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綜合性熟語詞典是指以漢語熟語(包括成語、慣用語、歇后語、諺語、格言等)為收詞對象的詞典,其收詞范圍包括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熟語類型。具有現代辭書性質的綜合性熟語詞典的編纂出版已有百余年,其發展歷程大致可劃分為四個階段,即探索期(1900—1949年)、停滯期(1950—1979年)、迅速發展期(1980—1999年)和繁榮發展期(2000年至今)。20世紀以來,綜合性熟語詞典的出版數量呈波浪式增長態勢,編纂體例結構逐步完善,用戶范圍逐漸擴大,出版類型呈多元化和系列化的發展趨勢。
【關? 鍵? 詞】綜合性熟語詞典;辭書;出版;特征
【作者單位】姜楠,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基于辭書信息數據庫的中國漢語辭書理論史研究”(18ZDA302)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H06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11.014
熟語本義是指常用的話語。20世紀50年代,熟語的概念從俄國譯介到我國,指成語、諺語、歇后語等固定短語的統稱。之后,學界運用國內外語言學相關理論對熟語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孫維張的《漢語熟語學》(1989年)、外廣和的《熟語淺說》(1989年)、武占坤的《漢語熟語通論》(修訂版)(2007年)、溫端政的《漢語語匯學》(2005年)等。熟語理論的深入發展為熟語詞典的編纂和出版奠定了基礎。根據已有研究成果可知,熟語一般包括成語、慣用語、歇后語、諺語、格言等,是漢語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熟語詞典是以熟語為收詞對象的詞典,分為專門熟語詞典和綜合性熟語詞典兩大類。專門熟語詞典指以一種熟語類型為收詞對象的詞典,如郭后覺的《國語成語大全》(中華書局,1926年)以成語為收詞對象。綜合性熟語詞典指以兩種或兩種以上熟語類型為收詞對象的詞典,如溫端政主編的《漢語常用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 1996年),其收詞對象包括成語、諺語、格言、歇后語、慣用語等。
我國最早對熟語進行輯錄的專書可追溯到東漢,東漢服虔的《通俗文》是最早輯錄俗語的辭書,南朝梁代劉霽的《釋俗語》也很有名,但兩書均已失傳。明清時期,輯錄熟語的專書逐漸增多,輯錄熟語的專書有十幾種,較具代表性的有楊慎的《古今諺》、翟灝的《通俗編》、錢大昕的《恒言錄》、梁同書的《直語補證》、錢大昭的《邇言》等,輯錄了豐富的諺語、成語、歇后語等熟語。這些輯錄熟語的專書雖然收錄了大量的熟語,但是由于熟語概念以及辭書編纂理論的發展尚不成熟,其編纂的意義主要在于輯錄。20世紀以來,我國辭書編纂進入全新發展時期,大量具有現代辭書性質的詞典出版,辭書編纂理論日漸成熟,專門收錄諺語、成語、歇后語等熟語的綜合性熟語詞典開始出版。
近年來,許多學者對專門熟語詞典的出版情況進行了分析,如楊薇(2004年)、李晉(2016年)和宗慧堅(2018年)分別分析了漢語成語詞典和諺語詞典編纂及出版的成果;朱俊玄(2018年)對近些年來熟語類工具書的出版情況進行了總結,但是其考察的熟語類工具書僅有31種。由此可見,前人對綜合性熟語詞典編纂和出版情況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挖掘。因此,本文在數據統計的基礎上(數據主要來源于曹先擢、陳秉才主編的《八千種中文辭書類編提要》、北京圖書館編纂的《民國時期總書目(1911—1949)綜合性圖書》、徐祖友和沈益主編的《中國工具書大辭典》、任寶禎主編的《中國辭書大全》、楊牧之主編的《中國工具書大辭典(社會科學卷)》等工具書以及百度學術、讀秀、當當、孔夫子舊書網等網站),對20世紀以來綜合性熟語詞典的出版情況進行了梳理,按照其發展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總結綜合性熟語詞典出版的特點和經驗,以期為當下熟語詞典的出版發展提供參考。
一、不同時期綜合性熟語詞典的出版概況
1.探索期(1900—1949年)
20世紀初,西方民俗學伴隨著西方民主科學的思想傳入我國,在我國掀起一股“民俗熱”。俗語、歌謠等作為民俗學研究的重要材料,受到當時學者的重視,他們開始重視對歌謠、諺語等熟語的搜集整理,并指出整理熟語的重要性。如魯迅(1913年)在《擬播布美術意見書》中提出:“當立國民文術研究會,以理各地歌謠、俚諺、傳說、童話等,詳其意誼,辨其特性,又發揮二光大之,并輔翼教育。”對歌謠、諺語和歇后語的征集和研究推動了熟語詞典的編纂及出版。與此同時,大眾語運動要求白話文進一步大眾化,大眾俗言俚語開始受到關注。據本文統計,這一時期共出版了7部綜合性熟語詞典,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種是專門收錄俗語的詞典,這類詞典與傳統收錄俗語的專書相同,收錄的主要是詞、詞組和固定詞組。如胡樸安的《俗語典》(上海廣益書局,1922年)收錄了詞、習用詞組、熟語等共計7300多條,其中熟語包括成語、諺語、歇后語和慣用語,書中對所收錄的熟語不釋義,只引書證,重視熟語的溯源;孫錦標的《通俗常言疏證》(1925年)收集的熟語主要來自元代小說戲曲,全書仿《通俗編》編排,按照意義分類,包括天地、天文、地理、水火、宮室等40多類,全書不釋義,只引書證。此外,專門收錄俗語的詞典有高殿澍的《萃語類編》(太古山房,1933年)、李鑒堂的《俗語考原》(1937年)和陳長鑄的《俗語格言集》(世界書局,1940年),這一時期的綜合性熟語詞典主要以溯源為主,不釋義。另一種是以方言俗語為收錄對象的綜合性熟語詞典,如嚴芙孫的《上海俗語大辭典》(上海云軒出版部,1924年)和汪仲賢的《上海俗語圖說》(上海社會出版社,1935年)主要以上海地區流行的俗語為收詞對象。這一時期的綜合性熟語詞典不僅收錄熟語,還收錄了一些常用詞和方言詞。
2.停滯期(1950—1979年)
20世紀50年代,國內學者對熟語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和深入的分析。由于此時正處于對熟語理論的探索時期,再加上不穩定的社會環境,出版的綜合性熟語詞典較少,只有魯青主編的《漢蒙熟語詞語匯編》(呼和浩特市蒙古語文工作委員會,1979年),這部詞典由呼和浩特市蒙古語文工作委員會內部發行,主要為蒙古語的教學服務。
3.迅速發展期(1980—1999年)
改革開放以后,社會經濟迅速發展,我國全面進入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在穩定的社會發展背景下,學術文化研究呈現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其中,關于熟語研究的理論成果增多,綜合性熟語詞典的編纂出版也進入蓬勃發展時期。據本文統計,這一時期共出版了49部綜合性熟語詞典,包括漢語綜合性熟語詞典38部、雙語綜合性熟語詞典4部、方言綜合性熟語詞典6部以及少數民族綜合性熟語詞典1部。漢語綜合性熟語詞典有溫端政主編的《中國俗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武占坤和馬國凡主編《漢語熟語大辭典》(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徐宗才和應俊玲主編的《俗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等;雙語綜合性熟語詞典主要有尹邦彥主編的《漢英常用熟語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年)和楊詘人主編的《日漢例解常用熟語諺語詞典》(同濟大學出版社,1991年)等;方言綜合性熟語詞典有溫端政和張書祥主編的《忻州俗語志》(語文出版社,1986年)、林倫倫主編的《潮汕方言熟語辭典》(海天出版社,1993年)等;少數民族綜合性熟語詞典只有1部,即熱外都拉·罕木都拉主編的《維吾爾熟語詳解詞典》(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年)。此外,這一時期還出版了其他不同類型的綜合性熟語詞典,如譚永祥主編的《漢語同義熟語詞典》(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年),這是我國第一部同義綜合性熟語詞典,其收錄的熟語以組為單位,同義熟語群為一組。同時,還出版了針對不同年齡段詞典用戶的綜合性熟語詞典,如肖懋艷等編的《中學作文常用熟語分類詞典》(知識出版社,1992年)和陳彥軍主編的《新編小學生名言熟語實用辭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部分詞語綜合性熟語詞典也是這個時期出版的重要綜合性熟語詞典類型,如李布青主編的《金瓶梅俚語俗諺》(寶文堂書店,1988年)和劉益國主編的《元曲熟語辭典》(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年)。這一時期,綜合性熟語詞典不僅數量增加,而且類型增多,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可滿足不同詞典用戶的需求,這也從側面說明綜合性熟語詞典的出版會較多地考慮市場對該類詞典的需求。
4.繁榮發展期(2000年至今)
進入21世紀以后,綜合性熟語詞典的出版進入全新的繁榮時期,據本文統計,出版數量為82部,其中,漢語綜合性熟語詞典52部,雙語綜合性熟語詞典10部,方言綜合性熟語詞典7部,少數民族綜合性熟語詞典13部。這一時期綜合性熟語詞典的出版數量再創新高,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熟語的整理和收集受到關注,綜合性熟語詞典的編纂受到重視。另一方面,熟語理論研究不斷完善和成熟,這是綜合性熟語詞典出版數量增長的重要動因,如溫端政先生提出了“語詞分立”的學術觀點,主張構建與“詞匯”平行的“語匯”概念,建立語匯學,并致力于語典編纂的理論和實踐研究。語匯學理論和語典編纂理論的發展為綜合性熟語詞典編纂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推動了綜合性熟語詞典出版事業的發展。這一時期漢語綜合性熟語詞典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我國第一部收錄民間熟語的大型工具書——《語海》編委會主編的《語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和我國第一部以規范為目的的綜合性熟語詞典——李行健主編的《現代漢語諺語歇后語慣用語規范詞典》(華語教學出版社,2011年)。此外,這一時期還出版了許多較有影響力的綜合性熟語詞典,如人民教育出版社辭書研究中心編的《漢語熟語小詞典》(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溫端政主編的《中國俗語大辭典(辭海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和《新華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等。這一時期出版的雙語綜合性熟語詞典較有代表性的有王永升和趙蒼率主編的《新日漢成語諺語詞典》(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金玉蘭主編的《韓漢諺語慣用語成語小詞典》(商務印書館,2007年)、許震民主編的《漢德熟語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和曾東京主編的《漢英雙解熟語詞典》(上海大學出版社,2014年)。方言綜合性熟語詞典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楊增武主編的《忻州方言俗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袁慶述和袁楚主編的《長沙方言常用熟語通釋》(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周長楫主編的《閩南方言俗語大詞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年)等。少數民族綜合性熟語詞典有姜信道主編的《韓中諺語慣用語詞典》(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2005年)、蒙元耀主編的《壯語熟語》(民族出版社,2006年)、援朝主編的《蒙漢熟語大詞典(蒙)》(遼寧民族出版社,2020年)等。縱觀2000年至今出版的綜合性熟語詞典,其類型仍然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且每個類型的綜合性熟語詞典出版數量均呈增長趨勢。
二、20世紀以來綜合性熟語詞典的出版特征分析
1.出版數量不斷增加
綜合性熟語詞典作為漢語熟語詞典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以來出版數量不斷增加,共出版139部,但是相對于20世紀以來的詞典出版總量而言,出版數量仍相對較少。20世紀以后,我國的辭書出版事業進入全新發展階段,辭書開始由傳統辭書向現代辭書轉型。綜合性熟語詞典在這一期間經歷了探索期(1900—1949年)、停滯期(1950—1979年)、迅速發展期(1980—1999年)和繁榮發展期(2000至今)四個時期,經考察,探索期共出版7部、停滯期共出版1部、迅速發展期共出版49部、繁榮發展期共出版82部。總體來看,綜合性熟語詞典的出版數量呈波浪式增長趨勢。
2.編纂體例結構不斷進步和完善
在收詞立目方面,20世紀以來綜合性熟語詞典的收詞數量和所收熟語類型不斷增加。從收詞數量方面來看,在探索期,胡樸安主編的《俗語典》收錄俗語7300多條,是當時收詞量最大的綜合性熟語詞典;進入繁榮發展期,《語海》收錄諺語24000條、俗語20000條、歇后語32000條、慣用語10000條、成語14000條。此外,溫端政主編的《新華語典》約收錄25600條熟語,收詞數量非常大。
此外,綜合性熟語詞典的釋義體例也在不斷完善。在探索期,胡樸安主編的《俗語典》和孫錦標的《通俗常言疏證》不釋義,只標明出處,重點在于溯源和用例;在迅速發展期,王劍引等編、王亦秋等繪的《彩圖俗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對熟語的釋義比較詳盡,不僅對熟語中的疑難字詞進行解釋,還對熟語的本義、比喻義和轉義進行分析,全書配有彩色插圖輔助釋義,有助于讀者理解釋義和實現詞典的功能。溫端政主編的《常用俗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年)對收錄的每條熟語都標注了語類,諺語標注“諺”,歇后語標注“歇”,慣用語標注“慣”,對每條熟語的字、詞進行解釋,之后對整條熟語進行釋義,說明出處或典故,且每條熟語都配有例證。經過長期發展,綜合性熟語詞典的編纂體例日趨成熟完善。
3.呈現用戶范圍擴大、出版類型多元化和系列化的趨勢
綜合性熟語詞典所適用的用戶范圍擴大,由成人擴展至各個年齡段的學生,方便不同文化層次的詞典用戶使用。探索期出版的《俗語典》《通俗常言疏證》《俗語考原》等實用型綜合性熟語詞典所對應的讀者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成人讀者或有一定學習基礎的學生讀者;迅速發展期和繁榮發展期出版了適合不同年齡段學生使用的綜合性熟語詞典,如萬森主編的《小而全系列:歇后語? 諺語? 俗語? 慣用語? 詞典》(知識出版社,2009年)、鳳寶蓮主編的《小學生? 歇后語? 諺語? 俗語? 慣用語? 詞典》(北京教育出版社,2012年)、溫端政主編的《辭海版·新課標·學生系列辭書:中學生歇后語諺語慣用語辭典(袖珍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等。詞典用戶范圍逐漸擴大。
此外,綜合性熟語詞典的出版類型還呈現系列化的趨勢。相關統計資料表明,20世紀以來綜合性熟語詞典的出版類型雖然主要以漢語綜合性熟語詞典為主,但方言綜合性熟語詞典、雙語綜合性熟語詞典和少數民族語言綜合性熟語詞典也被大量出版,其中,方言以我國境內方言為主,主要包括潮汕方言熟語、廣州方言熟語、福建方言熟語、河北方言熟語等;外語包括日語、英語、韓語、德語等;少數民族語言包括蒙古語熟語、維吾爾語熟語、朝鮮語熟語、壯語熟語等,充分體現了20世紀以來綜合性熟語詞典的出版類型呈系列化和多元化發展的趨勢。
三、結語
20世紀以來,綜合性熟語詞典的出版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呈現不同的時代特征,其出版數量不斷提升,編纂體例結構逐步完善,用戶范圍逐漸擴大,出版類型呈多元化和系列化的發展趨勢,滿足了不同詞典用戶的需求。雖然綜合性熟語詞典在出版領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應不斷完善編纂體例,提高出版質量和市場適應能力,以滿足詞典用戶與日俱增的多樣化需求。
|參考文獻|
[1]王大橋. 文學人類學的中國進路與問題研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2]曹先耀,陳秉才. 八千種中文辭書類編提要[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3]北京圖書館. 民國時期總書目(1911—1949)綜合性圖書[M].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
[4]徐祖友,沈益. 中國工具書大辭典[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5]任寶禎. 中國辭書大全[M]. 濟南:黃河出版社,1995.
[6]楊牧之. 中國工具書大辭典(社會科學卷)[M].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
[7]孫維張. 漢語熟語學[M]. 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8]溫端政,溫朔彬. 語典編纂的理論與實踐[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9]溫朔彬. 俗語辭書編纂史[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