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靜 李金奇
當前,中學生課業負擔重,升學壓力大,以考試和分數為導向的語文課堂占比較高,而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滲透傳統文化的教法被漸漸忽略,這種教法一來扼殺了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二來也不利于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心。鑒于此,語文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挖掘課文內容與現實的聯系,探究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為語文的“終身學習”、弘揚傳統文化精神和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統編教材中有相當多的篇目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內涵,但是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既要關注教學進度,又要顧及考試成績,能夠深入探究傳統文化的機會較少,能主動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知識的機會就更少了。因此,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擬從以下方面談一談如何發掘統編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涵。
一、聯系日常生活,通過“接地氣”的提問方式,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傳統文化”之所以“傳統”,就在于其中有相當多的教材內容與我們的時代聯系不夠緊密。因此作為中學語文教師,就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涵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為學生的價值體系與傳統文化的精髓之間架起橋梁。比如《黃河頌》這一課,這篇課文既贊美了祖國河山的壯美,也稱贊了民族的奮斗精神。我們就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你有沒有注意到祖國山河的壯美?你有什么感受?你還讀到過哪些類似主題的作品?要如此壯美的山河在祖國大地上安然無恙,供后人享用,你能做點什么?如果工廠要排污,如果勘探隊要采礦,你能做什么?如果有異族入侵,你又能做什么?又如,歌德的《最后一課》中,表現了在民族危亡時刻,通過一個教師的最后堅守,表達了對祖國即將滅亡的哀痛之情。我們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對于一個國家來說,語言文字有多重要?漢字和漢語區別于其他語言文字的地方有哪些?你覺得漢語和漢字美在何處?你該如何向外國朋友介紹你的語言和文化?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你能為學習、規范和傳播語言文字做點什么?對于以上有關“愛國主義”的文章,我們都可以引導學生關注國際局勢,聯系日常生活,使用“接地氣”的提問方式,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對國家的責任感。
二、深入解析文本,通過“深閱讀”的思考方式,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興趣
中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那些具有濃厚傳統文化氣息的優秀作品,是古人思想的精髓。中學語文教師應當從作品本身入手,引導學生從思維方式上探究其中的傳統文化內涵,以便挖掘文本中的傳統文化,將文本中所蘊含的文化特質給學生完整的展現。比如韓愈的《師說》,我們在教學中,可以結合課文中的疑問,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提煉古代拜師求學的基本原則,理解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在理解文言文內容,掌握實詞、虛詞用法的前提下,形成謙虛好學、尊敬教師的優秀傳統品質。隨后,教師引導學生繼續挖掘文本中尊師重道的優秀傳統文化,并讓學生思考: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拜師求學的傳統難以流傳,主要是因為很多人“恥學于師”,那么,大家仔細地閱讀文本,看看韓愈是從哪些方面來反駁和論證的?學生在閱讀和思考中就有了答案:“恥學于師”、“小學而大遺”“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等,這樣,學生既能夠深入了解文本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同時又能感受韓愈所推崇的求學精神,深刻理解不恥下問、尊師重教的文化傳統。思維方式是可以訓練的,學生在學習中模仿,在模仿中創新,在學習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提升了思維品質,提高了寫作水平。
三、全面了解背景,通過“廣涉獵”的閱讀方式,拓展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視野和想象
傳統文化教育之所以難以落實,大多在于學生難以理解當時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在生活方式日新月異的今天,很多傳統的東西在學生看來是難以理解和接受的。比如講授《背影》時,如果語文教師在教授本課時僅僅聯系“孝道”這種傳統文化,學生一定會覺得索然無味。他們甚至在預習時就已經覺得作者小題大做了——不就是買個橘子爬個月臺嗎,朱自清至于感動到淚眼朦朧嗎?這時候,如果我們能引導孩子去深入閱讀文本并廣泛涉獵,閱讀有關課文的時代背景和個人遭遇的資料,就會發現在朱自清寫背影的前幾年,他和父親的關系是非常矛盾甚至敵對的。朱自清的父親朱鴻鉤48歲時“交卸了差事”,在家閑散度日。沒了經濟來源的父親認為自己領取兒子的薪水是理所當然的事,于是憑著與揚州八中校長的交情,私下取走了兒子朱自清當月的工資。父親此舉,讓深受新思想熏陶的兒子朱自清十分不滿,于是憤而離職。父子之間為此中斷交流,在這個時期父子關系降到了冰點,后來朱自清轉到北大執教后,意外收到父親給他寫的信,其實意味著父親在服軟了,朱自清才想起八年前家道中落,父親送他上學,給他買橘子的這些小事,才有了這篇感人至深的《背影》。孩子們在了解了這些之后,才會明白為什么朱自清這點小事也會拿出來說,你和父母有沒有鬧過這種別扭?你們的父母有沒有那種你們根本理解不到的行為?但是他們會不會最終還是對你服了軟,不管以什么方式。兩輩人不能互相理解彼此,但是最后還是會因為愛忽略一切。文學作品是作者的思考和感觸的集中體現,有些信息限于篇幅和體裁,無法全部呈現。這就需要我們引導學生,通過“廣涉獵”的方式去掌握文本背后的信息,才能更好的理解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從教材編纂者對語文教材內容的選擇來看,中學語文教材對中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要求越來越高,讓中學生對傳統文化由簡單地興趣到深刻的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在變革和改造中逐漸融入了中國人的意識和行為之中,從而影響了人們的思想方式。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對中學生做人、為學和管理自己都有著莫大的好處。中學語文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教材中出現的傳統文化,不僅讓中學生學到語文知識,還能讓他們受到傳統美德的熏陶。中學語文教師應積極地從課文深處挖掘出教材中所蘊涵的傳統文化價值,分辨清那些是傳統美德,那些是封建糟粕,有的放矢,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思想的契合點,對中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