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霓
中圖分類號:G853?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2)06-035-02
摘? ? 要? 太極推手是太極拳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太極拳研究當中核心部分,其在中華武學典籍當中是屬于最具代表性的一種。而柔道則是屬于日本的國粹,其所蘊含的是日本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但追本溯源可以發現,太極與柔道無論在技法還是思想上都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是屬于同源不同流。本篇文章主要闡述了太極推手與柔道勁力技法和思想的淵源,首先介紹太極推手和柔道的形成立場,再進行太極推手與柔道技法的對比,最后闡述太極推手與柔道思想的淵源,以從太極推手和柔道技法及思想內蘊方面佐證這一觀點。
關鍵詞? 太極推手? 柔道? 技法? 思想淵源
太極推手是中國傳統武術項目太極拳的重要組成內容和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其蘊含的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思想。所以太極推手是一項較為注重修身、養性、健身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更是中國國家的形象元素之一。而柔道是屬于日本的國粹,其所蘊含的是日本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日本國家的形象代表符號。但通過各種文獻和史料的分析、查閱不難發現,太極推手和柔道的發展無論在技法還是蘊含的思想方面,可謂殊途同歸,只在細微的部分存在一定的差別。例如中華武術提倡“崇武尚德”,而日本武道則追求“道”,從技法角度來講。太極推手表現形式與柔道較為相似,其自身“以柔克剛、不丟不頂”的特色較為明顯,而柔道反關節技術,地面絞技術與抱壓技術與太極推手當中的“擰”有著一部分相似之處,如柔道的反關節與地面絞技均需要摟抱和反抓,而太極推手“擰”則是同樣需要摟抱和擰轉。由此可見,太極推手與柔道技法和思想方面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
一、太極推手與柔道勁力技法的比較
太極推手源自于太極拳,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以巧斗力、以柔克剛、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等技術著稱。太極推手的勁力表現出“不丟不頂、舍己從人、四兩撥千斤和運力緩慢如抽絲”般均勻,表面被動而內在主動,引力化力,借力打力,其力發于腳跟,由腳跟上移后,沿腿經由腰部匯聚于腹部核心,以核心經兩臂直達于手掌,也就是“起于腳而縱于膝、主宰于腰,行于手指”。
太極推手的纏絲勁可喻為抽絲絞殺,其柔中帶剛,可以弱勝強,在《拳經》當中曾提到:“我順人背謂之粘”,主要指的是勁力“不頂不丟、敵進我退”,要做到粘連相隨、順力引力。
在太極推手當中,各招式動作都為太極拳中的動作,例如“避實擊虛、引化拿發”,其講求的不在于速度和力量,而是對于“時”和“勢”的拿捏,所采用的是整體的力量,講究“牽一發而動全身”,乘勢就力,運用身體之間架力學結構來做到“借力打力”。其內勁運纏絲,需分清虛實,所以注重“虛”和“實”的轉換,虛守實發,以及勁力合理的分配,由此來達到“力從人借,勁由內換”的境界,這也是“以柔克剛”的精髓所在[1]。
而日本的柔道是源自于古代柔術,與中國古代柔術有著不小的淵源,同樣是屬于“以柔克剛、以弱制強”的運動,柔道本身速度較快,力量大且動作變化諸多,有著很強的隱蔽性,其主要是運用“粘連”帶動對手重心,從而接連使用動作來“克敵制勝”。
柔道動作大多為“摔”和“壓”,是屬于近身格斗技,而近身格斗無可避免會發生雙方力量與技巧方面的對抗。為體現公平,柔道項目比賽過程中進行了嚴格的公斤級別劃分,同一公斤級別區間內雙方可通過技巧和力量的較量來評判出最終的勝利方。
以柔道真舍身技——巴投為例,其也被稱作“仰臥倒蹬腹摔”。從技巧上來講,柔道是利用人體大臂、小臂的旋轉滾動和身體左轉右轉的轉動來使對方著力點發生改變,從力量上破壞對方的身體重心,做到“引力化力、以力順力、借力打力”。在速度上,柔道更為快、準、狠,精通柔道的人不但擅長運動盡力,而且也可以通過對人體反關節的擒拿,突然將敵人的肩胛、骨節、筋疲受損,如肩胛脫臼、金皮扭傷、骨節分離,甚至會讓人最后無法看出怎樣使用力道。所以部分人認為柔道選手不僅僅是運動員,同時也是一個解剖學的高手,通過解剖與粘連勁力的結合,能夠實現“一粘連就無法逃脫”的效果。
二、太極推手與柔道的淵源
柔道主要源自于柔術,柔術是東方傳統武術的一種,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嘉納治五郎將柔術改為柔道,可見日本的柔術與中國傳統武術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在日本可查的國民百科大詞典當中就有相關記載,其中描述柔術是以中國拳術為開端。在日本柔術當中也曾明確提到,日本柔術實際上是傳自于中國明代萬歷年間,是由我國陳元赟東渡住在五洲江戶,廣招弟子傳于拳數,其弟子三福輔也不拘一格,享有盛譽,自稱為日本古柔術始祖。由此可見,柔道源自于中國傳統武術是有可查歷史依據的。
柔道從內涵上來講所體現的是日本武德的禮儀教化,武德思想主要內容則是來自于中國儒家的德目,柔道技術思想源自于禪宗,是集道家、儒家、陰陽家思想于一體。禪宗當中的“運氣”在傳到日本之后,滲透到了日本人修行的各個方面,例如茶道、劍道,柔道“運氣”和“行氣”與中國太極拳較為相似,同樣極為重視“運氣”,“氣”在身體當中行云流水般游走,連綿不絕、川流不息[2]。
太極推手是近年來由太極拳所延伸和發展的一項體育運動項目,其技術原型是來自于各式太極拳的單個動作。太極推手以太極拳為基礎,講求“發勁似放箭、運勁如抽絲”,運用技巧使用自身“小力”,將對方的勁力引入到“弧線切點”,使對方勁力落空,也就是“引進落空”的技巧。這個技巧需要“勁力”合理的分配才能夠實現最佳效果,而這與柔道中的“引進落空”可謂異曲同工,“無極亦太極”,太極推手深受道家、儒家和陰陽學說思想的影響,這與柔道有著相同的身體觀,講求“內外兼修、身心一統”,使身體和精神融為一體,從而“身心一元”。
從太極推手和柔道勁力技法角度來說,以防御原理為例,太極推手和柔道都使用了“借力發力”與“引力落空”,“以柔克剛”是太極推手與柔道的共同點,“借力發力”、“引力落空”是“以柔克剛”的兩大技巧,其技巧的運用是依據實際動作的不同而存在不同。柔道項目的特色集中于壓和摔,可以使用反關節動作,在腿部動作方面也較多,例如真舍身技—巴投,其身體在自然狀態下,由右側開始推擠對手,在借用對手反推力量的“引力”將對手引致身旁,打亂對方的動作節奏,從而破壞對方身體重心,將左腳貼近對手下腹,同時將自己身體向后傾倒,雙手用力拽對方雙臂,使用左腳向上蹬踹,將對方過頭摔出,柔道所使用的力大多是對方的力量,關鍵時刻方會加注自己的力。
而太極推手在“借力發力”、“引進落空”方面主要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同一招式、不同風格的太極拳有著不同的動作路線,主要可概括為“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前擲使用楊氏、后掛則使用吳氏,左右偏轉運用武式,左右擰轉則使用陳氏”,這是通過勁力的發放總結提煉的擲、偏、掛、擰四種推手技法最佳的技術架構。以較為完善的太極推手技術體系來看,太極拳中的勁力運行發揮到了最佳的水平,如楊式太極拳當中,動作“如封似閉”,雙手封鎖對方雙臂,利用橫向力來阻斷對方攻擊,隨后再用正勁借助對方反推力進行上引,致使對方腳跟向上提起,拔對方根,使對方身體重心不穩,并將對方擲放出去。陳氏太極拳當中則是提取出的“叉把摔”,是典型運用纏絲勁的纏拿摔跌技法,其所要求的是以腰帶動四肢旋轉,如抽拔蠶絲般將對手腳跟提起,破壞其身體重心[3]。
從太極推手與柔道的思想淵源角度來說,以柔道來講,柔道吸收了中國傳統道家和儒家的養生思想,但同時也受到了西方直接暴力思想的滲透。柔道能夠使用較為恐怖的反關節技法來展現出恐怖暴力的一面,但在加納治五郎的改革之下,柔道逐漸減弱了“狠戾之氣”,將柔道改革為修身養性的身形功法,并提取出了修心、護體、體育等精髓,通過柔順而得以發展生存。柔道與西方拳擊完全不同,西方拳擊直來直去,而柔道則是走曲線路線,這點與太極拳不謀而合。太極拳講求處處為“圓弧”,嘉納治五郎指出:柔道是運用自己身心力量和技巧以及最佳方法來擊敗對手。武道訓練和實戰的思想方面吸收了中國儒家、佛家的唯心主義思想,同時也運用了身心兩個層面的力量,共同組成了柔道的精神力量。日本柔道注重心與體的一致性,通過技術的攻防技巧練習,培養日本武士道精神和人格精神,并強化身心兩方面的修行。
太極推手則是太極拳的組成部分,其吸收了儒家、道家、陰陽家等思想,講求“天人合一”與“內外兼修”以及“身心一元”,即關注的是身心一致性,通過身體文化內傾向性,在強身健體的同時也進行心性的調養。太極推手項目當中不允許使用反關節技法,其動作“一陰一陽”、“一開一合”,“剛在力前”、“柔在立后”,以柔克剛則黏連相隨,有著獨特的身體觀和生命觀,修行也講究“由外向內”,由技術逐漸走向心靈,所體現的是中國武術獨特的思維方式,內斂而不張揚。太極推手注重精、氣、神三者的統一,通過自身觸覺對對手的力量大小與方向做出預判,并通過習悟和體悟,使身體迅速做出反應,產生“借力發力”和“引力落空”的效果[4]。
三、結語
結合上述文章內容所述,作為中國傳統武術的代表性體育運動之一,太極推手本身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發展歷史,其勁力技法有著自身獨到之處,在思想上深受儒家、道家和陰陽家的影響,除注重勁力技法之外,還注重技術特色的體現。而柔道雖然是日本的國粹之一,但其源自于中國古代柔術,其與太極推手同樣講求“借力順力、以柔克剛”,在思想上同樣受中國儒家、佛家與陰陽家影響頗深。從當前太極推手和柔道的發展變遷來看,柔道注重對人精神的培養,而太極推手注重品性與技法的雙重培養,且隨著時代發展,太極推手與柔道都更加趨向于文明化,開始更加注重人文與精神的傳承,無論從源起還是傳承,都表現出了兩者的“同源”。
參考文獻:
[1]陳香序,劉靜.太極推手與柔道勁力技法與思想的淵源[J].中華武術,2021,3(02):95-97.
[2]張錦.太極拳推手的體用技法與哲理思想[J].當代體育,2019,12(21):145-146.
[3]吳宣廷,郭玉成.競技太極推手與中國式摔跤、柔道技術內容比較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20,34(01):85-91.
[4]田金龍,錢源澤,肖維加,等.太極推手技法研究[J].中華武術,2020,5(10):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