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仁華
(襄陽市中醫醫院,湖北 襄陽 441000)
多汗癥是指在安靜或未受外界因素影響的情況下,局部或全身皮膚出汗量異常增多的一種疾病。7 歲以下的兒童是多汗癥的高發群體。此病可分為自汗、盜汗等類型。自汗多表現為日間出汗多、輕微運動即出汗等,盜汗多表現為夜間入睡出汗多、睡醒即停止出汗。小兒氣陰虧虛型多汗癥比較常見。氣陰虧虛型多汗癥患兒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自汗不止、身體消瘦、精神萎靡、失眠多夢、發熱、口干舌燥、手足心發熱、哭聲微弱、口唇呈淡紅色、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數不清等。小兒氣陰虧虛型多汗癥多見于急病、久病、重病之后,此外體質虛弱的兒童也好發此病。氣虛不能收陰,陰虛則易內熱、汗多。“汗為心液”,出汗可導致血氣不足,心神不寧,精神衰弱等。中醫治療小兒氣陰虧虛型多汗癥的原則是益氣、固表、止汗。本文主要是探討用益氣固表止汗湯聯合谷維素治療小兒氣陰虧虛型多汗癥的效果。
選擇我院2020 年1 月至2021 年5 月收治的80 例氣陰虧虛型多汗癥患兒作為觀察對象。其納入標準是:病情符合中醫關于氣陰虧虛型多汗癥的診斷標準;年齡≤14 歲;病歷資料完整、真實、有效;其監護人知悉本研究內容,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其排除標準是:對本研究中所用的藥物過敏或存在用藥禁忌證;存在由器質性疾病引起的多汗癥狀;中途退出本研究或存在其他可能對本研究結果造成影響的因素。按照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中西醫組,每組各有患兒40例。在對照組患兒中,有男22 例,女18 例;其年齡為1 ~13 歲,平均年齡為(7.21±1.45)歲。其病程為1 ~2 個月,平均病程為(1.52±0.21)個月。在中西醫組患兒中,有男21 例,女19 例;其年齡為1 ~13 歲,平均年齡為(7.24±1.42)歲。其病程為1 ~2 個月,平均病程為(1.58±0.24)個月。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本研究已通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用谷維素對對照組患兒進行治療,其用法是:口服,10 ~40 mg/ 次,3 次/d,共治療2 個月。用益氣固表止汗湯聯合谷維素(其用法同上)對中西醫組患兒進行治療。益氣固表止汗湯的組方是:黃芪15 g、防風10 g、白術10 g、牡蠣20 g、五味子8 g。根據患兒的病情加減用藥:低熱者加地骨皮、牡丹皮各6 g,失眠者加益智仁6 g,口干、煩躁者加浮小麥、茯苓、酸棗仁各6 g。將以上中藥材制成全成分中藥配方顆粒,一副藥為2包,每天早晚各用開水沖服1 包,共治療2 個月。
比較治療后兩組患兒自汗不止、口干舌紅、氣短疲乏緩解的時間。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兒的癥狀積分及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評分。癥狀積分的分值為0 ~3 分,患兒的評分越低表示其多汗癥狀越輕。PSQI 的分值為0 ~21 分,患兒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睡眠質量越差。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及治療期間發生不良反應的情況。用顯效、有效和無效評估患兒的療效。顯效:治療后患兒的多汗、失眠多夢等癥狀消失,停藥后病情無復發。有效:治療后患兒的多汗、失眠多夢等癥狀明顯緩解,但仍需持續用藥以鞏固治療。無效:治療后患兒的多汗、失眠多夢等癥狀無緩解[1]。(總例數- 無效例數)/ 總例數×100%= 總有效率。
用SPSS 22.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 表示,用χ2檢驗,P <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對照組患兒自汗不止、口干舌紅、氣短疲乏緩解的平均時間分別為(9.50±2.21)d、(9.56±2.21)d、(10.21±3.18)d,中西醫組患兒自汗不止、口干舌紅、氣短疲乏緩解的平均時間分別為(6.21±1.24)d、(6.41±1.20)d、(8.29±2.51)d。治療后,中西醫組患兒自汗不止、口干舌紅、氣短疲乏緩解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后兩組患兒臨床癥狀緩解時間的比較(d,± s)

表1 治療后兩組患兒臨床癥狀緩解時間的比較(d,± s)
組別 自汗不止緩解的時間 口干舌紅緩解的時間 氣短疲乏緩解的時間對照組(n=40) 9.50±2.21 9.56±2.21 10.21±3.18中西醫組(n=40) 6.21±1.24 6.41±1.20 8.29±2.51 t 值 9.424 8.534 7.524 P 值 <0.001 <0.001 <0.001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癥狀積分及PSQI 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患兒的癥狀積分和PSQI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中西醫組患兒的癥狀積分和PSQI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兒癥狀積分及PSQI 評分的比較(分,± 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兒癥狀積分及PSQI 評分的比較(分,±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 <0.05。
組別 時間 癥狀積分 PSQI 評分中西醫組(n=40) 治療前 2.33±0.51 11.31±0.34治療后 1.10±0.12*△ 6.03±0.12*△對照組(n=40) 治療前 2.34±0.52 11.32±0.33治療后 1.83±0.35* 8.52±0.21*
中西醫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為100.00%,對照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5.00%,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的比較
兩組患兒在用藥期間均未發生不良反應。
兒童多汗癥在臨床兒科十分常見。出汗能調節人體體溫,清除代謝物質,但出汗過多則屬于異常出汗,即多汗癥。多汗癥的具體診斷要點是:1)兒童在環境正常、安靜的狀態下若突然出現全身或局部出汗過多的情況,且排除維生素D 缺乏、佝僂病、肺結核等情況[2],可診斷其患有多汗癥(屬自汗)。2)兒童在睡眠時若出現出汗多的癥狀,醒來后出汗停止,且排除維生素D 缺乏、佝僂病、肺結核等情況,可診斷其患有多汗癥(屬盜汗)。谷維素是西醫治療兒童多汗癥的常用藥。此藥是以三萜(烯)醇為主體的阿魏酸酯混合物,能調節自主神經的功能,改善內分泌功能紊亂及精神神經失調的癥狀,還可通過調節植物神經功能使心肌的興奮性降低。需要注意的是,在對多汗癥患兒進行治療時,若已達到治療目的,應及時停藥,避免長期用藥或濫用藥物,同時也應避免盲目治療[3-4]。中醫一般將多汗癥分為自汗、盜汗、黃汗、紅汗等[5]。《黃帝內經? 素問? 陰陽別論》中說:“陽加于陰,謂之汗。”《黃帝內經? 素問? 評熱病論》中說:“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汗液直接來源于人體的津液,汗雖屬心液,但出汗與各個臟腑均有密切的聯系。兒童多汗癥若以內熱證為主,在治療時應以瀉下解熱、清熱生津為治則;兒童多汗癥若以濕熱內阻為主,在治療時應以清熱化濕、利水健脾為治則;兒童多汗癥若由內蘊食積所致,在治療時應以清熱解郁、健脾通腸為治則;兒童多汗癥若以氣陰虧虛為主,在治療時應以滋陰補虛為治則。本研究中收治的多汗癥患兒均為氣陰虧虛型多汗癥患兒。在本研究所用的益氣固表止汗湯中,黃芪可養肺、強身、補氣,白術可健脾益氣、調節氣機,五味子可補腎止汗、止痛潤肺、調理氣血,防風可祛風解表、勝濕止痛,牡蠣可養心安神、滋陰養血。諸藥合用,可共奏健脾益氣、補腎止汗、滋陰補虛之功,能有效改善氣陰虧虛型多汗癥患兒的臨床癥狀[6-7]。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黃芪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是黃芪多糖、黃芪皂甙,可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改善肝細胞的造血功能,促進新陳代謝,此外黃芪還具有強心、調節血壓、抗病毒、保肝、抗潰瘍等作用;防風具有解熱、消炎、鎮痛、抗病毒、抗腫瘤、抗驚厥、增強免疫力等作用;五味子可提高呼吸肌的興奮性、抗氧化、止咳化痰、增強細胞的免疫功能等,可用來治療哮喘、急慢性肝炎、冠心病、神經官能癥、失眠、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白術具有一定的免疫調節作用和抗氧化活性,能降低脂質過氧化物的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促進自由基的清除,減少自由基對機體的損害;牡蠣中含有的碳酸鈣具有收斂、制酸、止痛、鎮靜、抗驚厥、改善血脂、提高體液免疫功能和消化功能等作用,牡蠣多糖具有抗凝、抗血栓、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若兒童的出汗癥狀為生理性出汗,則不必過于擔心,去除誘因即可[8-9]。在兒童出汗后要及時為其補充水分,避免其體內的電解質流失,并及時擦干其身體,為其換洗衣物。另外,還要注意對兒童進行飲食調節,讓其多吃水果和蔬菜[10-12]。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用益氣固表止汗湯聯合谷維素治療小兒氣陰虧虛型多汗癥的效果顯著,能有效改善患兒自汗不止、口干舌紅、氣短疲乏等癥狀,提高其睡眠質量,且治療的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