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品牌競爭的時代,越來越多企業和產品憑借強大的品牌影響力贏得市場。科技期刊作為精神文化產品,同樣需要依靠品牌的力量,獲得生存和發展的保障。品牌作為科技期刊重要的無形資產,是衡量其市場競爭力和質量的重要標志之一。文章分別從高度重視科技期刊品牌培育,明確辦刊宗旨和期刊定位,注重科技期刊品牌的國際化發展,組建穩定而龐大的作者和讀者群體,培育期刊的文化底蘊、組建高素質編輯隊伍,精心進行選題策劃、建立健全審稿機制,設計有特色的期刊標志、提高印刷質量方面,探討科技期刊的品牌培育問題。
【關? 鍵? 詞】科技期刊;品牌培育;市場競爭
【作者單位】劉念念,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11.015
科技期刊在激發自主創新、推動科技進步、建立創新型國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目前,我國的科技期刊數不勝數,培養有影響力的科技期刊品牌有助于推進我國科技的進步。科技期刊的品牌培育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期刊工作者需要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打造真正有競爭力的品牌[2]。
一、 科技期刊品牌培育的意義
對科技期刊而言,品牌培育有利于提升期刊形象,明晰期刊發展方向,提高期刊核心競爭力。品牌作為期刊的辦刊理念、風格特色、市場定位、內容質量的高度概括,是期刊專業性、權威性、影響力的高度抽象。科技期刊品牌培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對期刊定位、組稿、編審、發行、傳播等方面的全面優化提升,不僅可以進一步明確科技期刊的發展方向,還可以提高期刊質量和附加值,提高期刊的市場競爭力。
對社會發展而言,科技期刊品牌培育有利于促進科技進步,提高我國科技競爭力。科技期刊是傳承人類文明、引領科技發展的重要載體,其品牌影響力是國家科技水平和科技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期刊品牌培育可以為我國實現科技水平提升、科技自立自強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撐。
二、科技期刊品牌培育的策略
1.高度重視科技期刊品牌培育
政府作為推動科技期刊走向世界、提升品牌影響力的重要推手,也是科技期刊評估和品牌培育的重要管理者,在科技期刊品牌建設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推動我國科技期刊的品牌化建設,培育更多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一流科技期刊,2019年,中國科協、財政部、教育部、科學技術部、國家新聞出版署、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聯合啟動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旨在從征稿、編輯、出版等方面補齊科技期刊產業鏈的短板,建設領軍期刊、重點期刊、梯隊期刊、高起點新刊、集群化試點,明確科技期刊品牌建設的方向,形成了一批具有高影響因子的科技期刊。
此外,各級地方政府也非常注重對科技期刊品牌培育的扶持。除了鼓勵眾多科技工作者將研究成果發表在國內科技期刊上,以此提升國內科技期刊的影響力,地方政府還通過拓展宣傳推廣渠道、制定扶持政策、強化科技期刊管理機制等方式助力科技期刊發展。如上海充分發揮人才資源、科研資源和豐碩科技創新成果等優勢,根據科技期刊的特點出臺了眾多扶持政策,為科技期刊的品牌培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生態環境。
2.明確辦刊宗旨和期刊定位
辦刊宗旨和期刊定位是決定科技期刊主體思想、品牌定位、收稿方向、發展方向的關鍵因素。科技期刊的品牌和特色,是其內在本質和核心內涵的直接反映,是科技期刊核心競爭力的直接體現。科技期刊的品牌能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主要取決于期刊的定位是否明確,辦刊宗旨是否滿足廣大讀者需求,是否符合科技發展規律,是否符合科技行業發展要求。因此,培育科技期刊品牌,必須建立在明確的辦刊宗旨基礎上,明確期刊發展方向,即明確科技期刊的讀者范圍、內容定位、風格定位等。
國內很多品牌科技期刊都有明確的辦刊宗旨,期刊定位精準。以《中國國家地理》為例,其辦刊宗旨和市場定位明確。期刊以“推開自然之門,昭示人文精華”為宗旨,市場定位為“立足于話題與談資,關注科技創新的難點、疑點和熱點問題,以及科技探索、科技創新背后精彩的背景故事”。根據定位,《中國國家地理》將辦刊風格定位為“圖片上有著豐富的著色層次,內容上地理與人文相互交織,展示一種思辨的地理哲學”。期刊從市場、受眾和風格三方面出發,確立了最核心、最根本的期刊定位,即人文與自然相互交織融合的科學傳媒,地理與人文因素相互闡釋。再如,《中國實用內科雜志》在辦刊初期,通過廣泛征求廣大讀者、作者和醫療專家的意見,形成了鮮明的辦刊宗旨,即“面向臨床,突出實用,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為提高廣大臨床內科醫生的診治水平服務”。根據辦刊宗旨,期刊社將讀者定位為廣大基層醫務工作者,內容定位強調“以報道臨床實用成果為主”,辦刊風格與定位突出了期刊的實用性特征。
3.注重科技期刊品牌的國際化發展
培育科技期刊品牌,提升期刊品牌影響力的最終目的,就是讓科技期刊品牌和傳播內容能夠被國際受眾關注、認同,進而提升我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地位,實現科技期刊的國際化發展。但是相對于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美國國家科學院匯刊》)、Nature(《自然》)、Science(《科學》)、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評論快報》)等國際知名期刊,我國科技期刊在規模化、學科專業化、出版國際化、知識服務化、管理集約化等方面尚未與國際接軌,未能真正實現科技期刊品牌影響力的國際化提升。我國科技期刊要想實現品牌的國際化發展,可從稿源、編委、審稿、語言載體、論文編排、出版發行、經營管理等方面著手。
首先,打造科技期刊國際化出版與傳播平臺。科技期刊品牌的國際化發展,必須要實現從“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轉變,并根據科技期刊國際化出版的要求,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出版平臺和具有發展活力的數字出版產業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期刊發展之路。《中國科學》《中華醫學會》《中國激光》《浙江大學學報》等都打造了數字出版服務平臺,旨在實現科技期刊的集約化、國際化發展,全面提高科技期刊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3]。
其次,打造國際化的編審團隊。內容是科技期刊的核心,也是品牌培育的關鍵,只有嚴格的審稿制度、規范的審稿流程、高素質的編審人員,才能有效保證科技期刊內容的高質量和國際化。一方面,科技期刊應引進與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和國際化辦刊能力的專業人才,邀請國際知名專家和學者擔任編審委員,定時訪問各國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權威專家,將他們列為審稿人的人選。另一方面,科技期刊應建立完善的審稿人數據庫,根據學科背景、學術研究領域等詳細劃分稿件編審人員,以提高稿件編審的效率,嚴格把控科技期刊的稿件質量。
最后,加大科技期刊的國際化宣傳推廣力度。為了擴大中國科技期刊的社會影響力和品牌影響力,強化科技期刊服務科技創新、社會發展的能力,科技期刊應通過專題企劃、重點發布等方式,對期刊的卓越行動計劃、重點活動、代表成果等進行宣傳推介。此外,科技期刊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新媒體、大數據等技術手段,設計和運營專題宣傳網頁,在主流媒體平臺以文字、圖文、視頻等形式,制作卓越期刊學術前沿快報、期刊風采、主編訪談、重要活動快訊等內容,以實現科技期刊多渠道宣傳推廣的目標,提升期刊的國際知名度。
4.組建穩定而龐大的作者和讀者群體
期刊品牌的塑造,有賴于作者和讀者隊伍的建設。從作者隊伍建設的角度來說,接收作者來稿是期刊工作的起始點。作者來稿越多,稿源越豐富,編輯部的選擇余地就越大,為提高期刊論文質量提供了保障。從讀者隊伍建設的角度來說,期刊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商業價值,就必須有一定數量的讀者群和較高的市場發行量。因此,在打造品牌的過程中,科技期刊必須注重作者和讀者隊伍建設,組建穩定、龐大的作者和讀者群體。
《中國獸醫學報》始終強調讀者隊伍建設,把提高論文質量放在首位。為了擴大稿源,爭取足量的高質量稿件,期刊社采取專家約稿與自由投稿相結合,編委會組稿與編輯組稿相結合的方式。一是組織編輯到上海、北京、南京、哈爾濱、蘭州、揚州、西安、杭州等地,與獸醫科研實力強大的高校、科研院所的相關科研人員座談,開展有先進性、影響力的科研項目,有的放矢地約稿。二是充分發揮編委會的作用,聘請50余位全國知名的畜牧獸醫界專家、學者擔任編委,向他們征求辦刊意見和建議,并發動他們組稿、撰寫稿件。通過積極、主動的組稿,期刊社稿源數量顯著增長,稿件學術質量穩步提升,期刊處于“優稿、優刊、優譽”的良性循環之中。
《中國藥理學報(英文版)》根據國際化定位,注重從國外組織稿源,在要求外籍編委會成員推薦優秀稿源的同時,也主動向相關領域的國外專家約稿。為了方便國外作者投稿,《中國藥理學報(英文版)》建立了高效、便捷的在線投稿服務系統。通過大量的稿源組織工作,其作者群已經遍布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外稿源總量超過了國內稿源總量,真正實現了稿源國際化的目標。《中國藥理學報(英文版)》在注重作者隊伍建設的同時,特別強調讀者隊伍建設。由于讀者主要在國外,因此期刊將海外發行權委托給國外公司,開創了中國科技期刊由國外公司代理發行的先河,為期刊開拓海外市場、打造國際品牌創造了條件。
在讀者隊伍建設方面,《長江蔬菜》的經驗值得借鑒。作為“湖北省十大名刊”之一,《長江蔬菜》的使命是蔬菜技術普及,主要面向從事蔬菜產業發展和基層農業推廣的技術人員、科技示范戶。期刊堅持讀者至上的原則,注重與讀者溝通,注重期刊的可讀性、實用性、先進性、時效性。考慮到讀者群中約有一半人的文化程度是初中或初中以下,期刊社特別注重文字內容的通俗易懂。
5.培育期刊的文化底蘊,建立高素質編輯隊伍
品牌是產品的無形資產,不僅是受眾對產品或服務高度認可的體現,也是衡量科技期刊影響力、競爭力的重要標準。科技期刊作為科研成果、科學方法、科技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如果單純依靠廣告宣傳,只能提高期刊的知名度,但這種知名度是難以持久的,要想擁有持久的知名度,必須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對科技期刊而言,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蘊,需要經歷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其中涉及期刊的宗旨與定位、選題策劃、稿源組織、期刊風格等各個方面。期刊的文化底蘊是形成期刊品牌的重要基石,期刊文化底蘊一旦形成,就是相對穩定的。
高素質的編輯隊伍,對期刊品牌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期刊編輯的專業素質決定了期刊的稿件質量、品牌培育效果和核心競爭力。高素質的編輯隊伍是科技期刊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是期刊培育的靈魂所在,是科技期刊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4]。隨著市場經濟和知識經濟的發展,科技期刊編輯需要具備越來越高的綜合素養:既要擁有專博結合的專業基礎知識,還要有豐富的編輯學知識,以此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以期刊《細胞研究》為例,其為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編輯隊伍,先后從國外引進了美國康奈爾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期刊Cell的編輯等7位專職編輯。高素質的編輯隊伍,成為《細胞研究》寶貴的人才資源,為期刊社躋身分子生物學領域知名品牌期刊奠定了基礎。
6.精心選題策劃,建立健全審稿機制
選題策劃在期刊品牌培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科技期刊要打造品牌,就必須做好選題策劃工作[5]。科技期刊選題具有導向性、權威性、綜合性和時效性,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現代科技期刊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選題的競爭。以Nature為例,期刊選題面廣,幾乎涵蓋所有科技領域,以“集高價值科技研究成果”著稱。在精心開展選題策劃的基礎上,Nature每期都呈現科技界的熱點話題和技術研究領域的技術突破,并對每一個話題發表綜述、原創研究、評論等,讓人閱讀之后產生一種遨游科技時空的快感,為相關領域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智力支持。
審稿,是對來稿選題、內容、格式、語言等方面的審查,是一項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期刊文章內容和學術水平的重要保障[6]。在期刊品牌培育的過程中,如何建立嚴格的審稿程序,做好期刊審稿工作,不僅與程序和方法有關,還與指導思想有關。國內外知名品牌期刊都有一套嚴格的審稿程序。以Science為例,期刊收到稿件之后分別送給英國、華盛頓的多位編委會成員,編委會成員將圍繞“稿件是否適合在Science雜志發表”這一問題進行評價、打分,期刊編輯在參考編委打分的基礎上,決定是否將稿件交付同行評價。順利通過初審的稿件會以匿名方式發送給多名同行專家評審。審稿通過后,編輯將對擬用稿件進行編輯加工。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亞洲男性學雜志》)為保證快速、嚴格地完成審稿工作,邀請國際男性科學領域知名專家作為審稿人,目前已經建立了多達900人的專家審稿隊伍,為提高審稿可信度提供了基礎。同時,期刊社堅持稿件三審制甚至多審制,全面保證了審稿的公平性、實效性、準確性[7]。
7.設計有特色的期刊標志,提高印刷質量
科技期刊的品牌培養必須建立系統完善的品牌標志系統,即注冊商標、名稱和標志。期刊名稱應融合期刊主辦或出版單位、期刊定位、風格特點等信息,如中華醫學會主辦的《中華醫學雜志》、中國科學院主辦的《中國科學》等期刊,其名稱就是對主辦單位的體現,為后續的品牌建設奠定了基礎。期刊標志主要由會徽、刊徽、收錄數據庫標志、獲獎標志等圖形、符號組成,是期刊價值、權威性的彰顯。商標由名稱、標志等各要素組成,具有較高的法律權威性和不可侵犯性,是期刊品牌培育的法律保障。
期刊的外在形式與刊物內容同等重要。期刊裝幀設計和印刷質量,通常會給讀者留下第一印象。高質量的裝幀設計,可以彰顯期刊的品牌特征[8]。長期以來,為體現期刊的科學性和權威性,國內科技期刊的封面設計以嚴肅、莊重為主調,缺乏時代氣息和吸引力。隨著經濟發展和文化消費水平的提高,讀者群體對科技期刊的審美要求越來越高,客觀上要求科技期刊不斷創新封面設計。期刊的封面設計可以適當結合廣告宣傳的內容,使之更加豐富多彩,但廣告圖案和文字不能喧賓奪主,版權標志仍然是最重要的內容。此外,裝訂質量也是影響期刊形象的重要外部因素,期刊在裝訂過程中常常會出現裁剪不規范、印刷不清晰、內頁折疊等問題,這些問題會影響期刊的品牌培育。因此,期刊必須要精雕細琢裝幀設計,只有設計精美、印刷精良且特色鮮明的期刊,才能彰顯專業性,進而提高其品牌價值和認可度、知名度。
|參考文獻|
[1]汪峰. 我國科技期刊品牌化建設的因素及存在的問題探討[J]. 新聞世界,2013(6):130-132.
[2]陳峰,徐若冰,劉亮亮,等. 簡論科技期刊品牌建設[J]. 編輯學報,2013(1):1-2.
[3]劉嬋君,付佳豪,金宣諭. 科技期刊品牌影響力現狀與提升策略分析:以陜西省科技期刊為例[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11):1363-1371.
[4]崔兆玉,穆建葉. 論當代科技學術期刊編輯的素質[J]. 編輯學報,2014(4):312-314.
[5]湯陽. 科技期刊選題策劃的思考[J]. 科技傳播,2014(6):13-14+20.
[6]夏爽. 科技期刊審稿中如何更好地發揮編輯的主導性[J]. 編輯學報,2015(3):207-209.
[7]詹燕平,游濱,陳移峰,等. 論科技期刊審稿專家的選擇與管理及其審稿積極性的調動[J]. 編輯學報,2014(6):572-573.
[8]于精國. 市場競爭下的科技期刊品牌培育與建設[J]. 新聞傳播,2013(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