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識字是語文閱讀、寫作的基礎,在第一學段占重要地位。教育教學要回歸立德樹人的本質上來,在學習活動中,學生是主要參與者。因此,在識字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落實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文章通過創設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游戲情境和語言運用情境,將情境教學法應用于第一學段識字教學課堂,實現學生在課堂中的能動學習,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
關鍵詞:情境化課堂;識字教學;能動學習
作者簡介:王婧蘭(1995—),女,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灣學校。
情境化課堂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依據學科的特性、教學的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狀態,在課堂上創設情境進行教學的方法。情境化課堂符合“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教師在識字教學中創設多種適宜的情境,能夠激起學生的識字興趣,讓學生產生能動識字的意識。同時,在情境化課堂的設計中滲透德育,能夠有效培養和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
一、情境化課堂的積極影響
(一)在情境化課堂中實現能動學習
識字是兒童學習語文的基礎,在低年級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1]。識字教學要充分關注兒童的心理特點,第一學段的學生在認知發展階段中處于具體運算階段。皮亞杰指出,幼兒在這一時期的認知心理是運算性的,但思維活動需要由特定的內容來支撐。教師出示漢字讓學生認讀的識字方式,難以激起低年級學生的識字興趣,是一種被動的學習方法。這種方法不僅無法有效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還會制約他們的思維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能動學習意識應該在課堂中得到培養和發展。
“能動學習”是相對于“被動學習”這個概念提出的。當課堂教學是教師單向地傳遞知識,學生成為被動的記憶者時,稱為“被動學習”。當課堂教學中學生彰顯主體性、協同性,能動地參與學習,成為主動的思考者時,稱為“能動學習”。能動學習是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范式,要想讓學生從被動的姿態轉為能動的姿態,需要教師設計多種情境。
實施情境化教學,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征,創造出各種不同的課堂情境,使學生能夠主動地投入課堂中去,形成主動學習的模式,從而提高他們的知識水平,提升教學質量[2]。在小學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運用情境進行教學,與這一時期的學生的心理特征及認知能力相適應,能夠讓學生對漢字的學習產生興趣,有效引導學生自主識記漢字。情境化的識字課堂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促使“能動學習”的發生。
(二)在情境化課堂中踐行立德樹人理念
小學生正處于行為習慣養成和道德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的學生迫切需要正確的思想引領和道德指導,以促使其未來得以健康發展。在課堂創設情境時融入德育,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能夠促使學生健康成長。這就要求教師把立德樹人放在教育的根本任務上,在教學中要更加注重學生的發展,通過以身作則對學生的行為習慣和個性養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識字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夠使他們理解漢字所包含的意蘊,從而領略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將漢字學習融入特定的文化情境,能使學生品悟良好的思想品德。在識字教學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利用情境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價值觀,踐行立德樹人理念。教師結合生活實際,開展多元、有效的情境教學活動,能夠讓學生將所習得的思想品質延展到日常生活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強化學生的道德修養。
二、情境化課堂的實施策略
(一)結合圖片,創設故事情境
講故事、聽故事是第一學段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形式,教師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將漢字自然而然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樂于主動去了解、識記故事中所提到的漢字,切合了第一學段學生的認知需求和興趣愛好[3]。教師要結合識字教學的具體內容來設計故事情境,適當展示圖片,調動學生的感官,通過視覺和聽覺的結合,使學生能動地參與識字活動,從而提高識字教學的效果。
部編版教材上有豐富的插圖,教師結合插圖創設出一個生動的情境,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漢字的印象,而且可以提升學生的讀圖能力和表達能力。例如,在教學《日月水火》時,教師可以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展示課本上的圖片,把本課要教學的生字通過故事串聯起來,逐一呈現。故事導入:“早上,太陽升起,有一個村莊出現在眼前。村莊里有高山,有河流,河邊有許多石塊。山下有一塊塊農田,田里種著禾苗。傍晚,月亮爬上枝頭,人們點燃篝火,載歌載舞?!苯處熆梢杂眠@樣的故事情境,激發學生能動識字的意識。教學“日”字時,教師可邊畫邊講,圓圓的輪廓是太陽的外形,一橫代表光芒。教師講解部分漢字后,讓學生觀察插圖并描述課本上的象形字,可讓學生能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這樣,學生能在生動的故事情境中,結合圖片理解字形的構成和生字的意思。教師還可以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在識字教學中滲透對學生的德育培養,如由“水”引出“大禹治水”的故事,讓學生了解大禹為了百姓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教學《小青蛙》時,教師可以結合圖片將“青”字族串編成一個妙趣橫生的小故事,讓學生在故事情境中,自主地發現并學習形聲字的構字規律。
教師利用故事將復雜或難記的漢字分解,同時出示漢字分解圖,能讓學生在生動的故事情境中更直觀地掌握漢字的構成。例如,在教學《動物兒歌》中的“藏”字時,教師引入故事情境:“有個大臣,被士兵追趕,跑到賣兵器的店鋪里。他拿起墻角的草團,放在頭上;他又看見旁邊有一張床,就把床豎起來遮住自己的左邊。不好,右邊身子還露在外面,他就拿兵器來擋住右邊的身子。追兵進來,什么也沒發現就離開了。這個大臣藏得真好!”教師邊講故事邊出示“藏”字的各個部分,把復雜難記的字變得生動,讓學生能形象化地進行理解,且在之后的學習中遇到難記的字時,學生也可以主動地編故事識記。
(二)聯系實際,創設生活情境
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生活情境,在課堂中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的輔助下自主地理解漢字,實現能動學習[4]。
在部編版教材中,有大量的識字篇目再現了學生的日常生活場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學生熟知的情境出發,把課堂上的知識和生活中的知識結合起來,使他們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教師創設的生活情境可以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體現在實際生活中。例如,教學《小書包》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現有的文具來引導學生識記漢字,降低學生的識字難度,并拓展課本上未出現的文具。教師還可以通過兒歌鞏固學生對本課生字的學習,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養成擺放文具、整理書包的好習慣。教學《升國旗》時,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再現升旗儀式的場景,使學生樂于了解國旗、國歌,引導學生學會升旗禮儀。教學《傳統節日》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說說節日的習俗,讓學生在討論中識記并鞏固生字,了解中華傳統文化。
部編版教材“語文園地”中的識字加油站板塊展現了許多生活場景中的字詞。例如,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二”展示了學生學習生活中的課程表;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八”創設了衛生間洗漱場景,名詞和動詞相結合,再現生活;二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四”用生活中常見的火車票指導學生識字;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七”讓學生通過值日場景學習相關的生字詞。在創設生活情境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聯系生活理解字詞,結合生活場景識記漢字,引導學生把課堂中學到的識字方法運用到生活中,讓學生借助生活中的事物,能動、自主地學習生字。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應該以生活為中心,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才是鮮活的教育,書本中應該融入生活的元素。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聯系學生實際體驗,創設生活情境,能拓寬學生的思路,讓學生將課本中的生字延伸到生活中,能動地參與課堂學習,還能促使學生形成自主識字的意識。
(三)組織活動,創設游戲情境
在識字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到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和一般規律,通過組織多樣化的活動,創設游戲情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以寓教于樂的方式,讓他們在游戲模式中自主地識記漢字。
部編版教材一年級下冊識字單元側重于多種識字方法的運用。在整個單元的教學中,教師以漢字游戲作為主要載體,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加一加”“減一減”“換偏旁”等識字方法自主識字?!洞合那锒芬徽n就依托字牌游戲,由字到詞,再構成詞串,加強學生的積累?!缎帐细琛分杏性S多合體字,教師可以借助拼字游戲開展教學?!缎∏嗤堋芬徽n是以“青”字族為代表的形聲字教學,教師可在教學中將形聲字的形旁與聲旁拆開,通過風車游戲,隨機組合漢字部件,在拼字和讀字的過程中,幫助學生了解形聲字的特點,從而遷移拓展至其他形聲字字族。字謎是傳統的游戲,借助漢字的造字規律或根據漢字的音、形、義等方面的特征編成,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識內涵。教學《猜字謎》時,教師可從課文字謎入手,引導學生學習猜謎的基本方法,分析謎底漢字,了解漢字的結構。在學生學習字謎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出謎面,使學生在出謎、解謎的過程中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教學中運用漢字游戲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使學生自主地對漢字進行思考、探究,加深學生對漢字的記憶。
在教學漢字的字形結構時,教師也可以融入游戲,增強與學生的互動。例如,部編版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六”字詞句運用板塊中,設計了將漢字蘋果放到相應的竹筐中的游戲,以區分上下結構和左右結構的漢字。這個游戲可以運用于半包圍結構和全包圍結構的漢字結構分類教學中,也可以通過這個游戲開展漢字的偏旁分類教學。
在復習課堂中,教師恰當地創設游戲情境,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主動地鞏固知識。例如,教師可以設計“小猴過河”的游戲,讓學生通過認讀已學漢字和詞語幫助小猴闖關,調動學生對已學知識的記憶,讓他們集中精力學習漢字,加強識記。教師也可以設計形近字填空連線游戲,將峰、鋒、蜂三字列成一排,出示“山( )、刀( )、蜜( )”三個填空題以及山峰、刀鋒、蜜蜂的圖片,讓學生填空連線。教師通過有趣的活動引導學生根據漢字偏旁理解字義,能夠加深學生對漢字的認知,讓識字更有趣味。
(四)立足實踐,創設語言運用情境
語言運用情境的創設,能夠幫助學生識記生字并運用詞語,加深學生對生字、生詞的理解,為學生的閱讀、寫作奠定基礎。學生在語用情境中強化識字學習,能夠提高自身的語言運用能力。
詞是語言的最小單位,字不離詞,字只有在一個詞中才具有實在的意義。理解詞義才能更好地識字,并將其應用在閱讀和寫作中,從而推動思維的發展。教師在進行生字教學時,從一個字出發,描述由這個字組成的詞語,引出一組詞串,再讓學生用所學的詞語造句。例如,教學漢字“旗”時,教師描述詞語出現的特定情境,引出紅旗、彩旗、國旗、升旗等詞語,學生用詞語造句,進行語言表達訓練,這個過程使學生的表達能力得到發展。
教師在引導學生識記生字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理解字義,學會運用。同一個漢字在不同的語境中意思會有不同,教師要立足實踐,創設多個語境,引導學生在特定的句子中理解漢字的意思。比如,教師在教學“冒”字時,在“冒出黑煙”和“冒著嗆人的煙”兩個短語中指導學生辨析“冒”字的不同字義。在教學同音字時,教師也可以創設語言運用情境,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更好地區分同音字。在教學“飄”和“漂”時,教師把漢字放到句子中,如“樹葉從樹上飄落下來”“小船漂浮在水面上”,讓學生在句子中理解字義,根據漢字偏旁表意的特點區分同音字,并學會在具體的語境中使用相應的漢字。在教學量詞時,教師同樣可以創設語言運用情境。例如,教學《場景歌》時,教師可以出示一系列量詞用以描述書中的場景,呈現不同事物的量詞搭配,再引導學生運用量詞短語來描述不同的場景。在語言運用情境中,學生能夠在識字的基礎上發展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加深對生字的理解,完成語言的內化。
結語
識字是閱讀、寫作的基礎。教師在識字教學過程中,要積極為學生創設多種有利于學生自主識字的情境,讓識字教學寓教于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識字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高,增強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教師運用情境教學法,在漢字教學中創設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游戲情境和語言運用情境,能有效培養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讓識字教學能動起來。
[參考文獻]
鐘啟泉.能動學習:教學范式的轉換[J].教育發展研究,2017,37(8):62-68.
李玉環.小學語文情境化課堂識字教學方法的探索[J].西部素質教育,2016,2(22):269.
張曉杰.識字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以一、二年級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24):213-214.
張邦林.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運用策略分析[J].新課程,2021(2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