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春艷
(新疆應用職業技術學院,新疆 奎屯 833200)
《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提出的“深化教學改革,緊貼產業發展,深化校企合作”為“無機化工生產技術”課程的改革與建設指明了方向:對接企業發展需求,走產教融合道路。產教融合的本質是將職業教育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行業、企業、產業需求有機融合,使職業教育對接企業需求,培養出能夠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的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
“無機化工生產技術”課程是應用化工技術及相近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課程,是實訓體系完善、工學結合特色鮮明、“教、學、做”一體的重點課程。從職業能力培養的角度來看,不僅是對學生專業基礎課程、基本能力掌握情況的綜合檢驗和考核,還能使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和拓展,為學生零距離上崗鋪平道路[1]。
本課程的作用是使學生通過學習無機化工產品的生產技術,熟練掌握和應用化工生產各崗位的操作技能,培養學生的工程觀點、設計開發能力和創新理念,使其具備從事化工生產和工藝調節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2]。本課程以化工總控工職業/崗位標準為依據,強化技能訓練、組織實施教學活動。課程內容符合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相關技術領域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養養成起主要支撐或明顯促進作用。因此,“無機化工生產技術”課程在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3]。
通過企業調研發現,“無機化工生產技術”課程建設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最為突出的就是專業課程對理論知識的講解過多,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不夠,陳舊的工藝流程導致人才培養與人才需求脫節,無法更好地滿足企業對員工的要求。通過調研與思考發現,“無機化工生產技術”課程教學在實踐過程中存在以下不足:(1)校企合作對接不足,工學結合不緊密,課程標準局限性大,教學內容的選取與企業崗位要求差別較大,加之缺乏系統性、綜合性、先進性和實用性,無法服務區域經濟發展;(2)本課程涉及大量的化工產品生產工藝,學生從未接觸企業實際生產,存在對生產工藝和生產設備操作理解困難、紙上談兵的情況;(3)教師的教學理念相對保守、創新意識不強、教學方法單一,導致學生對工作崗位、工作流程等認識不深刻,實踐操作技能得不到全面提升。
應用化工技術專業畢業生面向化工產業鏈中下游產業,主要服務于北疆化工產業,特別是獨山子-克拉瑪依化工生產基地、奎屯-獨山子經濟技術開發區、烏蘇工業園區的金三角區域化工產業。本課程建設以服務地區產業發展為導向,以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培養化工生產一線需要的兼具無機化工生產技術專業基礎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同時具備能夠從事化工相關生產操作、工藝運行、技術管理等工作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課程內容的選取緊密對接區域企業,滿足地區企業人才需求,如圖1所示。

圖1 應用化工技術專業群與產業鏈對應關系
產教融合設置教學目標:第一,教師通過企業頂崗鍛煉,進一步熟悉區域企業運行情況和崗位需求,分析崗位所需的技能水平和職業素養,制定課程教學目標,包括課程思政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及素質目標,以求培養學生的職業勝任能力和職業認同感。第二,引進企業專家到課堂,幫助學生了解目前新的崗位需求和職業技能,提高學生學習課程的動力;指導教師確定教學過程中的重點,突破教學難點,以求教學相長。第三,以產教融合為契機,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有機結合,避免理論與實操“兩張皮”的現象。課程內容引入企業實際生產案例和崗位職責,使學生在校期間就可以接觸企業實際生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以往只陳述復雜工藝流程和設備現狀的枯燥乏味模式。第四,搭建符合區域經濟發展的教學模塊,如表1所示,在課程中引入模塊化教學,有助于增強課程內容的針對性和教育組織的靈活性,課程教學內容的完成以任務驅動為主線,從以“教學”為中心轉變為以“操作”為中心,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崗位操作技能。

表1 教學模塊

續表1
“無機化工生產技術”是一門以實踐為核心的工學結合的課程,選取企業實際生產案例和崗位職責,按照模塊化融入實踐教學體系,按照項目+任務驅動組織教學活動,增大實踐教學力度,建立并完善校內實踐教學場地,使校內實訓基地成為校內學生頂崗實踐的“預科班”,可大大縮小校內實踐教學與企業崗位操作要求的差距,以求達到學生畢業上崗零距離,增加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動力。
結合信息技術的發展,探索多元的教育教學手段,如仿真操作、慕課、翻轉課堂、職教云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教學地點不再局限于傳統教室,可選擇在多媒體教室、技能實訓室、校外實訓基地授課。教師做好課前準備,采用項目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模擬演示法等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其技能水平。
教學評價多元化,以技能考核為主、理論考核為輔,重點考查學生對技能的掌握情況。期末的教學評價考核不再采用理論閉卷考試形式,可采用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校內教師與企業教師共評等評價方式。評價內容包括專業知識、技能操作、過程性表現等方面,確保評價結果的公正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