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繼偉
【摘要】《先秦諸子選讀》是我國散文發展的源頭。作為選修教材,在實際教學中,如何“選”、如何“修”,一直眾說紛紜。本文從文本取舍側重、內涵探究發掘的角度,通過情境創設、樣例呈現的方式,探討新時代背景下《先秦諸子選讀》的教學實操問題。
【關鍵詞】高中;先秦諸子;選修熏陶;新時代;現實情境
《先秦諸子選讀》是高二語文一本非常重要的選修教材。這本教材選入了儒家、道家、法家等流派的多位代表人物的優秀散文。諸子散文是我國散文發展的源頭,其哲思深,流派多,影響大。學習諸子散文,能陶冶身心,涵養德性,健全人格,增長智慧。作為“選修”教材,在教學過程中當然要突出“選”和“修”?!斑x”,強調的是取舍,就是說不能面面俱到,要有所取舍有所側重;“修”,關注的是探究其內涵,發掘其人生哲理和智慧,有所感悟,并用來指導我們的人生。在這里,筆者主要從“選”“修”兩個角度來談談如何教學先秦諸子散文。
一、取舍有度,深挖細掘
教學《論語》之《侍坐》一文,我先讓學生自主快速梳理課文,粗略把握內容大意。然后,我重點講解了幾個重要文言詞句,繼續讓學生深入研讀課文,邊讀邊悟。最后,我選取了課文中間的一小段“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作為研修文段,布置任務如下:(1)這段文字描繪出了一種怎樣的社會狀況?(2)這種社會狀況具有怎樣的特點?(3)結合上下五千年中國歷史,談談這種社會理想的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表現形式?(4)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怎樣的?
這樣,一堂孔子師徒幾人各談理想的課,只選取了深得孔子贊同的曾皙談理想的文段,并對這段文字進行深挖細掘,探究出了中華本土的樸素桃源理想的萌芽、發展、成熟的歷史演進過程,進而激發起學生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熱愛之情和對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的美好憧憬,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新時代社會主義偉大建設中去。
二、化虛為實,修己達人
教學老子《有無相生》的“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這則文段時,我讓學生運用化虛為實的方法,將文句和歷史、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件、現象關聯起來。由“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學生想到西漢初的無為而治,結果天下大治;文革期間,一位被關牛棚的老音樂家,按照音樂4/4拍勞動,在最枯燥無味的牛棚生活中,活出了精彩、活出了滋味,等等。由“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學生想到了中國放棄對日戰爭索賠,贏得了日本對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力支持和積極投資;牽牛必須牽牛鼻子,不能牽牛角牛腿;愚公一筐筐運土,長此以往,也可以移掉大山;萬里長征是一步步走出來的,不是一下子就走完萬里的;我們要考上理想大學,也是從具體的一科科、一個個考點來學習備考的,等等。這樣,學生既深入理解了文本,又積累了作文素材,還將所學運用在社會生活中,真正把諸子散文中的知識和智慧學到了手。
三、入乎其內,出乎其外
教學《韓非子》之《樂羊為魏將而攻中山》這段時,我提問學生:樂羊為了攻取中山,連兒子都犧牲了,為什么反而被魏文侯疑心呢?這個故事給我們怎樣的人生啟示?全班同學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激烈討論,從課文故事中得出了幾條深刻認識:(1)不要被人外在表現迷惑,要透過現象看到其真實人性。(2)人品有問題的人,再優秀也不能重用。(3)青年人一定要在人格尚未完全定型之時,注意正面培養自己優良品性,不斷完善自己的健全人格。(4)親賢人,遠小人。(5)人性決定行為,一個連自己的親人都不愛的人,不可能會愛別人……
在深入課文故事得出人生啟示后,我繼續引導學生跳出課文故事之外,在漫長而廣闊的歷史和現實中,尋找類似現象。很快,有學生答出了春秋首霸齊桓公被三個所謂“忠貞不二”的寵臣豎刁、易牙、衛開方所害的史實;還有學生答到了秦之趙高、西漢末之王莽、東漢末之呂布、南北朝時期的石虎和侯景……這,就是人性!當今疫情之下,對自己國家的老百姓不關心卻滿世界關心他國人權的美國,等等。這樣的教學活動,既讓學生對課文理解得更準確,更加深拓寬了學生對歷史和現實的認識,真正達到了學用結合、學以致用的境界了。
……
瞧,像這樣精彩有趣的先秦散文選修課,學生喜歡,氣氛活躍,既接地氣,又貼合時代,更讓學生在課堂實踐的日常熏陶中由“學會”的知識層次上升到了“會學”的能力層次。
總之,先秦諸子散文雖然年代久遠,詞句比較晦澀難懂,但只要我們結合學生實際,打通歷史與現實的關節,引導學生從文本的歷史情境過渡到新時代的現實情境,積極引導學生用諸子的智慧解決現實的問題,那么,我們的諸子散文教學課就真正上活了,上精彩了。這樣的選修課,“選”“修”熏陶出來的學生,又何愁不能領航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呢?
參考文獻:
[1]陳文君.《先秦諸子散文選讀》教法探討[J].語文天地(高中版),2019.
[2]房小棟.論先秦諸子的人格魅力及其德育功用[J].考試周刊,2013.
[3]都旭才.恰當處理選修課程,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先秦諸子選讀》教學淺談[J].考試周刊,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