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嘉琪 鐘永江
摘要:本文基于地理學科關于《中國的糧食問題》的內容,在信息技術學習平臺的支撐下,引導學生從科學發展角度出發重新認識我國農業發展,從國內與國際形勢出發辯證思考我國糧食安全問題,滲透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感。
關鍵詞:社會主義特色文化;糧食問題;混合式學習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22)13-0062-03
● 背景
在智能化時代和創新經濟模式下,智慧農業為農業發展帶來強大的助力,農業現代化包含了“物”的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學生在社會主義未來學校的地理課堂中,將重新認識農業科技和認識農民職業。
● 總體設計
本文針對《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運用圖標解釋中國耕地資源的分布,說明其開發利用現狀,以及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的關系”的要求,進行地理教學整體設計。糧食安全涉及中國人民的基本生存需要,“保護耕地資源、保障糧食安全”是本課的最終落腳點。學生需要學會分析中國耕地資源的基本現狀,從而理解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教學設計從以下三個角度體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素。
第一,從科學發展的角度出發,挖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要素,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因地制宜創造出精耕細作、梯田種植、基塘生產等農業生產模式,如今,我國農業生產廣泛應用地理信息技術、智能化技術、大數據統計與預測,并逐步形成品種選育、生產作業、冷鏈物流、營銷網絡一體化的智慧農業新模式。
第二,從時代變遷的角度出發,廣泛了解國際關系和地緣政治等,讓學生理解社會主義先進制度的優越性。通過2019年發布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讓學生感受黨中央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實施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和舉措辦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以及確立的“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1]
第三,從思想認識的角度出發,讓學生重新認識中國農業的發展現狀,也為學生打開關于農業方面的職業生涯規劃新思路。面對我國耕地資源的嚴峻形式,在智慧農業新模式的助力下,向學生滲透職業生涯教育,感受新時代農民職業的專業性和農業生產的技術性,滲透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增長見識,培養奮斗意識,為走向社會做準備。
● 信息技術支撐
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課程的學習,學生要經歷問題導向、資料收集、討論交流、價值認同、展示匯報等學習過程。[2]面對全新的學習方式,教師可借助在線教學互動學習平臺加以輔助,記錄學生過程性學習痕跡,以滿足新課標要求的學業評價方式。具體實現過程如上頁圖所示。
1.教學目標
分析我國耕地資源與糧食生產能力的特征;理解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主要挑戰,了解我國實現糧食安全的主要途徑;理解耕地保護對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增強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認同感,內化道路與制度自信。
2.教學重難點
重點:如何保護耕地資源和保障糧食安全。
難點:中國耕地資源的分布及開發現狀。
3.學情分析
高二的學生基本具備了一定的信息搜索和信息提取能力,能對教師提供的學習素材和背景資料進行自主學習和問題探究。他們在地理必修二的學習中已經完成農業區位要素學習,已掌握農業的基本生產要素,具備了學習本節課所需要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
4.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導入新課
師生活動:①學生預習教材,查詢與本節內容相關的資料。②教師提出任務:1994年美國的萊斯特·布朗發表報告,預測到2030年,中國的糧食缺口將達到3.69億噸,中國自己無法養活自己,糧食短缺危機將使中國經濟奇跡過早結束。你認同布朗的預測嗎?請搜集證據支撐觀點。(教師在在線教學互動學習平臺上發布相關論文、報道的資料包)③教師對學生收集資料、觀點形成加以引導,說明注意事項。
設計意圖:通過20多年前一位美國人的預測,激發學生對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思考,引發學生對中國農業現狀的好奇心。20多年之后的今天,中國顯然沒有按照布朗預測的方向發展,學生將在課堂的開端感受到社會主義先進制度帶來的糧食安全方面的歷史性成就。
(2)創設情境,突破難點
師生活動:①各小組推選一名同學作為發言人,向全班同學展示課前學習任務的成果。發言人需要以文字、圖表或視頻等方式,展現支撐小組觀點的材料。②教師對小組匯報情況進行點評,展示《強國工程——食物供應》視頻,讓學生感受我國智慧農業的高效生產以及對現代農業產生的影響。③教師提問:中國主要農產品人均占有量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農產品供給極大豐富,這是否意味著布朗的預測是杞人憂天?閱讀教材“糧食生產安全的資源基礎”,小組交流討論,并展示觀點。④學生代表發言,教師點評。教師呈現“中國各省區耕地平均質量”等圖表,從中國地形地貌、氣候特征、土壤特征等方面與學生共同分析糧食生產的資源基礎。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提供的視頻素材,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感受社會主義先進制度下舉全國之力保障糧食安全。通過教師的追問,引發學生辯證思考,從居安思危的角度充分思考中國糧食安全面臨的挑戰,全面了解中國耕地資源的現狀和分布情況。
(3)辯證討論,落實重點
師生活動:①教師提出辯論題目“鑒于我國耕地緊張、農業生產成本高,建議我國維持糧食安全應充分利用國際糧食市場”,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抽簽確定正反方。學生通過線上收集、分享資料,正反方學生代表總結觀點,形成圖文材料并在在線教學互動學習平臺上進行展示。②教師在在線教學互動學習平臺學習群中對圖文材料進行逐個點評。③正反方學生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二次修改,并在線下課堂進行匯報展示,隨后進行辯論。④教師展示“1980-2014年我國大豆的產量、凈進口量和對外依存度”圖表,提出問題:需要改變大量進口大豆的現狀,中國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學生閱讀課本,了解實現糧食安全的途徑。
設計意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綜合考慮影響糧食安全和國家安全的各方面因素,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上每個國家都難以獨善其身,糧食安全作為人民生存的基本保障,已經上升到國家安全戰略高度,中國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先進制度為引領,以達到“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目標。
(4)價值認同,責任擔當
師生活動:①教師提出任務:暢想未來——各位同學設想自己未來從事的職業,思考該職業的工作內容與糧食安全相關的部分,為中國實現糧食安全作出自己的貢獻。②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并在在線教學互動學習平臺中,以一句話展現自己的想法,學生以每人5票的投票方式進行互評。③教師舉例,以“東北地區是如何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山東壽光蔬菜大棚基地智慧農業”為延伸案例,呈現智能化時代、農業科技騰飛時代,為實現糧食安全所采取的有效途徑。
設計意圖:在地理學科教學中融入職業生涯教育,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三農”工作最終圍繞農業現代化的總目標推進,農業科技進步體現“物”的現代化,農民職業內涵的新詮釋則體現“人”的現代化。深刻認識到鄉村振興下的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和農民全面發展。40年前,我國通過農村改革拉開了改革開發大幕。40年后的今天,我們應該通過振興鄉村,走出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開啟城鄉融合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5)本課小結,思想點撥
師生活動:①教師對本課內容進行小結,提出開放性作業:在農業技術騰飛的時代,耕地的質量與耕地的數量一樣重要,在守住耕地紅線的基礎上,我們只有保護與改善耕地可持續利用能力,才能真正走出社會主義特色的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利用實地調研、采訪等方式,了解珠江三角洲耕地出現的主要問題,并形成140字左右的小短文。②學生完成作業,并在在線教學互動學習平臺上展示。
設計意圖:在本課結束前,利用小短文的形式,讓學生了解自己所在區域珠江三角洲耕地問題及糧食安全現現狀,以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和家國情懷。
● 總結反思
地理學科作為一門綜合性強的學科,往往呈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邏輯結構。本課教學案例基于新課標、新教材進行大概念的教學內容統整,以“糧食安全”作為核心概念,搭建起學生對中國耕地資源、農業生產、智能化技術、國際關系、地緣政治、職業生涯多個維度學習的橋梁,不僅在教學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地理核心素養,而且不斷地增強了學生的“四個自信”。在信息技術支撐下,線上線下教學環節的有序組織、引領以及巧妙安排,幫助學生感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人民帶來幸福美好的生活,幫助學生真正成長為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未來建設者。
在地理教學設計中,應該進一步挖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素,使之與教育教學內容充分融合,讓學生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成麗主編.地理選擇性必修3 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教師教學手冊[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20:51.
[2]鐘永江,鐘煥斌,李贈華.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建設社會主義特色未來學校[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