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發聲
【摘要】“雙減”政策背景下,根據時代要求、學校實際情況,建立家校社協同共育機制,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形成合力,學校根據協同教育理念,創造性開展協同共育工作,構建家校社共育路徑。本文主要探究“雙減”下學校家庭社會協同共育機制建設策略及相關問題。
【關鍵詞】“雙減”;學校家庭社會;協同共育機制建設
“雙減”政策是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和課外培訓負擔,“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要改變教學策略,提升教學質量,促使學生在學校獲取充足的知識,學生不需要大量的作業和課外培訓?!半p減”政策實際上是尊重生命、尊重自然,有利于學生的精神自由和獨立人格。家庭、學校、社會的協同育人,注重家庭、學校、社會場域的融合,通過共育平臺,探索共育行動,形成育人格局,有利于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雙減”政策下建立高質量的教育體系
第一,構建教育初心?!半p減”政策背景下,教師要回歸育人的初心,教師要改變傳統應試教育的理念,激發學生的多種潛力,培養學生的多種興趣愛好,促進學生在多元化方面的發展,讓學生享受學習的過程,感受學習的樂趣,讓學生回歸快樂的生活。
第二,開展高質量的教育。教師的教育過程要確保高質量,傳統教育中理解的高質量是考試中取得不錯的成績,但是實際上教師要培養學生的素質教育。根據十四五規劃的高質量教育要求,教師要確保學生在學習中,借助教師、家長和社會力量的幫助,體會學習帶來的樂趣,通過學習真正提高自身的素質。
第三,構建高質量的教育評價體系。傳統教育中存在錯誤的“唯分數論”的教育理念,在這一錯誤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學校將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指標,重智育輕德育的教育價值觀在新時代逐漸顯現出了弊端。面對這一現狀,教師要建立高質量的教育評價體系,包括多元化的評價項目和評價主體,提升評價的綜合性。
二、“雙減”政策下教學面臨的問題
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有些學生在課堂上無法獲取充足的知識,將希望寄托于作業和課外補習,家長帶著孩子穿梭于各種培訓班,這種打疲勞戰的學習方式,使得學生的壓力較大,學習效率不高。有些培訓機構為了迎合家長,培養的學生具有較高的智力,但是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不達標?!半p減”政策背景下,教師要不斷強化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功能。
2021年我國教育部實施的“雙減”政策,改變了這一教育現狀,但是有些家長卻陷入了教育迷茫,有些家長產生了一系列疑問:減輕學生的作業,誰對學生的學習負責?怎樣解決升學問題?學校要解決家長的困惑,建立學校家庭社會協同共育機制,社會教育可以填補學校和家庭教育的空缺,為教育工作提供支持力量。
三、“雙減”政策下學校家庭社會協同共育機制建設策略
我國“雙減”政策的實施,是教育格局的調整。以下具體分析“雙減”下學校家庭社會協同共育機制建設策略。
1.提升學校教育質量
第一,分層布置作業?!半p減”政策背景下,教師要減輕學生的作業量,教師可以分層布置彈性化作業和個性化作業,杜絕重復性和無效作業。例如,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根據作業的內容和形式,開發探究類、實踐類的作業,提升作業質量,啟發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第二,建立個性化的課后服務。學??梢圆捎锰厣k學理念,推進課后優質服務,支撐“雙減”舉措,彰顯學校的辦學理念。教師輔導學生完成課后作業,有利于學生吸收和鞏固當天所學知識,通過課后服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三,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學校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對學生開展多元化評價。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長和優勢,建立多元評價機制,評選出文明守紀、互幫互助、環保節約、熱愛勞動、體育鍛煉、藝術特長等方面的優秀學生,教師對各方面表現優秀的學生進行獎勵,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各方面潛能和表現欲望。
2.提高家庭教育質量
第一,《家庭教育促進法》作為家庭教育的依據。我國頒布的《家庭教育促進法》中提出了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的結合,闡述了個體成長中家庭教育應盡的責任。此外,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個人要加強對于家庭教育活動的支持,《家庭教育促進法》將家庭教育上升為國家大事,明確了育人中社會應盡的責任。
第二,開展家庭教育活動。家庭教育中,家長要有開闊的視野,用理性的方式開展家庭教育,通過規范的言行影響孩子,踐行“生活即學習”的教育理念。家長要提升孩子的實踐能力,有利于家長用正確的方式愛孩子,家長要和孩子建立密切的親子關系,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三,創設良好的家庭氛圍。家長要履行家庭教育的責任,樹立良好的家風,在日常生活中滲透德育。同時,家長要培養學生尊老愛幼、鄰里互助、勤儉節約、誠實守信、熱愛勞動等品質,家庭成員之間有效的溝通,有利于營造溫馨和睦的家庭氛圍,有利于培養孩子開朗、樂觀的心境。
第四,生活和學習的有效融合。孩子在家庭中度過一部分時間,家長的言行舉止都會對孩子有所影響,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平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產生正面的影響,家長要引導學生將學習和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受學習的樂趣,體會生活的意義。
四、“雙減”政策背景下的社會教育
第一,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教育關系到全社會的發展,基礎教育是社會的事業,發揮社會資源優勢,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上樹立各個領域的榜樣人物,在社會大課堂中實行大手拉小手,營造正能量的社會氛圍和良好的社會風氣,發揮社會正向帶動作用,學生身處于良好的社會風氣中,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第二,創設開放、包容的社會環境。社會是學生實踐的課堂,要創設開放包容的社會環境,社會上為學生提供的各類資源方便、安全,學生可以利用社會資源增加自身的體驗,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社會要增加包容、關愛、接納的力量,學生在社會中實踐,可以感受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第三,開展法治化的協同育人。我國《教育法》以立法的形式,使得社會育人合法化。在我國法治理念的基礎上形成了教育法治理念,我國的社會協同育人,受到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指引,根據法治教育理念,社會育人中可以協同其他社會資源,共同實現育人。
第四,開展社會育人活動。社會為學生提供社會公共場所,社會力量參與育人要突出德育,挖掘社會資源,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開展,加強學校與機構組織的對接,社會機構與學校共同參加育人工作。例如,學校聯合相關部門開展遠足、研學、社會實踐、科學研究、藝術欣賞等活動,學生從社會各大機構獲得更多的社會關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第五,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我國歷史發展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學校要重視社會文化的利用,通過社會育人,有利于學生傳承紅色基因,在時代發展中弘揚民族精神,傳播民族優秀文化,學生身處于社會大環境中,有利于學生潛移默化發感受我國優秀的文化力量。學??梢蚤_展社會實踐活動。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參觀革命紀念館、革命偉人故居、脫貧攻堅展覽館等,有利于學生了解歷史的發展脈絡,增強學生的歷史文化底蘊。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下,學校家庭社會的協同共育很重要,通過三方合力,可以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和課外負擔,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本文從學校、家庭、社會三個方面探究學校家庭社會協同共育機制的建設,旨在提升“雙減”下學校家庭社會協同共育機制建設水平。
參考文獻:
[1]項海剛.探索家校社協同的上城“雙減”之路[J].人民教育,2021(21):51-54.
[2]劉希婭.重慶謝家灣學校:“雙減”下的學校生活重構[J].中小學管理,2022(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