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愛華
產后會陰腫痛是指產婦經陰道分娩后會陰出現不同程度的水腫及疼痛,屬于產科較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若處理不當則不僅可造成感染,還可引起尿潴留甚至產后出血等嚴重并發癥,影響產婦產后恢復[1]。近年來,隨著中醫藥管理在臨床產科疾病中的逐漸興起,發揮其多分子、多靶點的管理優勢。中醫學認為,女子以血為本、以肝為先天,而妊娠產后氣血虧虛,筋脈失養,分娩創傷使經脈受損,進而氣血瘀滯,經脈不通;且會陰傷口處解剖位置特殊,較易受外邪入侵,具有正氣易虛、易生瘀滯等特點;治療則以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等為主要目的,以促進產婦產后恢復[2]。本文旨在探究中藥濕熱敷聯合熏洗療法在產后會陰腫痛產婦綜合管理中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5 月~2021 年3 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102 例產后會陰腫痛產婦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51 例。觀察組產婦年齡21~29歲,平均年齡(25.23±3.17)歲;孕周39~41周,平均孕周(40.31±0.72)周。對照組產婦年齡21~28歲,平均年齡(25.41±2.52)歲;孕周39~41 周,平均孕周(40.54±0.62)周。兩組產婦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于本院進行經陰道分娩,且為會陰側切的產婦;②足月妊娠產婦;③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④會陰局部裂開,層次至肌肉層,且創面存在分泌物者。
1.3 排除標準 ①對本研究用藥過敏者;②臨床資料收集不完整或中途失訪者;③合并妊娠其他并發癥者;④產前存在器質性病變者。
1.4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產后管理。分娩后給予測量體溫,2~3 次/d;密切關注產婦會陰切口處皮膚是否出現流膿、感染等情況;囑咐其保持清潔衛生,及時清理惡露及血跡;并給予0.05%的碘伏棉球進行擦拭,2 次/d,針對局部紅腫的產婦可給予局部紅外線照射。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中藥濕熱敷聯合熏洗療法。①中藥濕熱敷:黃柏、蒲公英、紅花、桃仁、白術、茯苓各10 g,野菊花、金銀花、生地榆各15 g,用清水浸泡30 min后將其煮沸,冷卻至40℃左右,使用無菌紗布浸泡藥液后貼敷會陰,15~20 min/次,1次/d。②熏洗療法:將明礬30 g、敗醬花25 g、當歸20 g、丹參15 g,蒲公英、苦參各10 g,黃柏6 g,清水煎3000 ml,蒸汽熏洗10 min,待水溫合適后可進行坐浴30 min,1 次/d。兩組均治療5 d。
1.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5.1 臨床療效 參考《婦產科學》[3]制定療效判定標準:①治愈:會陰部無水腫、滲液和滲血,癥狀完全消失,不影響日常活動;②有效:水腫基本消退,主要癥狀基本消失,基本不影響日常活動;③無效:水腫未消失,仍感受明顯疼痛,并可伴有糜爛、滲液等,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需拆線處理切口。總有效率=(治愈+有效)/總例數×100%。
1.5.2 會陰切口愈合等級 判定標準:①甲級:切口愈合理想,無不適反應;②乙級:切口愈合不佳,局部伴有炎癥反應,表現出硬結、滲液、紅腫等(其中會陰切口硬結指的是產后第5 天進行肛門檢查,發現陰道后側壁、會陰側切處存在硬塊并伴有觸痛感);③丙級:傷口愈合差,切口出現化膿癥狀,需切開引流[4]。
1.5.3 會陰切口腫脹程度 用軟尺測量會陰處皮膚增高情況:①1 度:會陰局部皮膚無明顯增高腫脹情況;②2 度:會陰局部皮膚較周圍正常皮膚高<1 cm,范圍<2 cm;③3 度:會陰局部皮膚增高1~2 cm,范圍2~3 cm;④4 度:會陰局部皮膚增高>2 cm,范圍>3 cm[5]。
1.5.4 疼痛程度 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1、3 d 后通過產婦自身感受及癥狀進行評估。①1 分:無明顯疼痛,不影響各體位的正常維持;②2 分:輕微疼痛,臥位安靜狀態下不明顯,僅在行走或坐立位支撐時感受到稍許疼痛;③3 分:中度疼痛,坐立位、臥位、行走狀態下均可感受到不同程度的疼痛,但不影響休息;④4分:重度疼痛,疼痛感受不分體位,且影響睡眠及日常活動,需要藥物止痛[6]。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產婦會陰切口愈合等級及會陰切口腫脹程度比較 觀察組產婦會陰切口愈合等級及會陰切口腫脹程度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3。

表2 兩組產婦會陰切口愈合等級比較[n(%)]

表3 兩組產婦會陰切口腫脹程度比較[n(%)]
2.3 兩組產婦疼痛程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產婦疼痛程度評分比較無差異統計學意義(t=0.712,P>0.05);治療1、3 d后,兩組產婦疼痛程度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觀察組=8.759、29.077,P<0.05;t對照組=6.755、27.883,P<0.05);治療3 d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產婦疼痛程度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1 d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7.080、16.694,P<0.05);觀察組治療1、3 d 后疼痛程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4.482、8.581,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產婦疼痛程度比較(,分)

表4 兩組產婦疼痛程度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本組治療1 d 后比較,b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cP<0.05
現代醫學研究顯示,產婦產后會陰水腫可能是由于產程中多次陰道檢查對會陰部皮膚的刺激作用引起的。而會陰側切手術雖是輔助生育的重要手段,但其對產婦會陰部的損傷及刺激均可引起炎性物質的分泌,進而造成水腫,影響會陰處傷口的愈合,嚴重者還可發生感染、尿潴留等[7]。針對產后會陰腫痛的常規管理,臨床主要采用碘伏擦洗或抗生素治療,但臨床實踐表明其效果并不理想,對產婦疼痛緩解有局限性[8]。
中醫在治療產后會陰水腫方面具有一定優越性,具有作用溫和、效果肯定、針對性強等特點[9]。中醫認為,產后會陰水腫多因產后氣血兩虛,進而導致氣陰耗傷,津液不歸正化,氣血運行失暢,而復感于邪,則氣滯血瘀,壅滯經絡;又或天生稟賦不足,陰虛內熱,加重氣血瘀滯,滯于會陰,以致不通;不通則痛,表現出會陰疼痛、水腫等癥狀[10]。
基于此,本研究根據產后會陰水腫病因病機及辨證論治原則,采用中藥濕熱敷聯合熏洗療法,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會陰切口愈合等級及會陰切口腫脹程度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3 d后,兩組產婦疼痛程度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 d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產婦疼痛程度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1 d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1、3 d 后疼痛程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中醫藥更有利于產婦產后恢復。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中藥濕熱敷藥方中金銀花可宣散風熱、清熱解毒;野菊花可破血疏肝、解疔散毒;生地榆主婦人七傷,帶下病,止痛,除惡肉,止汗,療金瘡;桃仁可活血祛瘀、潤腸通便,可用于瘀血血閉;蒲公英可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紅花可生津、益氣、養神,溫通經脈,助陽化氣,解表發汗;茯苓可滲濕利水、寧心安神;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黃柏可瀉火解毒、清熱養陰;諸藥合用以達到疏通腠理、活血化瘀的功效。從現代藥理學角度解釋,可能是因為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黃柏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有較為理想的抗菌效果,且還可解熱抗炎;生地榆、紅花、桃仁等可抗炎,抗氧化,緩解因炎性分泌物增多引起的疼痛,促進傷口愈合;白術、茯苓等可減毒增效,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加快身體恢復[11-15]。而中藥濕熱敷由于敷料的保濕性,既可增加藥物保濕性,也可保證局部組織的滲透性,延長藥物作用時間,增強治療效果。而在此基礎上聯合中藥熏洗,中藥熏洗組方中明礬可解毒殺蟲、燥濕止癢、止血止瀉、清熱解毒;敗醬花可清熱解毒、活血排膿;當歸可補血養血、行血活血,為血虛諸證之要藥;丹參可活血調經、祛瘀止痛、涼血消癰;苦參可清熱燥濕、養肝膽氣;合諸藥之功效,促進產婦會陰處皮膚的恢復,減輕疼痛,并有利于早日下床活動。
綜上所述,中藥濕熱敷聯合熏洗療法可有效改善產后會陰腫痛,促進會陰切口愈合,提高其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