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雪梅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新關小學,甘肅武威 733000)
小學階段是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和學習觀的關鍵時期,素質教育下小學語文教學目的是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提升閱讀水平,深化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對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多途徑滲透傳統文化,根據閱讀文本、學生生活實際來挖掘文化資源,為小學生構建學習傳統文化的樂園,在調動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以閱讀為載體,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對學生發展有著積極影響,首先,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經過時間的考驗和時代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且獨一無二的文化體系。合理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能夠讓學生了解更多的中國文化,豐富自身文化體系,通過古詩詞的學習了解中國的詩歌文化,再通過成語、歇后語的學習體會到傳統文化中的語言意識和美。其次,傳統文化中還包含儒家、道家等多種道德思想,合理滲透并對學生進行教育,能夠更好地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小學生的思想尚未成熟,對其展開思想指導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夠推動其品德修養,提高社會責任感,進一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最后,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還有利于提升閱讀教學的質量。素質教育開展一段時間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式和理念都出現了一定的轉變,但在實際教學中仍存在著閱讀水平薄弱、興趣較低的問題,而融入傳統文化后的閱讀教學,教師可以圍繞興趣需求、閱讀水平來選擇文化資源,開闊認知視野,完成情感、思想的升華。在課堂中,教師可向學生滲透歷史名人、事跡,豐富語文閱讀課堂,這對提高閱讀課堂質量有著良好的效果。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多媒體技術也逐漸走進了小學語文課堂,它具有傳統教學不具備的優勢,形式上更加生動、活潑,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在閱讀教學中合理運用能夠為傳統文化滲透打開新的窗口。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在課前精心設計教學課件,將閱讀文本中所涉及的傳統文化知識以直觀、生動且充滿趣味的形式展示出來,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探索欲望,從而主動了解傳統文化知識。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對傳統文化教育重視程度不足,教學形式也存在單一的問題,學生難以對傳統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影響整體教學效果。對此,教師要對教學形式進行創新,提高多媒體技術的運用頻率,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要充分結合教學內容,依托多媒體技術的豐富手段展開教學,從課前角度來講,教師要結合文本深挖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借助ppt 演示文稿制作電子課件,更直觀地展示出教學內容。在課堂中則要根據教學進度,運用多媒體展示圖片、視頻、動畫等內容,讓學生充分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而使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激發民族自豪感。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借助多媒體直觀形象地將傳統文化向學生展示出來,能夠拉近學生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對傳統文化魅力有更深入的感受和體悟。
文字是傳統文化中最有魅力的組成部分,我國的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有著深刻的含義。在閱讀教學中向學生講解基礎的字符文化,并結合文字特點展開教學,能夠讓學生認識到中國文字文化的博大精深。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要先明確閱讀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在教學中結合具體文本內容分解文字,讓學生通過形象化的文字,更好地理解文字的深層次含義。對此,教師為引導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強化教學效果,應留心閱讀文本中的生僻字、多音字等,改變傳統教學中單一的教學形式。同時,教師要利用自己豐富的知識來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意識到閱讀文本與漢字文化的魅力,這在古詩詞教學中產生的效果尤其明顯。教師可以小篆為切入點,講解文字的古義的引申含義,并介紹歷代為漢字發展作出卓越貢獻的人物,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再結合古詩詞中的意象,利用漢字諧音為他們揭示出更多詩詞意境的奧秘,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引導學生認識到更深層次的寓意。
我國古詩詞中不僅包含著豐富的主題,內容也較為廣泛,反映了不同時期的政治、文化和風俗,是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主要路徑之一,而且古詩詞中的遣詞造句較為優美,充滿了古文化氣息,深入學習會讓學生體會良多。因此,教師可以將古詩詞朗讀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并將二者作為傳播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之一,讓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同時,學習到古人正確的道德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但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將主要精力放在了詩句分析鑒賞上,并沒有對詩句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展開深入分析,導致傳統文化滲透存在淺層化問題。對此,針對教學淺層化問題,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思維特征,結合他們的真實學習需求,從課內和課外兩個方面開展古詩詞朗讀,從課內角度來說,教師應以藝術歌曲、樂器伴奏、京劇等藝術化形式呈現經典詩詞,將詩句中的情境和思想情感再現出來,以活躍課堂氛圍,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結合多種藝術形式朗讀古詩詞,深化情感體驗。而從課外角度來說,教師應結合閱讀內容,選擇相同作者、同一主題或是思想情感相同的古詩詞作為拓展內容,讓學生朗讀和背誦,通過豐富古詩詞積累量,讓學生對每個時期的古詩詞風格特點、詩人的遭遇等有更深入的認識,從而體會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幫助學生理解傳統文化。同時,教師要重視加強情感引導,深入分析詩人的優秀品質,鼓勵學生模仿和學習,進而促進自身道德品質的提升。
閱讀是一項需要終身學習、實踐的任務,也是豐富學生知識儲備、提升文化素養的重要手段。在小學教學中,想要使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樂趣,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教師應重視當地特色文化的運用,開展豐富的閱讀活動,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體驗。如果忽視了閱讀活動的開展,學生會因為地理、風俗習慣的差異性,難以理解文本內容中的深層含義,難以體會其中的思想情感,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而地方傳統文化中也有著較多的文學作品,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對此,教師可以設計主題閱讀活動,結合文本內容和地方傳統文化,探索二者中的隱含聯系,在學生研讀古詩詞、風景或風俗時,為其呈現相關的地方文化或家鄉美景,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加深理解和感悟。與此同時,教材中還有一些關于風土人情相關的內容,這為地方傳統文化的融入提供了有效的契機,也為學生閱讀和寫作提供了高質量的素材。因此,在閱讀教育活動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輔助閱讀活動開展,使學生在閱讀中無形受到熏陶和感染,從而在體會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感受到濃厚的家鄉氣息。基于此,學生在當地文化的熏陶下,不僅對家鄉有深入的理解,還會激發創作靈感,促進身心健康成長。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和普及,如何通過教學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楊振寧曾說:成功的秘訣在于興趣。如果學生對閱讀抱有較高的興趣,則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則事倍功半。因此,教師要認識到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性。而采取讀寫結合的方式教學,能夠開闊學生的精神視野,將傳統文化融入運用之中,成為學生核心能力發展的重要基礎,從激發興趣到深度運用,這意味著傳統文化傳承進入了更深層次。然而,一些教師在教學中將閱讀與寫作作為獨立的兩個部分開展教學,并未意識到二者間的重要聯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對此,在課堂中教師應改變教學形式,結合閱讀內容引導學生探究主旨,讓學生基于文章主題展開互動,通過討論歷史人物或現實人物,將抽象的主旨具象化,進而加強對主旨的感悟。之后,引導學生將討論中產生的體悟和感想寫下來,將傳統文化的滲透從閱讀延伸到寫作,文化傳承的效果自然也會更加卓越。基于此,學生會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加強對知識的積累和運用,并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在提高傳統文化素養的同時,也能夠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重視討論和資源積累,促進其綜合能力的提升。
有效的閱讀需要一定的技巧,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還需要適當開展技巧教學。同時,為了合理滲透傳統文化,教師可以選擇經典文學作品為案例,引導學生學習文章和知識,并具備靈活的運用能力。也就是說,教師要基于學生的寫作能力,利用典故、建筑、民俗等傳統文化開展閱讀教學,鍛煉學生敏捷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加強對傳統文化的運用。對此,教師不能將閱讀教學作為單純的知識講解,而是應當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汲取更多成長中必需的養分,可以通過配樂來營造學習氛圍,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深入情境,讓他們在被調動多種感官的基礎上感受作者的情懷。也可以通過視頻形象來再現詩中描繪的畫面,結合家鄉的名勝古跡和歷史名人遺跡,探索生活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把課本知識延伸到生活中,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了解越多,自身文化內涵就越豐富。引導學生用充滿詩意的眼光和飽滿的激情去欣賞自然、品味萬物,借助傳統文化實現閱讀能力的提升。
小學語文閱讀中涉及的傳統文化內容較多,而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很難詳細講解所有的內容,這就決定了閱讀教學中一定要有適當的課外拓展,這關系到學生學習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提煉閱讀文本中的傳統文化,并在課后安排適當的練習,讓學生在課后親身感受,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知。然而部分教師將教學目光局限在課內,并沒有對所學知識進行延伸,這就影響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也得不到提升。對此,教師應重視課外拓展的設計,在課堂中進行閱讀教學時要重視挖掘包含的傳統文化,根據閱讀文本中的故事情節和核心思想,感受作者想要表現的思想和情感。同時,在課后聯系文化元素設計課后拓展活動,鼓勵學生通過查找書籍、網絡搜索等方式,對具體文化元素的形成、發展及代表人物等信息進行查找,并親身體驗和感受,從而對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掌握它的發展歷程。傳統文化有著獨特的魅力,對培養學生的情操有著積極作用,教師應重視課后拓展環節的設計,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傳統文化在閱讀教學中的滲透,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發揚與傳承。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教學形式的開展,讓傳統文化與小學生的日常相結合,不能出現偏離實際的情況。尤其是在講解古詩詞、寓言故事時,為了讓學生深入探究,了解背后的道理和思想情感,教師應將其中蘊含的傳統知識與現代事跡或真人真事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到傳統與現代的鏈接,進而產生更深刻的內涵。另外,教師在教學中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基礎,在選擇滲透的傳統文化內容時,應盡量選擇趣味性強、具有一定名氣的內容,以保證學生產生認同感,加強對閱讀內容的感悟。
總的來說,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教師在授課期間,為了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要保證教學的有效性,這些都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合理滲透。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采取多樣化手段,以古詩詞、典型案例為載體,以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通過讀寫結合、課外拓展等形式融入傳統文化,以保證學生在對閱讀保持興趣的同時,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課堂的融合,有效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以后的進一步學習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