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偉
(河北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00)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解讀文本至關重要,缺少這一環后續其他教學設計、步驟和方法都無異于空中樓閣。但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有些教師解讀文本時存在許多問題,如果不能有效解決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甚至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現實教學過程中,有些語文教師出于功利性目的,熱衷于教學技巧和課例類書籍,不關心文學理論,也不重視閱讀文學作品,甚至不研讀課程標準,導致專業知識不夠精深、專業理論和文學功底不夠厚實、文化視野不夠開闊,進而影響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成效。語文教師除了應該掌握教育學、心理學、語文學科專業知識,如漢語、文學、寫作學等相關知識以外,還需要博采廣納,尤其要關注學習文本解讀理論,如孫紹振、童慶炳、曹明海、王榮生教授等語文教學專家,他們把文藝理論引入語文閱讀教學領域,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為教師提高文本解讀能力提供了理論和方法的支持。
當前閱讀教學實踐存在兩種傾向:一種是對文本淺讀,即在文本解讀過程中迷信教材和教輔參考,迷信所謂教學權威,人云亦云、浮于表面,往往只是單純把教材或教輔參考里的東西教給學生了事。這樣的解讀只會使閱讀教學停留在膚淺的層面,無法引導學生的思維伴隨文本的深度解讀而走向深刻。另一種傾向是脫離文本和學生的所謂“深讀”。有些教師為了求“深”而偏離、誤讀文本;還有的教師在解讀文本時不顧及教學對象的感悟、理解和情感體驗等能力,不切合學生最近發展區和當下的精神狀態,這種解讀只會是深而無度的解讀。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因此,在文本解讀教學中“以學定教,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有些教師不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經常以“教”代“學”,主要表現在:一方面,預設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設計時不注重研究學情。設置“目中無人”的教學目標會導致低效甚至無效教學。因此,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參與度,要重視學生的個人感悟和體驗,通過真正的教學對話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另一方面,文本解讀單一化和陳舊化,學生無法通過閱讀獲得獨特的體驗與感受。教學文本承載著作者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現著作者的個性表達,同時也是教師和學生交流對話的載體。因此,教師首先應該研讀、深入挖掘文本,擁有自己獨特的體悟,再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分享。但是有些教師往往根據教學參考書或者現成的教案,自己不用心解讀而完全照搬教案。這樣的課堂無法幫助學生獲得情感共鳴,長此以往學生會逐漸喪失學習語文的興趣。
文本解讀能力是教師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其構成要素主要有準確把握、深刻理解及獨到詮釋文本的能力。
準確把握文本的能力主要體現為能準確讀出文本的本意,再現作者的創作意圖。提高教師準確把握文本的能力,就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通過解讀文本領悟作者的創作意圖,深刻體會作品體現的作者的情感、態度及價值觀。只有把握好這些方面,方向和目標才不會出現偏差。第二,挖掘文本當下的意義。文本當下的意義與當時的意義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有所不同或在原有意義上有所擴展。因此,語文教師要根據當下的社會背景和教學的實際情況對文本進行再挖掘、再創造。第三,把握作品的運用手法和表達方式。文學作品常用的表達方式有記敘、議論、描寫、抒情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間接抒情等;表現手法主要有象征、聯想、襯托、對比、欲揚先抑等。在解讀文本時,語文教師要能夠準確把握文本的表現手法或表達方式。第四,語文教師要能夠發現、理解和體會文本的表達效果。也就是說教師不僅要把握作品的運用手法和表達方式,也要知曉運用這些手法的妙處并且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靈活運用,這樣文本自身的價值及教育教學價值才能得以體現。
“深刻”是指在“準確”的基礎上能深入、透徹地解讀文本。能否深度解讀文本是教師專業基本功的體現,也可以窺見教師是否具備豐厚的生活積淀、扎實的專業底蘊和寬廣的文化視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教師解讀文本的深度也決定著閱讀教學的深度。要做到深刻了解文本,就要讀出隱藏在文本背后的內在深意。作品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等內容往往不在文字的表層,而是隱藏在文字的背后,屬于文本結構的縱深層次。要想深刻理解、把握文本的意蘊,教師在解讀文本時就要能夠把握空白、品味細節、變換視角、用心體悟。更深層次的文本意蘊指向哲學、美學、文化、民族心理以及人文精神等方面。當然深度解讀必須尊重文本,確保做到“深而有度”。語文教師只有既尊重文本的客觀,又能結合自己的主觀體會重構文本的含義,才能實現深度解讀。
“獨到”是指在“準確”和“深刻”的基礎上,對文本有超越他人的、獨特的理解和詮釋。每個文本都有其客觀存在性,同時也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重構空間。因此,語文教師在解讀文本時既要尊重客觀,又要挖掘文本不確定的一面,這就要求教師要有勇氣挑戰自己,探究文本的新意,給予其全新的解讀。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要學會對文本進行“個性化解讀”“多元解讀”,這就要求教師也應該具備這種能力。“個性化解讀”“多元解讀”是獨到闡釋文本的前提。教師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對文本既要有獨立的思考和獨到的理解,同時還要了解學生的學情,保證文本的意義建構更有教育和教學價值。
語文教師在解讀文本、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才能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和教學時間。因此,語文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直接制約著教師確定教學內容和設計課堂教學,也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掌握著確定教學內容的主動權。教師解讀文本是否準確、深刻、獨到,直接影響著選擇教學內容和實現文本價值。從備課的角度來講,語文教師備課工作的重點是解讀文本、確定教學思路。王榮生教授認為,合宜的教學內容、有效的教學設計是語文教師備課的兩個關注點。因此,語文教師深入挖掘文本資源,全面、準確、獨到地解讀文本成了確定教學內容的關鍵。
如果說確定好教學內容是備課的關鍵,那么優化教學設計、深入發掘文本豐富的教學價值、建構文本意義,引導師生之間、學生和文本之間、生生之間開展有效對話,進而促進課堂動態生成才是閱讀教學課堂成效的體現。如果教師具備較高的文本解讀能力,就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加深解讀和理解文本,進而提高閱讀教學質量。
教師專業化是指教師通過專業、系統的訓練,習得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提升專業素養,從而在教學過程中反復實踐以便提高專業化程度。教師要想獲得專業化發展就要不斷學習語文教學相關理論、構建寬厚的語文知識結構,豐富學識素養,不斷提高文本解讀能力。文本解讀能力能夠綜合反映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是語文教師區別于其他學科教師的重要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