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思逸
中圖分類號:G862.6?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2)06-291-02
摘? ? 要? 研究目的:為了解我國冰壺運動發展概況。研究方法:通過對CNIK進行檢索篩選冰壺運動文獻210篇,運用CiteSpace可視化軟件節選發文數量、作者、機構、關鍵詞、時間跨度共五個維度進行數據分析和可視化聚合運算,為我國冰壺運動研究領域完善與發展提供借鑒[1]。分析結果表明:(1)以冰壺運動為核心的著作數量在2011年達到高峰后呈逐年減少的趨勢;(2)以冰壺運動為研究核心的機構及作者之間交互性較差;(3)以冰壺運動為核心的學術研究融合交叉學科力度不足。由此得出建議:(1)國家應加大對冰壺運動科研資金的投入,加強戰略規劃布局,完善冰壺運動區域發展體系;(2)加深以冰壺運動為研究核心的機構及作者之間的聯系,以實現冰壺運動研究的跨越式發展;(3)加強以冰壺運動研究為核心交叉學科間的融合力度和明確融合方向,為推動冰壺運動良性發展提供更好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 冰壺運動? 文獻計量學分析? 可視化分析法? CiteSpace? 聚合運算
在2022北京冬奧會背景下,受《冰雪運動發展規劃(2016-2025年)》等系列文件指導,全國各省市依據自身優勢開展“北冰南展”“三億人上冰雪”活動。調查報告顯示冰雪項目已從冷資源逐漸轉變為熱經濟,北冰南展在全國發展形勢良好[2]。南方一些城市利用其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科技實力,冰雪發展一度火熱。但近些年也逐漸發展為北冰“難”展,發展規劃難以落實,實施意見“空轉打滑”,冰雪文化產業開發滯后等諸多現象[3]。為了解我國冰壺運動發展概況,通過對我國冰壺運動研究歷史進行梳理,借助CiteSpace軟件對所篩選得出的文獻進行聚類分析。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為保證本研究數據的效度和信度,選擇CNKI作為檢索源。刪除會議簡訊、新聞報道、專利及科技成果等非學術性文獻資料,最終選定有效文獻210篇為本研究所需文獻數據[4]。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計量法。在CNKI中檢索與“冰壺運動”相關文獻,觀察冰壺運動的文獻數量變化規律,對從理論上研究冰壺運動發展現狀及衍生發展趨勢數據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提供了極大幫助。
2.可視化分析法。本文運用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從發文數量、作者、機構、關鍵詞、時間跨度共五個維度進行數據分析和可視化聚合運算,根據其內容不同而設置不同參數,以此來辨析冰壺運動的發展現狀以及未來趨勢[5]。
二、研究結果與現實分析
(一)年發文量現實分析
年發文量是衡量相關運動領域科研方向熱點時事與發展前景判斷依據的重要標準之一,冰壺這項體育運動的研究文獻從1993年的2篇到2022年550篇,期間冰壺運動研究實現了跨越式增長與發展。我國冰壺運動研究年發文量分為初步衍生—迅速發展—發展受阻—穩定發展四個階段。
1.初步衍生。冰壺運動傳入中國較晚,前期主要在于研究冰壺運動的競賽規則、參賽規則以及試談冰壺運動在我國開展的可行性,但是2002—2005年間逐步過渡到探討冰壺運動員投壺技術、團隊配合以及在2002年全國賽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探索與分析。
2.迅速發展。2006—2012年,年度發文數量呈迅猛增長,論文數量呈直線上升趨勢,研究成果數量大幅提升。
3.發展受阻。2011—2019年,年度發文量對比2010年雖有所下降,但相比衍生階段,仍處于發展態勢,雖時有波動,但總體發文數量趨勢較好,但是隨著新冠疫情的影響,在2019年年度總發文數量有略微降低。
4.穩定發展。根據當前冰壺產業的發展前景和國家對冰雪運動的關注支持以及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召開,結合Price’s curve分析大量文獻統計資料,皆預示著我國冰雪運動發文量將按一定指數穩步增長,研究將進一步深入[6]。
(二)高產作者與合作情況
許水生主要側重于研究冰壺后備人才培養、技戰術對比的分析;王珂則更側重于投壺技術、個人戰術及成功率的研究;馮偉則是側重于對冰壺的起源、綜述領域的分析,所以在冰壺運動研究領域有所成就的作者看上去是各不相同但又互相連通,從全方位多角度來詮釋冰壺,給年輕作者提供明確、穩定、深入的研究方向,并在這些研究領域中開展廣泛的交流合作。
(三)研究機構分析
高產機構計量分析。據CiteSpace可視化分析得知冰壺運動領域發文量排名前十機構有(括號中的數字代表發文量):哈爾濱體育學院(57)、哈爾濱工業大學(45)、哈爾濱工程大學(34)、北京體育大學(24)、哈爾濱師范大學(20)、哈爾濱市體育運動學校(16)、江蘇科技大學(16)、哈爾濱市冬季運動項目(14)、吉林體育學院(13)、哈爾濱商業大學(10),基于以上數據,冰壺運動研究領域呈明顯地域特征,且多位于溫帶季風氣候東北地區,前十位的高產機構中僅有江蘇科技大學位于南部,該分析為我國冰壺運動未來研究方向提供了理論參考。為此,應深入實施貫徹國家冰雪運動的發展戰略,努力實行冰雪運動向四季發展向全國輻射的價值意義以及達成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戰略目標[7]。
(四)冰壺運動研究熱點關鍵詞分析
據CiteSpace分析1991—2022年冰壺運動研究關鍵詞共現的知識圖譜中得出聚類:冰壺(0)冰壺運動(1)冬奧會(2)問題(3)后備人才(4)世錦賽(5)心理準備(6)大冬會(7)(括號中的數字表示關鍵詞出現的順序),八大聚類研究方向首先是冰壺和冰壺運動本身所代表的發展趨勢;其次為冬奧會帶來的問題如心理調節情況分析;最后冰壺運動技戰術方法的研究,如團隊配合戰術如何更好的達到競技效果。聚類模塊性指數(Q值)為0.6671,一般認為Q>0.3意味著聚類結構顯著。聚類輪廓性指數(S值):為0.9144,一般認為S>0.5聚類就是合理的,S>0.7意味著聚類是令人信服的,所以該聚類圖譜具有極高的顯著性。
(五)冰壺運動發展沿革與熱點聚焦
為呈現我國冰壺運動研究發展進程,運用CiteSpace可視化視圖對關鍵詞時間分布進行Timeline View聚類分析形成時間片區,以此基礎研究冰壺領域的歷史發展沿革與趨勢。從關鍵詞了解冰壺熱點劃分為三個時間線,第一階段1994—2001,該時期關鍵詞有冰壺發展起源、研制冰壺、制定參賽規則,這一階段為冰壺初步衍生期相關文獻較少。第二階段2002—2015,這一階段圍繞奧運會世錦賽開展研究如何高質量辨析蘇格蘭、瑞典等國家的技戰術特點。第三階段2016至今,開始重視冰壺運動所出現的困境,如運動損傷以及如何預防傷病的相關研究。近期隨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圓滿謝幕以及陸地冰壺的興起,冰壺運動參與的群眾范圍擴大,我們更應著重于理論向實踐轉換。
三、路徑創新
(一)加強頂層設計,統籌政策規劃理念
在北京冬奧會及“三億人上冰雪”的國家戰略下,政策制度的制定對促進大眾冰壺運動的發展至為重要,為加快推進冰雪運動大眾化,各級政府及部門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政策引領,制定大眾冰壺運動發展的具體實施細則,提高保障政策的深度,凸顯政策的操作性,能夠高效提升事業發展的管理結構和治理體制[8]。
(二)建設完善后備人才培養體系
要“以人為本”開展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后備人才,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毫不動搖。中國冰壺協會為更好開展中國冰壺運動,為2022儲備更多冰壺后備人才推廣陸地冰壺,在受季節、場地、設備、環境制約的湖北省武漢文理學院選拔大學生前往天津進行陸地冰壺運動集訓并代表湖北省隊參加“十四冬”比賽,從而建設完善后備人才培養體系。
(三)打造后奧運遺產,留下人文記憶
充分研究冬奧會的“黃金3年”等周期規律,應加大人文交流的力度,召開冬季奧林匹克教育國際論壇,加大冰壺運動教學、訓練、競賽科研力度,推出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在國家級的相關課題立項中加大冰雪進校園研究力度,培養更高水平的國家級人才和優秀裁判[9]。
四、結語
相關政策頒布落地,政策驅動作用凸顯,隨著陸地冰壺的產生與發展以及國家出臺的《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實施綱要(2018-2022年)》明確要求深入實施冰雪運動,開展南展西擴東進戰略,推動冰雪運動向四季拓展,努力實現帶動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標[8]。冰壺運動在全國范圍內形成較為合理的南北空間布局和均衡的俱樂部產業結構,相關政策的頒布落地有助于冰壺運動建立部門協同發展機制,提高政策的執行力和效力,這些政策極大激發了大眾群體開展冰壺運動的熱情[9]。最后,適時調整籌辦內容與重點;整合媒介資源,優化對外傳播渠道;加大賽事運營,有利于提升全國冰壺產業協同發展、持續健康發展[10]。
參考文獻:
[1]李時.基于科學知識圖譜的體育教學模式可視化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9.
[2]韓元軍.以大眾冰雪旅游助力北京冬奧會戰略[J].旅游學刊,2020(04):9-11.
[3]王力,岳風杉,郭少穎,等.冬奧背景下湖北省冰雪運動的發展現狀、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1(10):70-76.
[4]趙才麗,董晉,楊立凱.基于CiteSpaceⅤ計量的國外冰雪運動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演進、熱點與趨勢[J].體育研究與教育,2020(01):25-32.
[5]楊崇玉,劉春華.基于CiteSpace的全球冰雪運動研究熱點及趨勢[J].冰雪運動,2020(06):15-24.
[6]陳咸.基于Citespace的國內冰雪運動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8(04):64-69.
[7]鄧雷,孫海艷.1998年至今我國體育核心期刊冰雪運動科研狀況的文獻計量學分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9(11):122-123.
[8]蔡峰,張建華,張健.我國大眾冰雪運動熱現象的冷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19(07):1-5.
[9]孫云志.多元共治視域下我國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發展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21.
[10]胡建秋.2022年北京冬奧會籌辦與國家形象建構[J].體育文化導刊,20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