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暉 崔鴻俠 陳明葉 潘磊 唐萬鵬 魯幫群 馬德舉 李歡歡 胡文杰 文士發 曾立雄
摘要:秭歸縣是湖北省首批”兩山”試點縣創建單位之一,多年來,秭歸縣秉持生態發展理念,以加強生態保護、提升人民福祉為目標,在“兩山”理念的引領下,在構建“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林業發展新格局,打通“兩山”轉化通道,注重鄉村建設等方面形成了“秭歸經驗”。從生態治理和特色產業發展視角出發,從謀劃布局發展、轉化路徑分析和科技支撐方向等方面系統總結凝練了秭歸縣生態治理與特色產業發展“典型經驗”,并結合典型案例分析,圍繞秭歸縣資源優勢、產業結構、創新發展和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未來實踐方向,以期為全國“兩山”建設提供實踐參考。
關鍵詞:秭歸縣;“兩山”建設;生態環境;產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S7-0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004-3020(2022)03-0064-05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Direction of “Two Mountains” Construction at a County Level: a Case of Zigui County
Li Hui Cui Hongxia Chen Mingye Pan Lei Tang Wanpeng Lu Bangqun Ma Deju Li Huanhuan Hu Wenjie Wen Shifa Zeng Lixiong
(1.Yichang Three Ggorges Botanical Garden Management OfficeYichang443005;
2.Hubei Academy of ForestryWuhan430075;
3.Shennongjia Forest Ecosystem Research StationShennongjia442421;
4.Institute of Forest Ecology,Enviroment and Nature Conservation,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Beijing100091;
5.Hebe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engde067000;
6.Zigui County Forestry BureauYichang443600)
Abstract:Zigui County is one of the first model counties to be created units of “Two Mountains”in Hubei Province. Zigui County adheres to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concept, aims at strengthening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improving people’s well-being, and then it had formed the “Zigui experience” in the aspects of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beauty, industry and the people rich” new forestry development pattern, breaking through “two mountains” transformation channel and focusing on rural development by adhering to strengthe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improving people’s wellbeing as the goal in the guide of “two mountains” concept. We star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governance and characteristic forestry industry development, focused on the aspects of planning layout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path analysis and technology support direction and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typical experience” of Zigui County, Then we proposed the future practice direction including Zigui County’s resource advantages, industrial structur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n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combined with the typical case analysis, so as to provide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wo Mountains” in China.
Key words:Zigui County; “Two Mountains” construction;ecological environment;industrial development
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是實踐“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基本方略的重要途徑之一[1]。為支持湖北省“兩山”理念的創新發展和實踐,2020年12月,湖北省林業局部署“兩山”試點縣創建工作,選定首批7個試點縣創建單位和7個支持創建單位,以縣域單元為主體的特色化“兩山”建設工作就此拉開帷幕?!皟缮健崩砟顑群S富,涵蓋了生態環境、社會經濟、民生發展和保障體系等多個方面。生態環境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特色產業則是優化地方經濟結構、保障民生發展的有效途徑,秭歸縣作為首批7個“兩山”試點縣創建單位,在生態治理和特色產業發展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對全省甚至全國開展“兩山”建設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以生態治理和特色產業發展為視角,總結秭歸縣的建設經驗,并結合典型案例分析提出未來實踐方向,旨在進一步豐富“兩山”建設內涵,為實踐“兩山”理論提供參考。
1生態環境和特色產業發展現狀
1.1生態治理成效顯著
秭歸縣秉持生態發展理念,以加強生態保護、提升人民福祉為目標,高質量實施林業重點工程,大力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等系列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林業工程積極探索適合當地的生態恢復模式,形成了低山臍橙帶,中山茶葉、板栗帶,高山核桃、“三木藥材”帶的“三帶”發展格局,為特色產業規?;l展奠定了基礎。通過開展河流綜合治理和灘涂草原治理,大幅提升了全縣境內茅坪河流域、九畹溪流域、水田壩良斗河中小河流域等多條河流兩岸的森林景觀和質量,促進了消落帶植被恢復。通過開展國土綠化提升行動,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撫育和退化林修復等措施,同時對多條公路進行樹種優化配置,提升了森林質量和道路景觀。通過“森林系列”創建行動,開展“增綠添彩·秀美家園”大規模群眾性植樹活動,集居村莊等重要人居地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使居民生態保護意識得到提高。
通過近幾十年的艱苦奮斗與不懈努力,截至2019年底[2-3],秭歸縣的森林覆蓋率已達到77.57%,比20年前提高了38%,森林面積增長3.33×10 hm,森林蓄積量達955×10 m。全縣水土流失面積由80年代末1 408 km下降到743.65 km,土壤侵蝕模數由80年代末的3 150 t·km-2·a下降到1 842 t·km-2·a,平均每年少向長江排放泥沙46×10 t。
1.2特色產業深入發展
林農特色產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秭歸縣在當前以柑橘、茶葉為主體的林業產業發展格局基礎上,深入挖掘本土特色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對優化產業結構具有重要意義。截至2019年底,秭歸縣小水果面積超過2 000 hm,種植近20個品種,部分品種種植面積初具規模,其中李子種植面積超過333.33 hm,桃、獼猴桃、甜柿等種植面積均超過133.33 hm[4],呈現出發展勢頭迅速、廣受林農歡迎的特點。
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優勢,秭歸縣堅持“以林促旅、以旅帶林”,促進了“生態+”融合發展。利用田園風光、自然山水,構建“生態+休閑觀光”融合發展模式;以林果標準示范園為載體,構建“生態+運動”融合發展模式;以高標準林業種植基地為依托,打造采摘體驗園,與農家樂、農莊、民宿進行配套,建成采、吃、住、游一條龍的田園綜合體,構建“生態+體驗”融合發展模式;將秭歸文化與林產品資源相結合,構建“生態+文化”融合發展模式。
近年,秭歸縣專門編制了《秭歸縣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規劃(2020~2025年)》,持續優化“三區五片”的空間戰略布局,注重生態安全保護和生態經濟發展,為秭歸縣“兩山”轉化與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2“兩山”建設中的“秭歸經驗”
2.1堅持理念創新,高位統籌生態建設
(1)重視生態發展。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把發展林業作為生態立縣的主要途徑,大力修復庫區生態環境。同時,以長江大保護為契機,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要素,大力開展全縣林業生態建設,為建設高質量綠水青山確立了正確方向。
(2)深植“兩山”理念。
高度統一縣、鄉鎮等各級領導認識,讓推動秭歸縣生態崛起理念成為最堅定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深植“兩山”理念,牢固樹立“兩山”并重發展思想。積極引導社會觀念轉變,以“路有蔭、房有樹、村有景、花常開”為目標,創新造林機制,引導社會形成愛綠植綠護綠全民共識。
(3)突出規劃引領作用。制定生態保護有關系列方案、規劃等,整合多方資源,聯合多部門多專業開展生態保護修復系列專項行動,大幅提升全縣林業生態建設能力。同時科學實施林業重大工程,借助國家資金,結合縣域特點,詳細、合理安排重點工程實施任務,精準施力,在建設“綠水青山”的同時,發展“金山銀山”。
2.2注重模式創新,打通轉化關鍵環節
注重從種植到加工、從生產到銷售、從無名到知名、從單打獨斗到合作共贏等多個環節的創新發展,破除發展障礙,打通“兩山”轉化的各個環節。
(1)合作模式創新。以村為單位成立涵蓋各個產業的合作社,有效整合了農戶閑置土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生產效率,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良好的“企業-農民”合作關系,提高了農戶參與“兩山”建設的積極性,有效解決了部分農戶生產水平低等問題,實現了規?;s化發展。
(2)銷售模式創新。縣-鄉鎮-村-農戶各個層級均能充分解放思想,借助現代化互聯網、物聯網平臺進行產品售賣。縣、鄉鎮一方面引進有實力的電商入駐,一方面大力支持本土電商發展,極大提升了全縣林特產品銷售能力。注重發揮商販在產品銷售方面的作用,打通了偏遠山村林產品銷售“最后一公里”,構建了“產-供-銷”一體化格局,拓寬了銷售渠道。
(3)宣傳和種植模式創新。注重打造知名品牌,形成品牌效應,以加強宣傳增強銷售力度。根據各地產業發展規模,適時舉辦“文化采摘節”等文旅活動,配合報道宣傳,形成連鎖效應;按照“立足小水果,做成大品牌,四季有果賣,銷售‘不斷檔’”的發展思路,發展早熟、晚熟小水果果種和品種,形成差異化發展格局,在種植模式上形成了亮點。
2.3重視科技創新,形成有力技術支撐
通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智力轉化成發展動力,突破了關鍵技術瓶頸,在林業產業發展各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1)重視高端智力引進。主動對接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華中農業大學和中國科學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在林特產品栽培管理、品種創新、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與提升、肥料農藥減量增效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成果并推廣應用,有效提升了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能力,減小了面源污染,實現了經濟有效益保護有成效的目標。
(2)重視鄉土專家培養。 注重總結實用技術,針對全縣小水果發展現狀,結合多年實踐經驗,總結形成了李、柿、桃、梨、獼猴桃、石榴、葡萄等小水果的栽培技術。同時,為促進技術傳播,秭歸縣建立并實行了“技術推廣員”模式,讓實用技術深入每家農戶,大幅提高了林特產品種植技術的推廣利用程度,解決了農戶不懂技術、不會技術的難題。
(3)重視科技興林。圍繞生態和產業兩大重點,以科技攻關、科技示范、科技推廣和人才培養為載體,大力實施科技興林戰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培養了一批人才、建設了一批示范基地,形成了“兩山”轉化源源不斷的強大推動力。
3典型案例分析
2021年6月,項目組就范家坪村大樂溝流域發展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對流域現狀及周邊居民生活方式情況等進行了詳細了解。
3.1范家坪村及大樂溝流域背景情況
3.1.1范家坪村基本情況
據調查資料顯示,范家坪村位于秭歸縣沙鎮溪鎮中西部,長江南岸,距秭歸縣城130 km,距沙鎮溪鎮30 km。全村共有農業人口872戶2 671人,下轄16個自然村落,全村行政區域總面積1 677.79 hm。范家坪村位于秭歸盆地南部邊緣褶皺山區,河谷地貌發育。
3.1.2大樂溝流域基本情況
大樂溝全長4.1 km,流域面積50.56 km,覆蓋范家坪村轄區面積的60%以上,流域內現有農戶700余戶3 000多人。在開展流域治理前,因河道淤積梗阻,夏季經常發生洪災,常造成大樂溝兩岸基本農田保護區和居住區的河堤坍塌損毀、良田被沖,給沿岸群眾生命財產帶來極大威脅。
3.1.3發展背景
截至2015年,全村發展柑橘160 hm,發展核桃、板栗20 hm;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小麥、油菜、紅薯等,養殖業以生豬、山羊為主,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1個,年出欄生豬500頭。全村經濟來源主要為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其次是柑橘產業、生豬產業。村民人均年純收入3 450元,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19戶630人,貧困發生率22.28%,總體來看,村民經濟收入較低,貧困人口比例較高。作為湖北省委、省政府確定的4 821個貧困村之一,范家坪村緊密結合省駐農村工作隊(扶貧工作隊)組派單位重點工作,一方面重視生態環境治理,構建生態安全格局,一方面重視產業發展,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取得了顯著成效。
3.2大樂溝流域生態治理和產業發展情況
3.2.1生態治理
統籌考慮周邊自然環境、生產生活空間布局,結合農田整理、水土保持、引水灌溉、環境整治、產業發展等,通過溝、坡、路、園、田共治,對不同環境條件的溪溝進行分段治理,形成“一溝三段”的總體布局(一溝:大樂河溝;三段:綜合治理段、溝田治理段、生態治理段),分別采取工程治理和生態治理措施,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生態治理體系。
在綜合治理段和溝田治理段的區段內,河溝兩側主要為居民點和農田,結合生產設施條件提升、人居環境改善、休閑旅游,實施河溝綜合治理。其中,河溝治理主要包括主溝治理(裁彎取直,清淤,攔水壩、擋墻護堤)以及沖溝治理;生產設施條件提升主要包括機耕道、灌溉工程、橋涵工程、坡改梯等;人居環境改善主要是完善周邊居民點內的環衛設施、路燈照明、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等;休閑旅游主要是開展農田采摘游憩,完善田間人行道,增設農田水利景觀,結合農家樂發展建設民宿。
在生態治理段內,河溝兩側為自然山坡,重點是保障大樂溝行洪安全和邊坡水土保持。根據河溝現狀情況和兩岸的地形地質狀況等,設計采用堤線布置、溝底清淤、植生塊護坡等措施進行了綜合整治。
3.2.2產業發展
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核心理念,通過生態治理,在防洪保安全的基礎上,將大樂溝建設成了集生態、觀光、旅游于一體的美麗鄉村示范點。通過宣傳產業發展政策,積極引導能人返鄉,在兩家規模宏大的縣級電商“七公主”和“老爹果園”帶動下,以特色產業小水果種植為主的“一坡云水果種植合作社”以及以生豬養殖為主的“家家利生豬養殖合作社”等農林產業得到發展,掀起了當地產業發展的熱潮,形成了“一個主軸、兩大產業、三區規劃”的發展格局。
近5年來,村集體經濟從負債13萬元到當前穩定收入30多萬元,經濟建設成效顯著。目前,全村已成立3個合作社,柑橘品種改良近60 hm,生豬合作社年出欄1 000余頭,水果合作社流轉土地超過6.67 hm。通過美麗鄉村試點建設的推進,村莊容貌發生了變化,村民經濟實現了增長,人文環境得到了升級,真正實現了“生態宜居、產業穩居、環境樂居”的美好愿景。
3.3效益分析
3.3.1社會經濟效益
范家坪村通過開展大樂溝綜合治理項目,以防洪保安為基礎,按照流域綜合治理思路,兼顧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水文化,對大樂溝實施“四水共治”。共治理河道4.1 km,修建橋梁11座,涵洞1處、人工島3 000 m、人工湖1 300 m,既解決了防洪安全問題,又美化了村莊環境,保障了溝邊居民穩定收入。曾經由于水患頻發,使部分村舍一度被夷為平地,數百畝水稻、柑橘園整片絕收,經過生態治理,大樂溝周邊現有農田13.33 hm,大多以水稻、柑橘為主,按照豐收時節估算,一畝水稻可以收益1 500元,一畝柑橘則可收益5 000元。通過大樂溝流域的有效治理,解決了過去臟亂差的環境問題,融入了水利、生態和產業發展等項目建設,既實現了鄉村生態環境整治,又通過周邊產業發展,拉動群眾增收致富。
3.3.2生態效益
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是范家坪村建設發展的前提,通過劃定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紅線,對山洪災害影響人居安全、水土流失影響水質安全的區域進行生態修復和保護,構建了安全、良好的生態格局。開展大樂溝流域生態治理,采取工程治理和生態治理措施,形成了綜合治理體系,提升了區域過濾和降解污染的能力,保障了大樂河溝流域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提升了人居環境水平。
4“兩山”理念引領生態建設的實踐方向
4.1整合優勢資源,實現理念和創新雙引領
“兩山”轉化發展重在堅持先進理念,關鍵在于提升全民社會意識,突破在于創新發展路子。強化鄉鎮、村負責人對“兩山”內涵的理解,重視縣、鄉鎮層面的發展規劃,立足長遠才能較好契合林業資源利用的特點;注重引進有經商經驗、有帶動集體發展意愿的人才回鄉回村,充分發揮干事創業人才在市場主體中的作用,為“兩山”轉化發展添加新的動力;加強整合全縣本土特色資源,厚植生態底色[5],加強古樹名木的保護利用,打造全縣全域生態旅游一體化系統化發展,讓小亮點結合形成小景點、小景點結合形成特色,將碎片化、分散化的生態資源進行規?;虾蛢灮?在當前已有的良好供銷關系基礎上,一方面加強產業鏈延伸發展,做大做強每個發展環節,另一方面進一步拓寬銷售渠道,建立長期、穩定的供銷關系;注重發現和總結好的發展經驗模式和方式,培養能發揮實際作用的經營主體,加強林業與其他行業部門的融合互動,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4.2深化科技合作,帶動全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林業技術創新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6]。針對當前經濟效益高的優良林業發展模式開展生態環境評估,加強評估結果應用,對經濟效益高且對生態環境好的優良模式進行大力推廣;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深化“科技推廣員”制度,充分利用“科技特派員”、“三區人才”、科技支撐、科技服務等政策,讓先進技術深入田間地頭,傳播到村到戶;加快先進設施設備的引進和應用,推進林果采收、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現代化智能化發展,提高生產效率,著力破解勞力不足問題。
4.3立足創新發展,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依托秭歸縣生態資源稟賦優勢,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探索基于高質量發展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7]。建立生態產品名錄清單?;谏鷳B資源系統梳理現有生態產品,建立清單名錄;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評價體系。從指標體系、方法體系等方面開展生態產品價值評價體系研究,建立與不同類型生態系統相適宜的評價方法,構建科學合理、操作方便的評價體系;制定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規范。推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應用,結合”兩山”試點縣創建工作,引領全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4.4健全體制機制,為“兩山”轉化提供制度保障
探索符合秭歸實際、有利生態文明發展的行政管理體制、生態治理機制。建立資源有償使用、生態補償、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相關制度,培育拓展生態金融、市場交易、政府與社會合作、政府公共性投入等實現生態價值的路徑機制。從現有機制體制創新出發,瞄準未來,突出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重點領域、主要方向,通過制度創新快速釋放生產力、提升生產要素利用效率、豐富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渠道,通過機制體制創新不斷提升廣大領導干部、人民群眾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將秭歸打造成全國縣域體制機制創新高地。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 [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7.
[2]秭歸融媒.提升綠水青山顏值 實現金山銀山價值[EB/OL].(2021-05-28)[2022-02-23].http://zigui.cjyun.org/p/27481.html.
[3]秭歸縣人民政府.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來秭調研[EB/OL]. (2020-07-29) [2022-02-23].http://www.hbzg.gov.cn/content-10-88065-1.html.
[4]秭歸縣人民政府.關于秭歸縣十八屆人大六次會議 第37號建議的答復[EB/OL]. (2021-05-07) [2022-02-23].http://www.hbzg.gov.cn/content-2725-89410-1.html.
[5]吳芬芬, 毛可安. 慶元縣聚焦“三大目標”助推鄉村振興[J]. 浙江國土資源, 2020(6):49-51.
[6]姚欣. 現代林業發展中林業技術創新的重要性和路徑[J]. 鄉村科技, 2020, 11(29):115-116.
[7]朱守先. 基于高質量發展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J]. 城市, 2021(10):15-20.
(責任編輯:鄭京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