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記者 劉潔宇


中圖分類號:G808?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2)06-239-02
摘? ? 要? 冰球是冬季運動項目中最大的一個集體項目,冰上環境的特殊性使其技戰術特點和變化規律增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運動損傷風險。對冬季訓練實施的功能性體能訓練方案和內容進行總結,有助于為提升冰球專項技術水平和防范身體運動損傷提供科學的參考基礎。在當前體能訓練領域,功能性體能訓練是相對公認的一種訓練方法。本文通過探索青少年冰球員在冬訓期間所測試的一些內容進行歸納整理,以期在完善青少年運動員專項運動水平、運動損傷防治、科學進行體能訓練提供參考。
關鍵詞? 青少年冰球運動員? 功能性體能訓練? 冬訓
一、前言
冰球運動以快速與激烈著稱,也是冬季奧林匹克運動項目中最為重要的項目之一。冰球運動不僅受專項技術水平影響,對運動員自身的力量和耐力等體能因素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傳統概念上的體能訓練是在陸地上進行身體各關節和肌肉的穩定訓練,動作上相對都是較孤立,與比賽關聯性不大,并且還容易造成運動損傷。相比較功能性體能訓練,它與比賽環境相貼近,需要很多關節和肌肉的參與,有順序性、整體性、多角度,當下受到很多教練員的采用,而且也取到了很大的效果。
二、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青少年冰球運動員冬訓期功能性體能訓練特征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運用中國知網(CNKI)、萬方、Google Scholar等網絡數據庫搜集整理近年來關于冰球運動員專項技術訓練與體能訓練相關資料和文獻,翻閱大量的與之相關的訓練學專著,為研究本內容提高理論支撐。
2.測試法。以首鋼工學院47名學生冰球運動員作為調查對象,平均年齡20.23±2.87歲,運動年限為2~3年。通過對學生運動員冬訓前后的測試指標進行分析(FMS、冰球專項技術、專項體能數據等),測試地點為體測室。
3.數理統計法。以SPSS 15.0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前后對比所測試的數據并以平均數和標準差的形式表示,然后對前后數據進行T檢驗(P<0.05,則呈現顯著性差異;P<0.01,則呈現非常顯著性差異)。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青少年冰球運動員體能中的一些問題
研究發現,青少年冰球運動員的體能訓練是與對手相比較為重要的能力之一。它表現出動力鏈的力量傳輸與專項一致性的要求,通過段時間的速度和力量輸出轉換成高速對抗和爭搶的效果。其原因主要為冰球運動的特點是高速且充滿變向和沖撞,傷病大多來自對肌肉、骨骼、關節的傷害,所以對冰球技術的分析來研究運動員受傷規律十分必要。調查問卷對致傷動作進行了多向選擇,導致冰球運動員致傷的主要技術動作依次為合法沖撞、身體阻截、壓步轉彎、搶球和急停等,致傷動作的統計為運動員制定訓練策略提供了有針對性的專項體能訓練方案。
(二)冬訓的階段任務組成
本研究為15周的訓練總結,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
首先,以一般身體運動功能為輔,對青少年冰球運動員的身體穩定性進行塑造,要求其在訓練中具備穩定的動作模式。在這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目的是解決不斷變化的運動員身體機能,不斷總結和制定適合運動員本身的訓練方法,為冬訓期的體能儲備做好輔助。
然后,以差缺補漏為主線,提高運動表現。提高青少年冰球運動員的運動能力,發展力量和耐力,強化核心力量、爆發力、動力鏈的整體輸出、再生恢復能力等。
(三)功能動作篩查在冰球運動中的測試及應用
測試發現(表1),冬訓前期的FMS測試得分低于14分的比較多,測試滿分為21分。在測試中測試者雙邊不對稱的情況很普遍,說明雙邊的功能動作表現也不一致,代償性動作居多。在多個運動平面的功能動作篩查出測試者控制能力一般,做動作不穩定,出現整體力量輸出損耗浪費,且腰部和肩部的損傷率最為明顯。
根據FMS測試結果情況,讓運動員了解自身短板,要求記住在測試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從而減少了運動損傷的發生。通過增加不穩定的體能訓練,使得各個關節與肌肉協同發力,增強身體的協調性,刺激深層小肌肉群的訓練能夠穩定核心,更能使自身的力量收放自如,合理且有節奏地將功能性訓練效果運用到冰球技術動作當中,提高體能訓練效果,使整個冬訓循序漸進的進行。
(四)功能性力量發展特征
根據運動員個人能力表現出來的差異性,所以針對個體能力,除了固定安排時間進行傳統體能訓練外,還加入了特定需求的功能性動作訓練,這也為培養運動員大力量、快速力量奠定基礎。對小肌肉群、核心區特定安排2次功能訓練,每次45分鐘左右。
測試發現(表2),隨著時間的推移,運動員的專項體能測試數據逐漸提高,相比較功能性力量訓練,階段性的提高會明顯。通過增加10千克的重力球測試,前期運動員會表現出各種的不穩定不協調的動作,不能很好地將運動能力完全發揮出來。冬訓結束后,所有運動員會結合自身的一個感受自述力量運用會比之前會更順暢,而且一部分疼痛有所緩解,同時也反映到自身的專項技術動作質量也會不同,這是一種非常好的現象。
(五)功能性訓練負荷量和負荷強度的安排
運動負荷是整個運動訓練中最難以控制的部分,它有關于訓練質量問題,所以需要定期的測試運動員的幾個生化指標進行監控。在冬訓的四個周期中,負荷逐漸增大,然后再逐漸下調,依據運動員個體能力差異進行調控,特別是每個中周期中,體現恢復訓練的原則,讓運動員個體真正實現“超量恢復”(圖1)。
1.冬訓期訓練負荷量的安排與監控。通過測試不同階段的運動員晨尿和血乳酸,科學監控負荷量額變化。為了更好地設計訓練方案,冬訓初期負荷量為最低,從第二到第三階段周期開始持續增加,在最后階段再持續減少。初期以運動員身體逐漸適應為主,在第四個階段為鞏固提升周期,在不同周期負荷量安排密度來看,與運動員整體功能性訓練手段有著密切的關系,這時候體能水平提高較大,對訓練的把控相對也比較難。生化指標的變化相應的反映出運動員個體疲勞程度有明顯的特征。
2.冬訓期訓練負荷強度的安排與監控。本研究采取中高結合的形式,對功能性訓練負荷強度安排進行監控。不同階段的負荷強度會產生不同的訓練影響,應遵循身體機能變化和適應的規律,可給運動員佩戴運動腕表檢測即刻運動強度,避免了強度不夠和訓練多度的情況。運動損傷發生率在冬訓階段也是最高,因為天氣問題和專項技術訓練的提高,適時調整訓練強度既要考慮比賽環境還要考慮體能儲備的提高。
3.冬訓期賽前狀態與準備活動負荷設計。研究發現,賽前狀態與準備活動是運動員參與訓練或比賽前動員人體生理機能的兩個不同階段。賽前狀態受自然環境和運動環境影響而引起的身體生理機能變化,屬于自然條件反射;準備活動屬于克服不良賽前狀態的身體練習,良好的賽前狀態與合理的準備活動能提高人體運動能力。
運動員認為受傷在所難免,以至于在訓練和比賽中對準備活動不能認真對待。違背循序漸進的原則,使肌肉力量、關節柔韌度、心血管耐力適應不了訓練和比賽的要求;整理放松是幫助人體從緊張的運動狀態下逐漸緩和到相對安靜放松的狀態,形式多種多樣。
綜上所述,正確認識和對待比賽的意義是運動員自身良好賽前狀態的開始,適宜的準備活動有助于生理機能的發揮,幫助自身在場上技術水平的發揮,減少不必要的運動風險。
四、結論
1.冬訓期是儲備運動員個體體能最佳的階段,功能性訓練手段是促進其良性發展的輔助手段,應做到把測試工作應用于各個階段,從不同角度評價訓練的水平,為科學把控訓練安排提供有效的支撐。
2.遵循人體運動能力的適應性規律,訓練負荷循序漸進,不斷調整訓練節奏,不能單一。相比較傳統體能訓練,增加有助于預防運動損傷的功能性訓練更有利于運動員提高專項技術水平,最大程度轉換與比賽環境所相符的訓練需要。
參考文獻:
[1]袁守龍.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基本原理與內容結構研究[J].青少年體育,2016(11):6-8.
[2]王明哲,王鋮鋮,李思佳,等.對我國冰球運動開展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43(01):138-144.
[3]王瑞元.運動生理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4]梁波,金珂屹,姜勇,等.認知負荷調控對不同復雜程度運動技能學習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39(02):125-133.
[5]羅晨,張秀云.物理治療和功能訓練對運動損傷預防及康復訓練的作用[J].中國體育教練員,2012,20(03):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