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麗
(甘肅省民樂生態工業園區學校,甘肅民樂 734500)
在農村小學寄宿制學校中,由于學生缺乏及時的家庭教育,并且學生心智還不成熟,導致其容易出現厭學心理、不愿意和外界進行交流、害怕失敗、消極對待問題等情況,給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此,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校必須承擔起職責,關注學生的實際心理發育需求,開展必要的心理干預活動,關心和愛護學生,讓學生在身心愉悅中獲得成長,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農村寄宿制小學有著一定的特殊性,很多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都存在著缺少家長關注的情況。家庭教育在人一生的成長中都起到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尤其是對人生剛剛起步的小學生而言,家庭教育更是起到著關鍵性的影響。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生對問題的看法難免會出現偏差。
從家庭的角度上,農村寄宿制小學的學生和父母之間的溝通多存在欠缺的情況,即便是節假日和父母團聚了,也很少會和父母進行密切的溝通。從學習的角度上,由于農村寄宿制小學的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里面,與其他環境下的學生相比,學生產生的學習壓力會更大,通過外界渠道去獲取信息的機會也比較少,難以尋找到更多的娛樂方式。另外,農村學校的資源存在著很大的限制,教師對學生的監督以及學生對自己的監督都會比較寬松,導致學生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沾染不良風氣。
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對農村教育資源的傾斜以及經濟、科技的快速發展,農村教育環境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寄宿制學校在農村越來越受歡迎,設施也越來越完善,將孩子送到寄宿制學校一方面可以緩解家庭的壓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學校采取更加科學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培養。但是,從現實的情況來看,農村小學寄宿制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建設還存在嚴重不足。
首先,學校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但是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才是我們要實現的教育最終目標。現如今,很多家長從小學就開始對學生寄予厚望。家長的這種心理不僅會影響到學生,同時也會影響到學校的決斷,導致學校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視的情況出現。
其次,學生缺乏緩解情緒的平臺。農村寄宿制學校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教師對學生的管理,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學生與外界進行溝通的機會。一些學生本來就存在性格內向的問題,和教師、家長之間的心靈溝通比較少。在寄宿制學校的生活中,學生的這一問題會變得更加明顯,出現畏首畏尾、少言寡語的現象,甚至會出現偏激的心理。
最后,教師大多缺乏心理疏導經驗。農村小學教師大多長期扎根于農村教育,對于學科知識的教學經驗豐富,但是并不具備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尤其是農村寄宿制小學的特殊性比較強,需要教師準確把握寄宿制、小學、農村等關鍵信息,結合個案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這對教師來講是很高的挑戰。因此,在農村小學寄宿制學校還存在著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
小學生還沒有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在人際關系上容易出現問題。因此,教師應當正確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建立起和諧的同伴關系,讓學生在校園內更加開心地進行人際交往。在農村寄宿制小學中,沒有建立起同伴關系的學生甚至會出現抑郁、被欺凌等問題,而建立起良好同伴關系的學生則可以養成更加開朗的性格,在遇到問題時用正確的方式去溝通,從而大大地減少學生在寄宿的過程中面臨的各種問題。
針對農村寄宿制小學生的特殊情況,教師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引導學生去構建和諧共處的同伴關系。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誠實對待伙伴的重要性,讓學生養成信任同伴、主動和同伴進行溝通的正確心態,用熱情、真誠的心態去和同學友好相處。其次,要讓學生去感受團結互助的重要性,糾正一些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錯誤觀念,向學生展示團體的重要價值和獨特魅力,讓學生學會關心其他學生,在幫助他人的同時獲得心靈上的滿足。在寄宿制學校當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處時間大大增加,也就容易產生矛盾和沖突,給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帶來阻礙。因此,教師一定要給學生提供這方面的支持,讓學生感受到關注,而不能任由矛盾惡化。
在農村寄宿制小學當中,很多教師和學生都存在著理論和實踐沒有結合好的問題。因此,不論是身為教師還是身為學生,都應當進行自我教育。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組織學生展開課堂表演活動。首先,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給每個小組提供一份資料,上面包括各種校園內可能發生的矛盾,如在學校里撿到東西、隨意插隊等等,然后讓學生去分析各種場景的特點,和自己小組的成員一起來編寫出具體的情景,在課堂上表演出來。在每個小組表演的過程中,教師可讓其他學生一起來分析這個小組的表演,思考其中的深刻含義,并且想一想正確的應對方法是什么。如在表演“隨意插隊”的話題時,臺下有學生說道:我們每個人都應當遵守規則,隨意插隊是破壞規則的表現,會帶來更多的問題。這樣,通過引導學生正視寄宿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可以使學生在面對問題時及時找到方法,從而逐漸做到知行合一,做出和自身道德準則相符合的行為。
在農村寄宿制小學教育中,學生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校園里度過的,因此學校對學生的人格、人生觀等的形成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學校一定要形成負責任的態度,正確認識到自身的管理職責,對學生的安全問題負責,給學生提供安全舒適的生活學習環境,從而讓學生的心理可以健康成長。
首先,學校應當開發多種課程來幫助寄宿學生形成健康的同伴關系,從而減少學生之間發生矛盾等問題的產生。學校要設置專門的課程去警醒學生,班主任更是要多和班上的學生進行溝通,通過恰當的方法了解學生之間的交流情況,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和道德準則。比如,我校以道德與法治課程為途徑,向學生宣傳法治的重要性,讓學生去了解《未成年人保護法》這部法律,讓學生認識到法律的完善,在遇到問題時學會用機智的辦法去解決,從而減少學生消極情緒的出現,更有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
其次,學校應當健全校園安全規章制度。明確的規章制度可以在無形當中約束學生的錯誤行為,對校風進行改善,建立隱形文化,從而在潛移默化當中塑造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農村的教育是振興農村經濟的關鍵所在,小學則是整個農村基礎教育的靈魂,為學生提供一個優良的學習生活環境是整個社會的責任。
首先,針對農村寄宿制小學的特點,教師應當肩負起和學生家長密切溝通的職責,并且根據學生的年齡、性別等特征采取不同的溝通方案。比如,部分學生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在家里面十分受寵愛,祖輩家長也不懂得正確的教育方式,導致這個學生在寄宿的過程中十分頑皮。在和家長溝通的過程中,由于祖輩的年齡大、觀念比較陳舊,此時教師應注意使用淺顯易懂的溝通內容發展家長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念。在農村地區,還存在著家長重男輕女、輕視教育等問題,因此學校必須多與家長溝通,逐漸改變家長的這些錯誤觀念,從而使寄宿制學校形成更好的風氣。
加強危機預警,迅速回應網絡輿情是緩解旅游危機事件網絡輿情傳播的有效措施。旅游業是一個綜合性特點顯著的行業,要加強危機預警,就必須聯合多職能部門,通過政府、企業與媒體的協調合作來提高當地的旅游危機事件網絡輿情預警能力。當地政府和旅游企業應加強網絡輿情的動態監督,掌握網絡輿情動態,及時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將旅游危機事件的影響最小化。因此,相關部門和企業要提高網絡新媒體時代的技術素養,熟練使用微博、微信等網絡新媒體,從預警機制上實現 “預防為主”的目的,及時迅速地對旅游危機事件網絡輿情做出科學反應,將其負面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內。
其次,隨著寄宿制小學在農村地區的推廣,學生的心理問題也被更加突出地顯現了出來。學校應當積極聯系社會,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例如,學校可以主動尋求社會公益機構的幫助,給學生提供免費的心理咨詢服務,讓學生針對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進行心理治療,使學生的心理可以得到治愈,從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并且讓學生感受到良好社會風氣的存在。
在寄宿學校生活的過程中,學校對于學生來講就是一個小社會,學生在學校里面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在給學生帶來困難的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問題處理方法。因此,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積極的社會性情感,用良好的社會性情感來激勵、引導學生,幫助學生運用智慧去解決問題。首先,學校要建立社會性情感學習委員會。委員會的成員構成要盡可能地豐富,包括教師、學生家長甚至是學生自身等等,都可以參與進來,從而更加客觀全面地看待學生的情感需要。委員會的成員要負責了解校內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搜集發現的問題,并且商討可行的解決方法,開展學生社會性情感學習,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其次,構建良好校園心理環境。校園心理環境是一種精神文化,農村教育雖然存在著設施陳舊、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等問題,但是學生的心理也相對更加純粹,出現的問題也更容易被糾正。因此,構建良好的校園心理環境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融入校園這個大家庭,促進學生社會性情感的生成。學校可以設立校園心理咨詢室,并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凝聚校園力量,讓學生通過勞動、審美鑒賞等方式獲得思想上的升華,在無形中對學生的心理進行干預引導。
小學生正處在渴望被關愛的年齡階段。在農村寄宿制小學中,學生因為遠離了父母,容易產生不愿意和外界交流、認為父母不關心自己等心理問題。正因為如此,在教育的各個環節中都應當對學生的心理成長付出足夠的關心,實現全員參與關愛學生的良好風氣。首先,學校內的全體教師都應當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培訓。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干預不是僅依靠經驗就可以達成的,教師必須具備充足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知識,并且結合自身經驗,針對學生的個案進行分析,得到正確的干預對策。因此,學校要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對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進行培訓,讓教師可以形成正確的觀念,使得農村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可以得到迅速成長,為之后開展必要的心理干預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其次,突出班主任在寄宿學生心理干預方面的主要作用。在農村寄宿制小學中,班主任和學生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密切,學生健康性格、優秀心理品質的形成都會受到班主任的影響。因此,學校要聘請擅長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擔任班主任,在更好地為學生提供心理干預的同時,也可以影響到其他學科的教師,讓全體教師都參與到對學生心理問題的干預中來。
讓學生過早地過上群體生活確實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的情感缺失,但是寄宿制學校也在培養學生的獨立性方面有著巨大的優勢。在農村寄宿制小學成為大勢所趨的當下,教師和學校必須充分挖掘寄宿制教學的優勢,讓學生在群體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和集體主義精神,實現揚長避短。
比如,學校可參考國內外先進寄宿制學校教學經驗,構建符合當地特色的“大幫小”生活體系,也就是在高年級當中挑選出負責任的學生照顧低年級的學生。雖然高年級學生和低年級學生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別,但是讓年齡大些的學生去照顧小一些的學生,一方面可以培養高年級學生的責任心和合作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讓低年級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更加快速地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使得彼此之間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從而更有助于構建和諧校園,讓學生帶著積極的心理參與到校園活動中來。因此,在農村小學寄宿制教育中,學校要更新服務觀念,在正確認識寄宿制教育劣勢的同時,尋找寄宿制教育的優勢,大膽進行教學實踐探索,找到更好的服務方式,有效地解決學生管理的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總之,針對農村小學寄宿制學校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教師、學校、家長乃至社會都要給予足夠的關注,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完善對學生的培養。教師要發揮出學生引導者的作用,面向全體學生,用具有建設性、針對性、人文性的手段去實現心理干預活動,讓教育可以滿足小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開發學生的身心潛能,讓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實現自我調適和自我發展,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