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閱讀教學更加受重視,其教學方法也在不斷創新。其中,文本細讀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閱讀方法。在目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部分教師在運用文本細讀教學方法時存在較多的問題,未將文本細讀閱讀教學方法的積極作用發揮出來。文章先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問題進行了分析,然后對小學語文閱讀文本細讀的意義進行了說明,最后提出了小學語文閱讀文本細讀的策略,旨在全面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2)19-0040-03
引? 言
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越來越受重視。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通過有效的方式對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能力進行培養,讓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理解難度降低,還能夠促使學生寫作水平的不斷提高,進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學素養。文本細讀方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能讓學生具備對文本重要內容細讀的能力,掌握高效閱讀的方法,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更加輕松和高質。那么,究竟該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文本細讀呢?下面針對此主題進行分析。
一、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問題分析
(一)忽視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引導小學語文教學發生了較大變化,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進行培養。所以,教師要讓學生具備文章審美的意識,讓學生在對文章深層次的審美中形成個性化的觀點[1],在加深對課文理解的同時,促使學生的審美能力不斷提高,這樣才可以發揮閱讀教學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以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海上日出》一課為例,作者把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的景色寫得既有層次美,又有顏色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有目的地指導學生進行朗讀,在朗讀中讓學生感受浩瀚無垠的大海上紅日噴薄而出,光芒萬丈的大自然奇麗的景觀,讓學生體會日出時的美景,從而體會到太陽頑強的生命力和勢不可當的力量。但在實際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重視對學生進行審美能力培養,導致大部分學生的閱讀都缺乏方向,總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被動地閱讀和理解。在這樣的閱讀過程中,學生缺乏思考,難以對課文形成自己獨特的觀點。這樣的閱讀教學脫離了教學的本質,難以取得理想的閱讀教學效果[2]。
(二)閱讀教學方法過于單一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層次理解,從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并將感受上升到道德品質層面,對學生自身的言行、價值觀等產生積極的影響。這就要求教師注重閱讀教學方法的多樣性,讓學生獲得多元化的引導[3]。以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一課為例,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己讀,然后同桌之間相互交流,給課文的六個部分分別加上小標題。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細讀文本,要求學生進行閱讀理解比賽,看誰讀得又快又準而且能很快地用文中的話來概括課文六個部分的內容,如“望著媽媽笑——愛自己的祖國——把缸挪回原地——什么也沒看見——有志不在年高——雨來沒有死”。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激發了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但在目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的閱讀訓練總是從學生解題能力方面出發,即根據課后練習題中的問題找到閱讀的重難點、優美句子等,進行有目的的分析和講解。此種單一的閱讀教學方法,雖然在提升學生實際能力、成績方面的作用突出,但過于枯燥,很難讓學生對閱讀學習產生興趣,不利于學生閱讀興趣的長久保持。
(三)缺乏對閱讀教學的延伸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想最大限度地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教師就必須有延伸性教學的意識,也就是不將閱讀局限在課堂內容,而是要延伸到課外閱讀訓練中,這樣才可以將課上課下閱讀結合起來,更好地保障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最終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以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蘆花鞋》一文為例,文章結尾說:“青銅提著蘆花鞋向那位客人追去”。教師就可以提問:“青銅把蘆花鞋送給客人了嗎?客人會對青銅說什么呢?后來又怎么樣呢?”接著,教師展示《青銅葵花》一書,并告訴學生《青銅葵花》是曹文軒創作的長篇小說,該小說曾獲第十屆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等獎項,本課就選自這本書。教師向學生推薦閱讀,拓展延伸,能夠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但通過對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調查發現,較多小學語文教師的閱讀教學中都存在僅局限在課內閱讀教學的問題,對課外閱讀不夠重視。這很容易讓學生的閱讀訓練處于斷層狀態,而且學生課內所接觸的閱讀文章過少,影響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意義分析
文本細讀作為一種有效的閱讀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普遍,而且所取得的教學效果越來越理想,這便表明了其運用的高價值。合理對其運用,能夠推動小學語文教與學的共同發展[4]。
(一)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
文本細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意義,首先體現在教師方面。在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總是局限于對教參書的參考,沒有透徹研究教材,直接將參考書中的觀點灌輸給學生,這不僅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會降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而將文本細讀引入小學語文教學,教師會從僅參考教參書的局限中走出來,加強對教材的深層次研究,對學生進行合理的指導,有效提升閱讀教學的效果。
(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閱讀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5]。
顯然,傳統的學生被動閱讀的方式很難契合此教學目標。而將文本細讀引入實際學習,學生可以在課前、課中及課后自主進行文本細讀活動,對課文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對蘊含的情感進行深刻感受,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策略分析
(一)引導學生在細讀中多元解讀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其實就是指教師、學生、編者及文本之間互動的過程。由于每一位小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他們在閱讀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有所差異,閱讀時會從不同視角入手,對課文的理解也不完全一樣。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能對學生提出統一性的要求,而是要鼓勵學生進行文本細讀和多角度思考,在閱讀中得出不同的理解并分享給全班同學,讓學生獲得多元化的解讀。這對學生的多元化發展十分有利。
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例,在讓學生對課文中作者表達深層次內涵分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前告訴學生不用追求意見的統一,讓學生更加熱情地參與到細讀和解讀中。經過幾分鐘的細讀和思考之后,學生表達了不同的想法。有的學生說,“從這篇課文中不僅感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偉大,還感受到了周恩來總理與大伯的親情”;有的學生說,“感受到了校長對周恩來總理的期許,相信必然給予了周恩來總理一些鼓勵和幫助”……
(二)給學生預留充分的細讀時間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文本細讀策略時,教師要明確學生的閱讀主體性,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有效發展。基于此,在每節課的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能再進行灌輸式的教學,而是要給學生預留充分的細讀時間,讓學生在反復的細讀中感受作者想要傳達的意思,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此外,教師還要及時了解學生在文本細讀中遇到的難題,給予學生一定的啟發,讓學生的文本細讀更加順利,更好地保障細讀效果。
(三)傳授學生細讀的技巧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運用文本細讀策略的過程中,教師只有傳授學生一定的技巧,才可以讓學生掌握有效的細讀方法,使學生后續的細讀更有效果。基于此,教師可以讓學生把握好文本細讀的三個關鍵點。第一,文章的深層次內涵。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每篇文章都有其深意所在。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細讀每篇文章時,進行深層次的思考,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深層次內涵。第二,學生的疑惑是終點。學生在文本細讀的過程中,必然會有疑惑點。對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反復的文本細讀,從而解決其疑惑點。第三,緊抓文章的重點句段。每篇文章都有重點字詞、句子和段落,它們直指文章的中心主旨,對其反復細讀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因此,在學生閱讀文章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文章中反復出現的詞語、句子或者文章最后的總結性句子等找出來反復細讀,使學生在細讀中對其信息進行把握,提高學生文本細讀的質量。
(四)開展多種形式的文本細讀教學
在小學語文文本細讀教學中,要想讓學生具有細讀的能力,在傳授學生細讀方法之后,教師還要注重多樣化教學活動的開展。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將自身的教學經驗與先進教學理念結合,并引入個性化解讀,創設豐富的教學形式,最大限度地提高細讀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首先,教師要對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興趣愛好進行了解,為學生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以便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讓學生對自身的閱讀技巧進行鞏固,并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滿足情感學習需求,讓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選擇閱讀內容時,可以與教材內容不相關,但必須要保證閱讀材料和學生的認知特點一致,切實保障課堂教學的效果。其次,教師要善于對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應用,如微課、交互電子白板、多媒體等。如對課文情感的體會過程中,教師需要讓學生立足于作者的生活背景,也就是文章創作的背景,僅靠學生對創作背景文字資料的閱讀顯然其感染性不足,此時教師便可以將信息技術引入教學中,以圖片、視頻等形式展現相關資料。這既能夠提升趣味性,又可以促使課堂氣氛的改善,保障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最后,教師要注重對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現代教育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模式,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將之引入文本細讀教學,教師可以讓小組學生在分別發表閱讀看法時碰撞出新的觀點,對文章進行更加全面的閱讀,促使閱讀質量和效率的共同提升。
(五)加強對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
在小學語文文本細讀教學中,對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十分重要,這是保證學生細讀能力持續提升的關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細讀教學中,不能僅對學生的方法和能力等進行培養,還需要加強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教師具體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第一,注重對學生自學和思考能力的培養。當學生在閱讀中遇到難以理解的問題時,教師要做的不是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而是要讓其根據已學知識進行獨立思考,自主探尋問題的答案。第二,要注重對課下時間的運用,向學生推薦一些優秀的課文書籍,注意類型要多樣、趣味性要強等。這一方面能幫助學生鞏固課堂內容,另一方面還能讓學生在多樣化的閱讀中積累知識,提升眼界,不斷感受閱讀的魅力,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結? 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采取文本細讀策略,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提升意義重大。教師需要對文本細讀的意義進行了解,從引導學生多元化解讀、預留充分的文本細讀時間、傳授學生細讀技巧、開展多種形式的文本細讀教學以及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等方面,對學生文本細讀的能力進行逐漸深入的培養,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嚴雯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策略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19(28):135.
逄坤.小學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策略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9(17):39-40.
溫愛麗.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03):84-85.
朱艷玲.當前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05):4,6.
尹閎漣.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策略探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20(02):153.
作者簡介:趙盛春(1966.6-),男,甘肅武威人,任教于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高壩鎮同益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