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俗文化是中國鄉村文化特色的集中體現,是鄉村振興的“文化穩定器”和“資源蓄水池”。民俗文化出版應積極落實細化政策規定,發揮政策引領作用;提升編輯的民俗文化出版意識,挖掘民俗文化出版空間;圍繞主題,打造特色叢書品牌;走融合出版之路,從民俗文化傳播對鄉村振興的可適性出發,促進民俗文化出版的發展和民俗文化的傳播。
【關? 鍵? 詞】民俗文化出版;鄉村振興戰略;文化振興;融合出版
【作者單位】于樂,四川外國語大學。
【基金項目】四川外國語大學2017年科研資助項目(sisu201743)。
【中圖分類號】G239.27.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11.019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戰略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為總要求。文化振興作為路徑之一,為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重要的“軟”支撐。作為一個民族世代沿襲的文化習慣和文明自覺,民俗文化“是產生并傳承于民間、世代相襲的文化事項”[1],是在大眾日常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文化現象,其集合了物質民俗、精神民俗、社會民俗等內容要素。民俗文化是中國鄉村文化特色的集中體現,是鄉村振興的“文化穩定器”和“資源蓄水池”。在這種富含傳統文化印記的傳承過程中,民俗志的自覺整理和民俗文化出版物的傳播均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進入21世紀以來,民俗文化的出版和傳播局面煥然一新,為鄉村振興貢獻了力量。
一、民俗文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
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促進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新中國成立后,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與城鎮化進程使農村面貌煥然一新。在經過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演變,尤其是十九大報告提出城鄉融合發展理念后,作為中國社會重要構成的鄉村,無論是在經濟和制度基礎上,還是在社會結構與文化層面上,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2]。從實現方式上看,鄉村振興的實現既要有政策的支撐,又要有鄉村文化“軟”實力的熏陶。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保障,應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提升鄉村文明軟實力,讓農村不斷煥發新的活力。如何發揮民俗文化在鄉村現代化建設中的潛在力量并轉化為鄉村振興的隱形動力,是一個新時代的命題。具體而言,可以通過本地民俗文化特有的關系網絡和傳播渠道,使其蘊含的力量逐漸滲透鄉村的生產生活環境,從而對鄉村的產業、人才、生態、組織產生影響力。
二、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策劃民俗文化出版的意義
民俗出版物以民俗文化為內容主體,以民間百態為創作素材,通過真實的生活記錄揭示其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時代精神。民俗文化出版物定位于從文化傳播和傳承的角度記錄民俗的文化內涵,挖掘民俗的時代精神,從民間百態出發建構中國文化符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豐厚的文化土壤。進入21世紀,深耕民俗文化出版領域的專家團隊和編輯人才,圍繞我國鄉村振興戰略,聚焦鄉村文化振興主題,開展了系列圖書的策劃與出版活動,打造了如《年味兒》《正定歌謠》等優秀作品,豐富了鄉村文化生活,推動了鄉村振興建設。
服務國家宏觀決策,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進程是民俗文化出版義不容辭的職責。然而,從文化傳播和傳承的角度看,其使命并不僅限于此??茖W地引導大眾,在社會大眾和國家戰略之間架起文化理解與認同的橋梁,是民俗文化出版應該承擔的歷史使命。這項使命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是能夠提振鄉村振興的文化力量。多元的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本,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營養元素。至今仍存續于中國大地,盛行于鄉村的民俗文化是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蘊含著豐富的生活素材和藝術養分。民俗文化出版讓民眾再次體認現代文化之源與先進文化之根,從民俗文化中汲取鄉村振興的文化力量。
第二,是能夠催生鄉村振興的經濟力量。社會文化觀念與價值取向是經濟發展的精神條件,正向的文化與價值對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民俗文化的出版可以促進民俗產業的發展,并有可能進一步生成鄉村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民俗文化出版中內蘊的傳統習俗、信仰觀念有助于實現文化產品產業的保值和增值。
第三,是能夠增強鄉村振興的社會力量。作為一種文化形式,民俗文化蘊含并宣揚的價值觀念是在世世代代反復累積、不斷傳承的基礎上實現集體遵從的。因而,民俗文化出版對文明鄉風的塑造、良好家風的生成、社會正氣的弘揚和淳樸民風的維持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社會支撐。
三、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打造民俗文化出版物的挑戰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過程中,民俗文化的價值逐漸被挖掘,民俗文化出版也日益受到出版單位重視,在出版數量和出版質量上呈現上升趨勢。但總體來看,民俗文化出版情況仍不穩定,出版格局也遠未形成輻射效應。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目前,民俗文化出版仍面臨一定的挑戰。
1.政策有待細化落地
國家政策導向是出版方向的指引。目前,國家越來越重視民俗文化的保護,近些年陸續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法規,客觀上推動了民俗文化的研究活動。其中,于2008年正式出版的6卷本的《中國民俗史》,隨著國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庫的入選,已成為民俗文化出版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一項重大成果,并為一大批高質量、有情懷的民俗文化出版物的出版開辟了土壤。但從整體上看,此類出版物涉及的出版單位相對較少,且存在定價較高、發行量較小、市場份額較少等問題。國家出臺的政策雖然為民俗文化出版指引了正確的方向并提供了強大的保障,但是更加細致、有針對性的規范和政策不足,沒有實現對民俗文化出版全過程的支持,須補充對民俗文化傳承者的保護方案、新生代民俗文化傳承者的培養政策等。
2.品類獨立性不足
民俗文化出版物的出版對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就助力鄉村振興戰略來說,還存在獨立性不夠的問題。從圖書出版形態來看,民俗文化圖書的出版往往作為文化叢書的一個組成部分存在,“在目前近千種民俗類圖書中,被作為單行本放入某一叢書出版的就將近半數”[3]。從圖書內容類型來看,民俗文化圖書常被劃至文化、宗教、地理、歷史等學科領域圖書中,針對性較弱,關于民俗文化的傳播方向不夠精準。從原創性來看,以當當網在售的民俗類圖書為例,雖然民俗類文化圖書已大量問世,但大部分以編著形式出現,主動、自覺“著”的形式則較少。與此同時,在“著”的形式中,偏重于記錄、保存類的“史”“志”型學術著作較多,普及性、大眾化讀本較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俗文化傳播的廣泛性與深入度。
3.集大成的民俗文化類出版門檻較高
從出版物的技術要求來看,一部能全面表現和深刻表達民俗文化的出版物,要求作者和出版單位在選題醞釀、編著制作、出版發行過程中反復斟酌,出版的時間跨度一般較長。就集大成的民俗文化圖書出版來說,作者為了有效感知所描寫對象,一般需要進行長時間的調研和訪談,大量的圖片拍攝和整理等,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以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蒙古部族服飾圖典》為例,作者郭雨橋以圖典的形式一一展示蒙古族43個部族的服飾遺產4000余件珍貴服飾,并對其形成原因、歷史沿革以及民俗文化要素進行系統詮釋,為記錄民俗歷史和傳承中華文明作出了貢獻。然而,該書之所以能夠成功付梓,源于作者用了17年的時間,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走遍了蒙古族聚居區,以至該書被馮驥才先生稱為“用一生扛起的大書”[4]。可見,出版成本的高昂與流程的不確定性,使得部分民俗文化出版的門檻偏高,限制了出版的數量。
4.大眾接近度較弱
民俗文化出版中無論是以文字為主的圖書類出版形式,還是以紀錄片為主的影像類出版形式,主要目的在于系統地記錄與留存民俗文化記憶,傳承相應的民俗資源。這種出版定位使得出版物在創作過程中,必須把本土文化、地方語言、民間風俗等零散性、碎片化、日?;拿袼孜幕M行系統歸納、整理和闡釋。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民俗文化出版物在關注宏大敘事時忽略了大眾的切身體驗,有可能對讀者來說,這些出版物僅僅是一種歷史作品。與此同時,能做到權威敘事的往往是占有出版資源的學者團隊或者官方群體,這使得民俗文化出版物呈現學術性較強、敘事精英化等特征。如此一來,本來貼近民眾日常生活的民俗文化出版物或逐漸成為相關學者研究的學術著作,或成為圖書館館藏的借閱書籍。
5.融合出版有限
民俗文化涉及大量地方方言和俗語,內容涉及面廣泛,僅靠文字或者圖片的記載難以實現全方位、立體化的展示。以2020年知識產權出版社出版的《正定歌謠》為例,在這一民俗文化圖書出版的過程中,重點和難點在于對歌謠搜集和采錄。該書作者以高超的專業水準和人文素養對歌謠進行了遴選、分類、記錄,并精確闡釋了歌謠中的民俗內容。然而,歌謠作為一種以傳唱形式流傳下來的民俗文化,熟悉的民眾雖然會唱,但對曲調不甚了解,更無法將曲調記錄下來,只能以錄音形式保存。要想真正將歌謠世世代代傳唱下去,僅靠錄音學習是遠遠不夠的,應當有專業人員譜寫曲風、曲調,并通過影像記錄留存歌謠傳唱者的相關信息,實現數字出版。融合出版的優勢在于通過出版前期的經費支持、中期的團隊力量整合和出版發行時的宣傳等,以原創性的歌謠詞曲、影像挖掘民俗文化與精神的深層內涵。
四、民俗文化出版與鄉村振興戰略共生發展的路徑
2016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提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實現這種自信的代代相傳,需要釋放民俗文化的力量。民俗文化出版物關系到民俗文化的傳播與傳承,以及鄉村振興的文化氛圍塑造。因而,在民俗文化出版的議題選擇與類型開發上,應從民俗文化傳播對鄉村振興的可適性出發,促進民俗文化出版的發展和民俗文化傳播。
1.落實細化政策規定,發揮政策引領作用
民俗文化出版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在鄉村振興領域中發揮著獨特作用。要充分釋放民俗文化的魅力,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尤其要發揮政策的引領作用。2022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出版管理部門和有關機構在制定實施方案、配套政策時須考慮民族文化出版內容,讓民俗文化出版有章可循。
2.提升編輯民俗文化出版意識,挖掘民俗文化出版空間
作者是民俗文化出版物的第一創造者,編輯是優秀出版物的識別者、助推者。 助力鄉村振興,需要編輯具有較強的責任感和深厚的學術造詣。優秀的編輯可以發掘有潛力的稿件,并在此基礎上對民俗文化稿件進行加工與再創造。這就要求編輯除了具有較強的民俗文化出版意識,還要對民俗文化領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與認知,能夠準確把握民俗文化出版與鄉村振興戰略之間的關系,挖掘民俗文化出版空間,發揮民俗文化出版的作用。這是民俗文化出版物得以傳播并有效助力鄉村振興的前提。
3.圍繞主題,打造特色叢書品牌
如何在兼顧經濟效益的同時,更好地實現出版物的社會效益,這是當代出版人必須思考的問題。對于一項文化事業來說,品牌的確立至關重要,好的叢書品牌有長久的生命力,這是出版機單位持續發展的關鍵。出版單位可以嘗試圍繞民俗文化主題制訂叢書編印計劃,做好品牌文庫建設。在主題叢書編印過程中,首先,要以民俗文化的傳播為目標,從民眾的生活、文化習慣入手設計內容與出版形式,由專家主筆,迎合民眾的閱讀興趣,做到深入淺出。其次,在民俗文化叢書的內容中,要關注民生問題,凸顯價值關涉,通過知識性、可讀性、趣味性與收藏性的整體打造,擴大市場規模。最后,出版單位要深入調研,發掘優秀作者,與研究鄉村、民俗等領域問題的學者及機構緊密合作。
4.貼合大眾需求,找準取材選題切口
目前,在以學術性著作為主的民俗文化圖書和小眾化的民俗文化影像出版物中,傳播或傳承的多是學者或藝術家眼中的民俗文化形態,這使得民俗文化出版物與普通民眾之間有一定距離。民俗文化出版物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社會普及,并真正融入鄉村生活,應當在選題上與民眾的興趣、需求契合。但這并不是說只出版民眾所需的民俗文化出版物,而是要在龐大的民俗文化體系中關注多元化的切口,瞄準細小的分支,從民俗文脈的源頭找準選題切入點,精準貼合大眾需求。面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民俗文化出版應當適當放棄對宏大敘事的追求,在展示民俗事項類別的基礎上,捕捉與民眾生活關聯、與鄉村改造關聯的文化內容。當下,一些出版單位開始關注這種關聯,從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中取材,以地域特色文化與生活趣味為切口,開發民俗文化資源,反哺鄉村振興戰略。
5.不斷開拓,走融合出版之路
民俗文化自身地域性、形象性、零散性的特點對民俗文化出版物的策劃、開發和發行提出了要求,即出版單位應充分考慮民俗文化的特性,以合適的出版類型實現傳播。因而,民俗文化出版不應拘泥于傳統的出版形態,可以嘗試跨媒體、跨行業合作,比如,文創產品與文化活動等多種類型的組合。具體來看,可關注以下幾方面內容。一是在出版過程中,出版單位應當與作者、新聞媒體等實現跨界合作,盡可能地增強民俗文化內容表現的張力,使其出版形態多樣化。二是在發行推廣時,出版單位可以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官方視頻號等平臺傳播與推廣民俗文化,或者借力大型書展、圖書分享會等形式,開展民俗體驗活動。三是在傳播過程中,出版單位可以出版物內容條目為基礎,設置體驗閱讀項目,增強大眾與民俗文化的互動感受,開發民俗文化出版物周邊產品,盡可能開拓從線上到線下、從文字到影像、從一維到多維的立體化傳播方式。
|參考文獻|
[1]蔡志榮. 民俗文化的當代價值[J]. 西北民族研究,2012(1):208-211+188.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N]. 人民日報,2018-02-05.
[3]李苓,金舒揚,顧子慧. 民俗文化出版發展之思:以臺灣漢聲模式為鑒[J]. 中國編輯,2015(5):41-44.
[4]《蒙古部族服飾圖典》出版 馮驥才點贊“用一生扛起的大書”[EB/OL]. (2021-01-16)[2022-04-28].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9035118550564381&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