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蕾,王韻錚,梁朝瑩,張玲,馮冬梅,覃祖業,韋秋萍,溫美東,李松良,何汶遠,譚文金
(欽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廣西 欽州 535000)
腦梗死在臨床上較為常見。此病主要是由血液供應不足導致局部腦組織壞死、軟化引起的[1]。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近年來我國腦梗死的發病率呈上升的趨勢。發生此病可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極大的影響。護理效果與腦梗死患者的預后有著密切的關系[2-3]。在本文中,筆者主要是分析醫院- 社區- 家庭三位一體護理干預對腦梗死患者負性心理、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選擇2019 年10 月至2020 年6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入選標準是:1)病情符合中華醫學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中提出的腦梗死的診斷標準[4];2)發病至入院的時間在48 h 以內;3)意識清晰,且表示能夠積極配合本研究。其排除標準是:1)存在認知功能障礙;2)患有精神疾病。按照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其分成對照組與試驗組,每組各40 例患者。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3 例,女性患者17 例;其年齡在43 歲至73 歲之間,平均年齡(58.00±6.34)歲。試驗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 例;其年齡在43 歲至75 歲之間,平均年齡(59.00±6.36)歲。兩組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對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方法是:評估患者的跌倒危險因素,根據評估結果制定預防跌倒的措施;將預防跌倒宣教手冊發放到患者的手中,并采用講解宣教手冊和播放相關視頻資料的方式反復對患者進行宣教;在患者出院時,向其講解堅持進行康復鍛煉的重要性,并再三叮囑其出院后要堅持進行康復鍛煉;于患者出院后3 個月、6 個月、9 個月對其進行常規的電話隨訪。對試驗組患者實施醫院- 社區- 家庭三位一體護理干預,方法是:1)治療前干預。在患者入院后,協助其盡快熟悉并適應醫院環境。向患者介紹科室相關規章制度、住院期間的注意事項等,并介紹醫務人員的相關信息。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盡可能滿足其提出的合理需求。積極與患者家屬進行交流,及時告知其患者病情的變化情況,叮囑其多陪伴、安慰患者,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2)治療中及治療后干預。在治療過程中與治療后保證患者的舒適度,為其提供舒適、溫馨的住院環境。每天對病房進行開窗通風、打掃、消毒。盡量在白天完成護理操作,保證患者在夜晚能夠獲得良好的睡眠。叮囑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告知其每天飲水1.5 ~2 L,多食用新鮮的水果蔬菜,并積極預防便秘。3)認知干預。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利用多媒體設備等向患者、患者家屬傳遞正確的疾病知識,包括腦梗死的發病機制、治療方法、預后等,使患者對腦梗死有深刻的認知。重點講解康復訓練的重要性,以提高患者的重視程度。4)訓練干預。患者需長時間臥床,這對其身體機能造成的影響較為嚴重。為了促進患者身體機能的恢復,應根據實際情況為其制定科學的康復訓練計劃。先向患者講解康復訓練的注意事項,并為其示范每一個訓練動作。讓患者正確掌握訓練動作姿勢,以確保訓練效果。將康復訓練方法制作成視頻資料,以方便患者隨時觀看。5)心理干預。腦梗死患者的康復速度較慢,再加上需要長時間堅持訓練,患者通常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如恐懼、焦慮等),嚴重時甚至會出現心理障礙。因此,護理人員應多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掌握其心理需求、真實想法,及時疏導其不良情緒,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能夠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疾病、治療。6)社區干預。社區通過上門、打電話等方式表達對患者的關愛,讓患者感受到被重視,幫助其樹立良好的心態。通過開辦健康講座、一對一宣教等方式讓患者正確掌握腦梗死的治療方法、康復方式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針對性指導。7)家庭干預。叮囑患者家屬保持良好的情緒,使其能夠以自身的積極情緒影響患者。告知其多陪伴、鼓勵、安慰患者,積極參與到患者的康復過程中,讓患者感受到來自家庭的關愛。做好患者家屬的教育工作,使其掌握有關護理、康復訓練的知識,使其能夠為患者的康復提供更多的幫助。8)微信干預。邀請患者、患者家屬加入“病友群”,以便于護患交流,使患者在康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能夠及時得到解決。
1)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量表)[5-6]評估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越高表示其日常生活能力越好。2)采用美國國立衛生院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量表(NIHSS 量表)[7-8]評估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評分越低表示其神經功能越好。3)采用跌倒效能量表(FES 量表)評估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跌倒效能,評分越低表示其跌倒效能越差。4)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9-10]評估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抑郁、焦慮狀況,評分越高表示其抑郁、焦慮狀況越嚴重。
對本研究所得數據應用SPSS 19.0 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神經功能、跌倒效能的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護理后,試驗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神經功能、跌倒效能的評分均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不同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神經功能、跌倒效能評分的對比(分,± s)

表1 護理前后不同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神經功能、跌倒效能評分的對比(分,± s)
分組 日常生活能力評分 神經功能評分 跌倒效能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40) 35.31±3.21 50.86±5.01 12.26±2.36 8.34±1.65 35.42±3.27 43.24±3.67試驗組(n=40) 35.35±3.24 63.28±5.49 12.30±2.39 5.96±1.04 35.46±3.29 51.44±5.07 t 值 0.055 10.569 0.075 7.718 0.055 8.286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抑郁評分、焦慮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護理后,對照組患者的抑郁評分、焦慮評分分別為(49.87±3.97)分、(46.11±3.74)分,試驗組患者的抑郁評分、焦慮評分分別為(41.45±3.56)分、(37.06±3.38)分;試驗組患者的抑郁評分、焦慮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2。
表2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抑郁、焦慮評分的對比(分,± s )

表2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抑郁、焦慮評分的對比(分,± s )
分組 抑郁評分 焦慮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40)組63.44±5.56 49.87±3.97 62.35±5.22 46.11±3.74試驗(n=40) 63.45±5.57 41.45±3.56 62.37±5.24 37.06±3.38 t 值 0.008 9.987 0.017 11.354 P 值 >0.05 <0.05 >0.05 <0.05
發生腦梗死可對患者的生理功能、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造成很大的影響,這容易導致其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影響其康復效果[11-12]。研究顯示,對腦梗死患者實施醫院- 社區- 家庭三位一體護理干預可明顯改善其負性情緒,促進其神經功能的恢復,提高其生活質量,減輕其對跌倒的恐懼。醫院- 社區- 家庭三位一體護理干預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近年來,該護理模式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有研究指出,腦梗死患者對跌倒有著明顯的恐懼感,這會影響其生活質量。相關的研究表明,對腦梗死患者實施醫院-社區- 家庭三位一體護理干預可改善其心理狀況,減輕其對跌倒的恐懼。筆者認為,在對腦梗死患者實施醫院- 社區- 家庭三位一體護理干預期間應注意以下幾點:1)應建立多學科的團隊(成員包括腦梗死康復方面的專家),以便向患者提供專業的服務。2)在患者住院治療期間,醫院應為其建立電子檔案,以便于對其進行管理。3)建立醫院與社區之間的信息傳遞機制,在患者出院后定期追蹤其病情的變化,以便及時對其進行護理干預。4)社區護理人員應按時對患者進行上門隨訪,以掌握其實時康復效果。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神經功能、跌倒效能的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護理后,試驗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神經功能、跌倒效能的評分均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這表明,對腦梗死患者實施醫院- 社區- 家庭三位一體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神經功能和跌倒效能。護理前,兩組患者的抑郁評分、焦慮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護理后,試驗組患者的抑郁評分、焦慮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這表明,對腦梗死患者實施醫院- 社區- 家庭三位一體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其負性心理。
綜上所述,對腦梗死患者實施醫院- 社區-家庭三位一體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其負性心理,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神經功能和跌倒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