0.15 0.45±0.13研究組(n=30) 105.12±14.51 109.23±16.52 5.98±0.92 6.75±1.03 0.91±0.14 0.71±0.15 t 值 0.259 6.573 0.174 5.117 0.534 7.174 P 值 0.796 0.001 0.862 0.001 0.595 0.001
患有高血壓的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對麻醉的耐受性較差[3]。有研究指出,對患有高血壓的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實施腰硬聯合麻醉可取得較好的效果,可減輕其手術應激反應,且對其血管彈性的影響較小[4-5]。在進行腰硬聯合麻醉時,使用小劑量的麻醉藥物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阻斷交感、運動及感覺神經,抑制創傷刺激向神經中樞傳導,從而可較好地減輕患者的手術應激反應,且在術中無需為其加用局部麻醉藥物[6]。有研究指出,進行腰硬聯合麻醉時使用的局部麻醉藥物較少,可減少對腦神經及心血管系統的影響,降低呼吸循環抑制的發生風險,從而可確保手術的順利開展[7]。
本研究的結果表明,對患有高血壓的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實施腰硬聯合麻醉可取得較好的效果,能減輕其手術應激反應,且對其血管彈性的影響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