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秀
(鄒平市第二實驗小學,山東 鄒平 256209)
原本作業是教師教學過程中的一件“小事”,但隨著雙減政策的出臺,就成了社會關注、重視的要事。在雙減政策的映視下,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若想保證自身的教學任務高效高質地完成,就應當注重作業的減量提質,利用高質量的作業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全面沉浸于數學科目的學習中,促進小學生邏輯思維和數學觀念的形成,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雙減政策指的是全面壓減學生的作業總量,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1]。同年8月,教育部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全面介紹了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壓力和校外培訓壓力,加強雙減政策督導,這也被列為2021年教育督導工作的“一號工程”。在雙減政策出臺以前,我國的中小學生在結束課堂學習后,還會面臨大量的家庭作業,不僅學生的壓力大,家長和教師的壓力也大。而雙減政策,就是致力于解決這一問題,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提供更多自我成長的機會,將校園、課堂作為學生自我提升的動力和平臺,利用作業減量提質推動我國教育行業的進步與發展。雙減政策對我國義務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改變,也意味著教師的教學工作應當更側重于高效。利用課堂教學,對學生已掌握的知識進行鞏固,既符合雙減政策,又能夠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質量。首先,校園教育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遵循教育規律,選擇符合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教學模式,保證學生休息的同時,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其次,也要保證校園教學的質量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作業布置更加科學合理,對于課后的培訓機構也要及時制止與規范,讓學生學習回歸校園。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講,學習固然是第一任務,但更重要的任務是要保證自身的個性化發展。傳統教育模式下,過多的課后作業和課外課程給學生帶來了太大的壓力,也會危害到小學生的身心健康。這些額外的學習占用了學生更多的休息時間,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所以他們的心理健康情況越來越差,也常常會感到焦慮和壓力,這會影響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也不符合學生的成長規律。從學習方面,許多學校的教育教學方法不夠科學合理。雖然知識鞏固是小學階段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如果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學習相同的知識上,就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一個智商水平正常的學生,只需要跟著教師的思路認真學習,做作業,就可以獲得滿意的成績。但若是提前給學生布置太多的任務,并盲目通過習題訓練進行教學,違背了學生的學習規律。當一個學生缺乏數學思維和理性思維時,面對學習和生活,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教師的課堂教學不應當強迫學生不斷進行習題訓練,而是要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促進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
接受教育教學是我國學生的重要任務之一,但若教育教學體系不夠完善,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習慣,還會導致學生厭倦學習,沒有端正的學習態度。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應用作業減量提質的模式,保證學生的課堂教學,是完善教育教學體系的表現。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是自行進行知識篩選和鞏固,但若教師所布置的作業缺乏個性化,就會使學生將大量的精力和時間都投入到繁瑣且相似的作業當中。這種教育教學體系會給小學生的學習帶來較大的負擔。再者,雙減政策不僅要求教師減少課后作業的數量,還要全面限制小學生的補習班。在傳統的教育體系中,許多課外補習班對于教師的薪資比較高,這也會吸引許多教學能力優秀的教師,因此,師范學校的教學水平全面下降,國民教育體系受到腐蝕[2]。我國法律規定九年制教育是免費的義務教育,但若教師更側重參加課外培訓班,就會使得校園內的教師體系架構有缺失,從而影響教師的教學,導致學生的課堂學習難以達到標準。
從家長的角度,雙減政策對課外補習班的限制,可以減輕家長的經濟負擔。在雙減政策出臺之前,我國的教育校外培訓機構泛濫,甚至已經成為一種具有標志性的職業。校外補習班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這也給家長帶來了極大的經濟壓力。首先,在學校的課堂外,許多學生都會參加校外培訓機構,其次,由于校外培訓機構的收費標準比較高,所以家長難免會覺得吃不消。校外培訓機構通常會用高薪來吸引能力優秀的教師,所以他們的學費也會很高,這就給普通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壓力。有調查研究表明,許多家長甚至通過銀行貸款來支付孩子的校外學費,甚至還有家長需要帶學生不停地往返于不同的補習班,參加各種各樣的課程,這也會占用家長大量的時間,甚至影響家長的日常生活與工作。因此,在雙減政策背景下,不僅對校外的培訓班進行規范和限制,還要求教育全面回歸校園。教師就要保證課堂的作業質量,秉承減量提質的原則,為學生布置課后作業,帶領學生通過課堂和課后的相互配合實現能力提升和知識體系的完善。
在小學階段的數學科目,作業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完善課堂學習內容,建立完整的知識架構。因此,在教師落實減量提質的模式下,首先要明確作業目標,處理好“學科位置”與“學生立場”之間的關系,科學合理地為學生布置作業[3]。不僅如此,還要充分發揮教育機制的“育人”功能,通過課堂教學與作業布置,讓學生明確自身的學習目標。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若想實現作業減量提質,首先要保證作業的難度科學、合理。然后利用小學生更容易接受的作業形式,完成作業過程,讓學生在做作業的同時,深化數學知識體系,提高自身的思維邏輯能力。若想實現“少而精”的作業,教師就要考慮如何在有效的時間內充分發揮作業的價值,要注重“能力為主,素養為重,教學為輔,課堂為助”的理念。
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以根據學生存在的差異性,布置多種類型的作業,讓學生自主選擇,增加作業的層次感,還可以把作業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在學習“長方形的周長”后,教師就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出難易程度以及數量都不相同的作業,分為:必做題、選做題、挑戰題。首先,必做題為利用長方形周長公式求題目的結果,選擇1-2道具有代表性的題型。其次,選做題則是需要學生的實踐,“用尺子量出家里長方形物品的長和寬,并求出它的周長?!倍魬痤}則需要與家長合作討論完成,“長方形的周長是(長+寬)×2,那么五邊形、六邊形、七邊形、八邊形…周長應該怎么求呢?”利用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明確作業的目標,依照自身的學習情況,選擇恰當的作業類型,以提高課后作業的有效性。

華羅庚說過:“學數學不做題,等于入寶山而空返[4]。”隨著我國教育教學模式不斷改變。學生學習數學科目的已經不單純的是掌握數學基本知識,而是要利用數學思維,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師落實減量提質的作業模式下,應當合理選擇作業內容,避免出現題海戰術。利用少量的作業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保證學生高效、高質地學習數學學科。在我國的雙減政策提出后,已經對小學教師的教學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在作業設計時,要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并保證作業的基礎性。教師也要側重于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的作業,堅決杜絕機械、無效的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這就要求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不僅要符合自己新課時所講的內容,也要依照小學生的成長規律與心智發育水平,保證作業的有效性。雖然作業數量變少了,但是質量卻一點都不能含糊。教師要通過作業帶領學生領會、探究數學知識,實現自身低級思維水平的高階思維水平提升。
面對低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真聽、真看、真感受”的方式,充分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不動手,但動腦。在觀看數學變化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對于小學中段的學生,教師應當更注重布置一些基礎的題型訓練,帶領學生鞏固所學習的內容,建立完整的數學知識架構。而對于高段的學生,應當更側重于作業的實踐性,讓學生真正地去操作,去感受數學。在小學階段,不同年級的學生智力水平、思維方式都不同,教師依照學生的成長規律與心智發育水平制定相符合的、不同類型的作業,可以保證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與此同時,教師利用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布置作業,也可以幫助學生尋找到自己在學習中的價值,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這也是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必經之路。在這樣的作業過程中,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還能提升小學生的實踐能力,這也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重要體現。
在我國當今的教育背景下,教師都更側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充分落實探究性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探究思維。探究性作業并不是要探究出一個新的發現,而是要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基于自身的知識經驗去表達、展現他們個性化的思考結論[5]。在小學階段的數學課程中,有許多開放性的知識點,都是培養學生思維的有效途徑。與其說數學是一門學科的,不如說它是一門語言、一種媒介工具,首先數學有它特定的語言與問題提出和解決的規律。其次,數學也是連接數字與現實生活的重要媒介。學生掌握數學知識不僅是成績提升那么簡單,更要基于自身的知識經驗,利用數學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在小學階段的數學課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刺激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迸發創意的火花。
與此同時,教師也要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不同表現,并結合每個學生的思維差異、知識水平差異等,為每個學生量身設計探究性的作業,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比如,在學習《圓錐體與圓柱體》這節知識時,為什么將這兩個立體圖形放在一章呢?因為他們兩個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也可以分層次A、B、C層。A層的作業形式比較基礎,目的是讓學生對圓錐體、圓柱體的概念性知識更加熟悉。作業內容就是:學生要在生活中找出圓錐體和圓柱體,并拍照片,由教師收集學生的作業成果,在課堂上呈現。B層的作業形式就要更側重于探究式,可以讓學生在紙上進行畫圖和裁剪,裁剪之后,將其粘貼,變成立體的圓錐體和圓柱體。這樣的作業,學生在完成過程中不僅提高自身的動手能力,還能強化圓錐體、圓柱體的概念性知識,幫學生建立完整的圖形知識架構,提高小學生的空間思維。對于C層次的作業形式,教師就要提出具體的要求。比如制作一個高為10厘米,底面半徑為3厘米的圓錐體。制作一個底面直徑為10厘米,高為10厘米的圓柱體。利用這種作業形式,學生有完成作業的目標,也可以保證課堂學習的高效性。在作業的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與動手能力,滿足教師布置的作業要求,這樣的作業自然可以保證質量。
總而言之,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利用學科特性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已經成為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和目標。在雙減政策實施以來,教師已經認識到,若想保證自身教學的高效性,首先應當從作業著手。結合小學生的實際生活和數學學科,為學生布置一些高效的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不斷進步,促進自身數學邏輯思維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