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尹秀秀 于狀
中圖分類號:G811.4?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2)06-003-02
摘? ? 要?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等方法,對我國民生體育服務供給關系進行探索。研究指出,當前我國民生體育服務供給關系問題主要表現為公共體育設施資源利用率低、社會指導員數量及水平不能滿足群眾需求、民生體育文化資源傳播途徑缺乏等方面。研究提出了推進民生體育服務發展法治化進程、持續保障民生體育財政支持力度、強化民生體育服務支持、運用信息技術強化民生體育全領域服務等建議。
關鍵詞? 新發展階段? 民生體育? 供給關系
一、生活改善帶來的民生體育服務新需求
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要做好民生工作,社會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線,要統籌推進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等等。民生體育的發展促進了民生建設,保障了體育資源的公平化和整體化。民生體育服務是提升居民獲得感的重要途徑,重視提升“民生體育服務質量”契合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時代特征,對我國體育事業和民生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探索新發展階段民生體育服務供給改善具有積極意義。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進入新階段,普通老百姓對參與體育活動及獲取更多體育服務的需求愈發強烈,體育服務供給已然是民生保障的重要部分。當前,我國居民體育消費支出不斷加強,居民對體育服務需求進入了新階段。需求與供給是密切聯系的,需求的上漲勢必帶來供給的改革,在此背景下,我國民生體育服務供給進入了新階段。當前我國體育服務供給仍存問題,如政社協同乏力導致的合力不暢,體育服務供給效率低,存在粗放型供給、體育場地設施建設與居民生活圈配合不合理、器材場地利用率不高等問題仍然明顯。為此,本研究針對以上問題進行了初步探索。
二、現階段民生體育服務問題探索
(一)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利用率低
公共體育場地設施資源是民生體育服務保障的基礎。在民生體育發展過程中,群眾經常性、集體性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要場所即為體育場地,包括室內外的田徑場,室內外的各種球類場地(羽毛球,乒乓球等)等。根據資料顯示,截止2020年我國人均公共體育場地面積達2.2平方米,較之前有顯著增長,但是相對于我國巨大的人口基數和地域面積,公共體育場地設施資源尤其是場地設置利用率仍是目前供需關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當前,各類體育設施場館擁有主體對于場地的管理方式方法仍存在問題,尤其學校場地資源的對外開放機制仍在摸索階段,如何最大程度地提高場地場館的資源利用率,是當前解決供需矛盾的關鍵。
(二)社會體育指導員無法滿足群眾需求
社會體育指導員是服務基層百姓體育活動最直接的人才供給途徑。社會體育指導員不僅能服務群眾進行科學健身,改善體質,還能幫助不同的鍛煉人群選擇符合自身的鍛煉項目,針對不同的健身需求制定訓練計劃。因此,我國民生體育事業的健康有序發展,與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存在密切相關。高水平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體系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和諧社會目標的關鍵。數據顯示,當前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水平參差不齊,且數量并不能滿足群眾所需。在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中,仍存在部分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素質偏低,水平偏低;相關職能部門考核目標不夠明確,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水平和層次不高;社會體育指導員能力持續提升空間有限等問題。
(三)民生體育文化資源傳播途徑單一
民生體育服務群體涵蓋整個社會群體,包括城市、農村地區的老年人、中青年、兒童青少年等,均為社會民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民生體育服務主要服務對象。通過走訪調查,雖然當前我國社會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仍有部分地區體育健身相關知識供給不到位,體育文化弘揚和發展力度不強,與人民生活中緊密結合的體育知識等內容宣傳途徑單一匱乏。這一現象尤其在農村地區最為突出,間接導致部分群體對民生體育建設的誤解和對體育運動及健身知識的匱乏。雖然有的鄉鎮能夠利用一些途徑和方法吸引農村群體參加體育鍛煉,比如組織廣場舞、健身操等各種賽事,但是例如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視的健康與疾病防治知識、體育休閑、體育健康促進等各種與體育相結合的知識傳播與展示力度仍較少,未能滿足相關群體的民生體育服務需求。
三、新發展階段民生體育服務改善路徑探索
(一)推進民生體育服務發展法治化進程
當前《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多個文件都與民生體育建設息息相關。尤其“十四五”發展重要時期,要實現“體育強國夢”,應強化推進體育法治化建設,用法律法規手段對民生體育獲取權、體育資金投入、場地標準建設,體育服務內容等多個方面進行保障,以形成與民生體育密切相關的法律體系,確保人民能夠參與體育活動的前提下,做到有法可依。因此,必須要加快民生體育相關立法的步伐,逐漸形成民生體育法制一體化發展,包括獎懲和司法評估等補償機制;在進行民生體育相關立法的同時,以保障人們能夠參與體育活動為前提,要針對體育資源供給進行合理,高效配置;同時,要體現民生體育發展過程中的公平正義,就要做到民生體育發展有法可依,必須要有相關的政策作為保障,以政策作為指導,使人們享有同等的體育參與權,與此同時,要不斷加強民生體育法治化的宣傳力度與宣傳深度,以提升人們在參與體育活動過程中的法治意識,確保民生體育的順利發展。同時應建立起相應的監督機制和問責制度,配合落實“依法治體”戰略,不斷提高體育現有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應嚴格依照各類法律法規開展工作,對各項體育制度的落實情況給予督促檢查,規范、合理地保障民生體育發展服務質量。因此,完善相關政策和法規建設是民生體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持續保障體育財政支持力度
由于財政支持機制是一個長期工程,所以就必須建立相關的財政制度與財政政策,同時配合一系列的財政政策補償的決策機制,以社會各組織和相關機構的全力配合實現發展目標。經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動力,要實現財政機制合理建設,就必須突破各種影響因素解決資金短缺、財政保障不到位、后勤保障隊伍發展緩慢等問題。近幾年,我國體育財政支持力度不斷增強,財政政策的落實可以有效促進我國各項社會體育事業的發展,也為民生體育服務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當前受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體育財政支持的區域差異也較為明顯。因此為保證民生體育體育服務的均衡發展,以政府為主導,財政主管部門仍需持續推進體育事業發展資金支持,持續保障體育財政支持力度,為我國民生體育事業的均衡化、穩定化發展起到支持作用。同時,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滿足人們日益多樣化的體育需求不僅需要國家財政支持,更需要盤活社會資本,促進各個社會主體力量全方位強化資金投入,積極開展政府和社會聯手籌措,實施多種形式的吸納社會資本促進民生體育服務發展進程。同時,對于關聯企業,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在稅收政策及其他政策進行優惠與減免補貼,從而激發企業投資的積極性,實現由政府為主體牽頭,帶領社會各界力量共同促進民生體育服務發展的格局,激發社會各界的投資活力,發揮市場和社會力量,逐漸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民生體育發展財政支持路徑多樣化,全面保障體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三)運用信息技術,強化民生體育全領域服務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尤其在民生體育服務方面,更應重視運用信息技術提升服務效率,強化民生體育全領域服務功能。一方面,運用通訊技術和數據整理技術,將民生體育服務數字化、可視化、普及化。運用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建立相關網站、公眾號、視頻號等普及體育知識,整理同民生體育服務有關的信息和資源,為群眾提供體育服務查詢和指導服務,保障各類體育信息及時發布和傳播,實現百姓民生體育服務信息的無障礙收集與查詢,實現相關信息的共享與更新。另一方面,運用現代技術,系統建立民生體育服務信息共享與數據平臺,充分利用互聯網、云數據等建立創建開放性的數據平臺,實現民生體育服務信息(如國民體質監測數據、社會團體及個人體質健康數據等)的儲存、查詢、分析等功能,以保障民生服務面向社會的資源共享,實現信息和資源的共享與更新,以實時數據庫為基礎,創造開放、共享、可更新的信息資源服務網絡和體系。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進行大數據分析和處理,針對民生體育服務產業發展信息的實時更新進行動態監測,對民生體育服務發展的動態提供監控和策略咨詢服務,提高民生體育服務產業發展的效率水平,實現民生體育服務供給關系的和諧發展。
★課題編號: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新時代民生體育服務質量提升研究”(課題編號:18CTYJ03)。
參考文獻:
[1]董德朋,孫卓,袁雷.體育強國背景下冰雪運動文化力的內涵、解構與發展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20(11):7-12+71.
[2]黃義軍,翟東波.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研究現狀及發展策略[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7,34(02):189-194+256.
[3]呂永強,高山桂.我國現階段三位一體的民生體育發展模式探討[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6,28(01):32-36.
[4]汪全先,梁干強,沈克印.民生體育建設的宏觀思考[J].體育學刊,2010,17(12):15-18.
[5]李荷皎,周學榮,沈克印.民生體育思想發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0(08):152-155.
[6]李荷皎,周學榮,沈克印.新中國民生體育發展論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0,25(04):308-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