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利濤
摘要:目前我國法律主要對傳統知識產權犯罪的范圍進行了劃分,對于網絡知識產權犯罪的規定尚不明確。為了確保能夠保護個人及企業的知識產權,必須要在刑罰制裁體系上進行完善,確保能夠全面保護人民的財產權益。因此,本文通過分析我國傳統知識產權刑事保護的價值理念,探究在網絡知識產權刑事保護中所遇到了疑難問題,并且制定合理的定罪界限及解決措施。
關鍵詞:網絡知識產權;犯罪;解決措施
引言: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網絡已經在我國國民的生產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一些不法分子抓住了網絡的漏洞,進行網絡知識產權犯罪,不僅會影響到知識產權所有人的財產權益,還會影響社會的穩定發展,所以面對網絡知識產權犯罪,必須要對其進行深入探究,明確與傳統知識產權犯罪的不同,以及對現階段實行的刑事保護體系的挑戰,盡量降低網絡環境下的知識產權犯罪概率,防止對權利人造成財產侵害。
1知識產權犯罪本質分析
要想明確網絡知識產權犯罪和傳統知識產權犯罪的不同,以及對現階段實行的刑事保護體系帶來的挑戰,需要對知識產權犯罪本質進行深入的剖析。當前在針對網絡知識產權犯罪進行制裁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實踐和理論兩個方面。首先是網絡環境可能會對犯罪行為的判定造成影響,其次是網絡環境也會給犯罪危害后果的認定,帶來一定的挑戰。在網絡知識產權犯罪中侵犯作者著作權的犯罪形勢較為明顯。例如,隨著目前我國的網絡游戲市場的用戶數量不斷地增加,與網絡游戲相關的其他產業也逐漸的興起。而這些外掛產業大都涉及到侵權的行為,雖然有關部門給予多次打擊,但是效果不夠理想,這主要是因為在司法界中,學術界與實務界對于外掛產業的認定性質有所差異。對于實務部門來說,比較注重最終的審判結果,而沒有對在這期間侵犯著作權的犯罪行為給予規制。外掛是指利用增強功能的軟件,通過作弊的方式增強游戲的成功率。這種行為是否能夠判定為侵犯著作權中的復制發行行為,在相關法律中還沒有明確規定。在某一事例的審理中,法院認為外掛不屬于犯罪行為,而在學術界中認定雖然游戲外掛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但是因為從本質上未經網絡游戲著作人員的許可針對本游戲進行的其他技術攻破措施,屬于復制他人技術數據的行為,則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權。因此兩者對網絡知識產權犯罪認定范圍的差異,導致當前在針對網絡知識產權犯罪上沒有統一的標準。
從理論方面進行研究分析,可以明確在我國過去10年間對于知識產權犯罪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刑法界的大部分精力主要集中在了知識產權犯罪的性質,行為模式,以及知識產權的保護對象范圍和危害后果的判斷標準上。而在網絡環境中,知識產權犯罪的目的與傳統知識產權犯罪有所不同,因為其具有多樣性,所以在認定的過程中增加了難度。目前傳統知識產權犯罪的犯罪行為模式,已經不能包含網絡知識產權犯罪,所以在網絡環境中判斷標準還有待商榷。
2網絡知識產權犯罪對法律的挑戰
2.1網絡侵權目的的多元性挑戰
當前網絡知識產權犯罪對法律的挑戰主要體現在其侵權目的的多元化上,由于我國傳統的犯罪目的模式相對較為單一,而多元化的犯罪目的模式,在認定的過程中則增加了其難度。目前我國刑法對于傳統的著作權罪明確犯罪嫌疑人,必須是在主觀上故意侵犯他人權利,如果人為主觀上沒有目的性,則不能構成犯罪行為。對于一些假冒專利罪,假冒注冊商標罪等目前刑法中還沒有對其界限進行明確的規定,但是在網絡環境中,因為人們的目的多元化,所以在進行是否主觀故意的判斷上會帶來很大的挑戰。
2.2知識產權外延擴張的挑戰
隨著時代不斷發展,知識產權所包含的內容越來越豐富,而在網絡環境中對于知識產權的界定難度也在逐漸增大。目前我國法律中明確規定的知識產權主要包含專利權、商標權、商業秘密以及著作權等,在判斷是否侵害知識產權時,主要對這4種權利的范圍進行劃分。而在網絡知識產權犯罪中,大部分侵權行為體現在電子商務中,傳統著作權法的保護對象無法在網絡中進行開展,導致目前在針對網絡著作權及相關作品進行保護時,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所以在網絡環境中,知識產權的內涵的擴充和變化,客觀上對法律的制定造成了影響。
2.3新型網絡侵權行為的挑戰
在針對傳統侵權行為進行定義時,主要是指人在主觀意志上故意違反相關規定的犯罪行為,這也是目前刑法中規制的對象。在刑事規則的過程中,需要對是否違反了禁止命令規定的其他身體動靜等進行的界限的劃分,而在網絡環境中,由于身體動靜與思想和主觀意識等存在一定的差別,因此在進行侵權行為界定的過程中,會面臨更大的挑戰。例如利用互聯網實施危害是當前侵犯知識產權的主要表現形式,利用網絡行為對相關電子數據進行傳輸和處理,雖然涉及到侵權行為,但是由于人的身體動靜與傳統侵權行為之間存在較大的區別,因此無法進行準確的判定。
3網絡知識產權犯罪的解決措施
3.1完善法律界限
通過對目前網絡知識產權犯罪對法律挑戰進行分析,可以明確,目前針對網絡知識產權犯罪所制定的法律界限不明確,必須要不斷完善在網絡環境中知識產權犯罪的判定標準。保證在不破壞原有法律執行原則的基礎上,制定針對網絡環境中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刑法框架,進而確保網絡知識產權犯罪得到應有的懲罰。隨著社會不斷發展,新的犯罪形態在不斷出現,為了確保能夠完善我國的法律行為使社會更加穩定,必須要積極應對網絡知識產權的侵權行為所帶來的挑戰。在立法的過程中,可以向一些專業的網絡技術專家咨詢,盡量避免在針對網絡環境進行法律界限修訂時出現技術漏洞。首先可以取消關于傳統制作權犯罪時主觀目的的界限性規定。明確使用計算機設備在未經過授權人同意的前提下,復制傳播他人作品而獲得收益的,屬于網絡知識產權犯罪行為。
3.2擴大保護范圍
應對在網絡環境中知識產權外延造成的挑戰,需要根據知識產權犯罪的對象確定其延展的范圍。例如目前我國刑法的知識產權保護范圍不變,而對于一些服務類的商標沒有給予相應的保護,在網絡環境下,對服務類商標盜用濫用的行為越來越多,這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服務類商標著作人的權益,所以要在知識產權保護范圍上進行擴充,確保能夠通過刑法的保護,積極制止網絡知識產權犯罪行為。
3.3尋找新的判斷標準
目前網絡知識產權犯罪形式越來越多,所以在針對犯罪行為進行判定時,必須要尋找新的判定標準,確保能夠全面治理網絡知識產權犯罪行為。例如在金額上要進行合理的劃分,通過經營數額的劃分能夠明確侵權行為對社會的危害程度。在傳統判定的基礎上應該推出新的衡量界限及判定標準,將侵權的規模作為判定依據的內容之一。同時要不斷協調各個法律之間的相關規定,確保著作權法和刑法在關于網絡知識產權犯罪上能夠統一。
結束語
綜上所述,現階段在我國知識產權犯罪行為判定的過程中,還沒有針對網絡環境犯罪制定統一的標準,所以相關負責人員必須要確保能夠準確高效的打擊網絡犯罪行為,保護網絡環境中著作人的知識產權,通過法律的調整和修正適應新時代打擊網絡犯罪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方爾埼.網絡知識產權犯罪的挑戰和解決措施[J].公關世界,2022,(04):157-158.
[2]王祥英.網絡知識產權犯罪若干問題的研究[J].法制與社會,2020,(36):22-23.
[3]符亞均.網絡知識產權犯罪現狀與立法完善[J].法制博覽,2019,(12):209.
[4]趙翔宇.網絡知識產權犯罪研究[J].遼寧警察學院學報,2019,(01):43-46.
[5]魏寧.網絡知識產權犯罪原因分析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8,(08):323.
[6]于曉.論網絡知識產權犯罪原因[J].高考,2017,(12):13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