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碩
2021年7月24日,我國史上最高等級的“減負令”——《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頒布,標志著中小學學業負擔治理工作走上歷史新階段。學校作為“雙減”工作的主陣地,擔負著提供優質教育服務資源、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緩解家長的“教育焦慮”的重要責任。由此,為學生提供“因需而導”的課后服務課程尤為重要。
一、“伴隨式”因材學業課是“雙減”背景下的必然產物
課后服務主要是以協助父母處理中小學生的課后托管需求,助力中小學生健康成長,以及提升教育服務能力為宗旨的。過往的課后服務內容主要包括“自習課”和“興趣拓展課”兩種模式,其中“自習課”的開展形式多為學生自主完成作業,因受到師資調配及課程安排的限制,學生在寫作業遇到困惑時,較難找到對應的學科老師進行輔導,學生的問題無法得到及時的講解,經常把“難題”帶回家。
學生將“疑難”帶回家,為學生輔導作業的任務自然就落在了家長肩上。家長因不熟悉教材內容或未掌握教育方法,極易造成“輔導難”的問題,這一情況不僅影響親子關系,更有可能引發家校矛盾。
因此,為切實加強課后輔導的時效性,解決學生的“疑難雜癥”,“伴隨式”因材學業課應運而生。課程以學生問題為導向,打破班級壁壘,在課后服務的時間,學生自主選擇到某一學科進行知識“補給”,解決學習中和作業中的實際問題。
二、“伴隨式”因材學業課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給
1.巧用問題,搭建互助組
古人云: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以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由此可見,“問”與“學”是相輔相成,此呼彼應的。對學習者來說,提出問題就是學習的開端,提高的開始。因此,在課程開始前,教師會利用多種方式收集學生在學習中的“困惑”,并將問題一一劃分。例如,語文學科中包含基礎知識類、閱讀理解類、習作類問題,亦或是課文內容類、文章寫法類、拓展知識類問題。教師將問題按照不同類別進行劃分,學生根據問題進行結組,即相同問題的學生進入到同一學習小組。這種方法不僅可以幫助教師了解近期學生學習中的“疑難點”,有針對性地開展作業設計,還可以在課程中以“問題”為根基,劃分學習小組,采取互助式的學習模式攻破疑難。
2.合作解疑,提升學習力
學生以“問題”組建小組后,進行合作學習。教師根據每小組的問題,提供相對應的“智慧錦囊”,錦囊內包含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提示,學生結合教師的“智慧錦囊”,合力解決自己的問題。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的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時,在語文作業布置了目標檢測的13課《精衛填海》,其中閱讀理解的文章為文言文《刑天舞干戚》,其中文后一題為:讀了這篇短文,刑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學生針對這一閱讀題提出了自己的問題:①“帝”是誰,跟刑天是怎樣的關系?②僅憑“帝”與刑天打斗的語句,怎樣體會刑天的人物形象?通過以上這兩個問題,我們發現學生的難點集中在文言文的故事內容上。結合學生難點,教師提供了兩個“智慧錦囊”,一是《刑天舞干戚》的神話故事全文,二是人物評價的方法。
通過錦囊中的故事內容,學生們理清了人物關系,生動的情節及人物言行,幫助學生感受到了刑天執著勇猛、不畏強權的反抗精神。在生生交流之中,同學們順利地完成了這一題目的解答。
3.能者為師,形成學習“網”
“智慧錦囊”的妙用能夠幫助學生解答疑惑,而“小先生”角色的引入,也在"伴隨式"因材學業課程中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先生制”為陶行知先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提倡的教學思想,即讓先掌握知識的學生教未掌握知識的學生。“伴隨式”因材學業課程也將“小先生”的角色引入進來,教師“聘任”各班熱愛語文學習,語文綜合素質強的學生作為“小導師”,參與到課程之中,“小導師”可以深入到各小組進行討論,當組內有問題難以破解時,“小導師”便可以為他們進行講解,幫助同學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其所長。采用一教多、一教一,或多教一的方法,建立一個學習的“織網”,以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對學生的自主教育的功能。
4.歸納總結,收豐碩知識
人類大腦對新事物的遺忘是有規律的,從“記”到“憶”是有一個過程的,在這里面包含著識記、保持、再認和回憶。忽略了對某一知識點的保持與再認,是達不成良好的教學效果的。在學生以組為單位解決問題后,教師會提示學生將已解決的問題記錄在錯題本上,梳理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方便日后進行復習。
5.拓展延伸,閱讀“潤”童心
在學生完成作業并解決疑難的基礎上,教師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結合課文內容和教育實踐,給學生們提供了一些更貼近學習和日常生活的閱讀資源,這些書籍學生可以互相傳閱,在閱讀之后進行討論交流、分享成果,這一活動既啟發了中小學生的讀書興趣,也開闊了讀書眼界。
三、“伴隨式”因材學業課營造課后服務“新氣象”
以不息為體,以日息為道。“伴隨式”因材學業課是學生課后服務的“新升級”,是學生學習生長的“新起點”,更是教師育人路上的“新變革”。
從學生角度來看,伴隨式因材學業課程中的互助組及“智慧錦囊”,多途徑地幫助學生攻克了學習中的“疑難雜癥”,培養了學生們的合作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潛移默化地形成了解決問題的思維路徑,學生再遇到同類問題時,能夠更加便捷、高效地解決問題。
對于家長而言,“伴隨式”因材學業課帶來的最直接的優惠在于減少了難題的輔導,縮短了輔導時間,減輕了輔導壓力。輔導形式的轉變,也會使家長增強對學校、教師的信任,可以更加理解、支持學校的管理與教師的工作。
回到課程本身,“伴隨式”因材輔導課程作為課堂教學有益補充,可以幫助學生將解決問題的思維路徑應用于日常的課堂知識學習中,二者互為補充,互相增進,逐步提升學生的學業水平,培養其善提問、愛交流、勤思考的學習品質。
對學校本身的教研工作而言,“伴隨式”因材輔導課要求教師收集、整理、歸納問題的類型,學生問題中的某些特點及趨向,都是教研工作的寶貴資源,可以有效地幫助教研組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教研活動。
在“雙減”背景下,只有不斷革新教學理念與教學形式,才能使學生在“沃土”的滋養中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