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剛 武漢體育學院足球學院
足球選修課是多數(shù)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必要組成部分,戰(zhàn)術多變、對抗性強,屬于激進式的運動項目之一,也是一項古老的健身活動項目。高校足球教學的開設可以改善學生體質健康,提高學生足球技術水平,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強化技能戰(zhàn)術的應用。因此筆者認為,在今后工作中,應該充分利用教學比賽訓練優(yōu)勢,在滿足“三基”教學的基礎上,革新教學方式。
教學比賽也被稱為“比賽式教學法”[1]。主要指在近似的比賽條件下,通過教學模擬、項目模擬,為學生安排適量的比賽,在提高技術運用能力的基礎上,檢查教學效果,提升實踐能力,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技能知識,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營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方式,提升授課效果。它最大的特點就是“競爭”,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競技體育的發(fā)展方向。在高校足球教學比賽中,主要由3 個方面構成,分別是“學習動機”“應激狀態(tài)”和“內外因素”[2]。其中學習動機就是指直接性的學習興趣,包括自身喜好、個人意愿等,其中學習動機也包括間接性的“誘因”,比如學分、量化成績等,通過比賽式教學法,可以從動機和誘因這兩個層面,提升教學效果和授課效果。“應激狀態(tài)”是在比賽式教學法的“競爭”特征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在某種環(huán)境刺激作用下,比如痛苦、壓力、愉快、鼓勵等,可以在學生原有運動基礎上,激發(fā)其一定的運動潛力,因此學生的表現(xiàn)能力可能會隨著外界環(huán)境和氛圍的變化而改變,最終達到適應狀態(tài),提升運動成績。內外因素就是指“授課”和“學習”這兩個方面,其中,“授課”就是指外因,“學習”就是指內因,高校教師要想實現(xiàn)預期的授課目標,就必須充分發(fā)揮內外因兩方面因素,對全體學生進行施教,改善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
教學比賽的原則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健康性原則,以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為核心任務,切忌一味地為了達成教學大綱任務就采用超負荷運動計劃,而是應該選擇合適的比賽形式和內容,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足球運動。其二,應該遵循集體參與性原則,即以足球運動的形式為基準,開展多人體育運動,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和集體意識,提升學生之間、隊員之間的相互協(xié)作能力,充分展現(xiàn)出隊伍之間的活躍度。其三,激發(fā)性原則,即在“應激狀態(tài)”下,增強學生們取勝的動力,激發(fā)其獲勝的信心,在尊重比賽規(guī)則的條件下,盡量獲得比賽的成功。
在教學比賽原則的指引下,高校足球教學還應該注意到以下幾點[3]。① 注意比賽場地和比賽形式的安全性,全面考慮場地、訓練強度、器材的安全指數(shù);② 實施必要的獎罰措施,在“應激環(huán)境”下,為了提升學生的競爭意識,應該對表現(xiàn)優(yōu)異和違反規(guī)則的學生給予獎懲措施,幫助學生構建競爭意識。③ 注意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主要體現(xiàn)在身體素質和基本技能掌握情況這兩個方面,教師應該因材施教,對于協(xié)調性、平衡性、運動性較差的學生給予人文關懷,給予“學困生”“體困生”必要的鼓勵,以教育性為原則,切實做到公平性競爭。
在傳統(tǒng)的體育授課形式中,多數(shù)教師都是在傳授基礎性、技能性動作,在部分高校,足球運動一般以選修課程形式出現(xiàn),只有體育類院校才會設置足球專業(yè),并為學生們進行全方位的授課。但是在實際授課中,專業(yè)類院校體育教師面臨的學生數(shù)量很多,難以針對性地對學生答疑解惑,課外活動少,地域性、區(qū)域性、高校之間難以形成有機聯(lián)動,舉辦友誼聯(lián)賽的機會少,因此多數(shù)學生的實戰(zhàn)能力不足。如果將教學比賽法應用到實際授課中,可以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規(guī)范學生技術性動作,重新調整教學理念,調動學生積極性和自主性。在必要時開展小場地足球比賽項目,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利用比賽實踐吸取運動經驗,優(yōu)化教學手段,提升足球課堂教學效果和質量。教學比賽可以實現(xiàn)“練賽一體化”授課模式,不僅可對學習成績進行考核,而且通過比賽方式,將“講”“賽”“訓”“練”相結合,避免教學評價指標的單一性,在強化學生運動技能的同時,增強高校足球教學質量。
首先,高校學生足球運動和項目訓練的目的性較為明顯,多數(shù)是為了提升學分績點,少數(shù)學生是因為“發(fā)自心底的熱愛”,如果運用比賽教學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針對學生個體情況,明確教學方向并提供針對性指導。比如在“腳內側直線運球”教學中,規(guī)范學生的比賽內容,通過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示范和演練,提升“進攻”“防守”教學的針對性,降低學生出現(xiàn)技術動作變形的概率。其次,運用比賽教學法可以增強學生的實戰(zhàn)能力[4]。在傳統(tǒng)體育項目授課中,高校教師一般采用“示范——演練——模仿——考核——成績評定”的方式進行考察,學生的足球能力難以全面性的提升,實戰(zhàn)經驗少。如果利用比賽教學法,把學生分成幾個教學小組,組織實戰(zhàn)比賽,可以通過“應激環(huán)境”讓學生迅速掌握技術要點,記住正腳背運球、雙腳腳背顛球、腳內側踢球、腳背內側踢球、腳內側踢定位球的基本技術要領,提升學生足球能力,讓其迅速掌握技術規(guī)則和比賽形式。教師通過觀察學生動作并給予針對性指導,促進學生在未來比賽中發(fā)揮實力和水平。
通過“教學比賽法”還可以提升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避免只用語言來明確比賽規(guī)則的單一性,而是直接通過比賽形式,約束學生在實戰(zhàn)演練中的不良行為習慣。如果有學生違反比賽秩序,必須予以懲罰,通過“警告”“罰下”等機制,明確足球技術重點和要點,確保賽場的嚴肅性和認真性。從而提升學生的推運球力量,促使其懂得足球比賽的規(guī)則,確保在集體運動中合理運用戰(zhàn)術思維,深刻理解規(guī)則的基礎上,學會運用規(guī)則,從而構建科學的運動觀,幫助高校學生構建體育思維,樹立終身體育意識。
筆者根據(jù)多年教學研究經驗,認為在今后工作中,應該充分把握“教學比賽法”的滲透時機,將“教學比賽”合理滲透到足球室外教學、足球室外教學講授、團隊配合訓練的方方面面。具體體現(xiàn)在:
(1)營造熱烈的足球競賽氛圍。在足球室外教學活動中,將學生進行分組,通過分組對抗賽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訓練熱情,利用比賽式訓練增強學生的好勝心和進取心。高校教師在這一階段可以全套模擬正式比賽流程,明確每位學生的位置職責,通過一對一點球方式,進入比賽的第一流程,爭奪首發(fā)位置,鼓勵學生之間默契配合,教師可以充當裁判員角色,根據(jù)學員擅長位置安排隊形和陣型,在場上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隨時記錄,對于射門時機掌握不好、傳球意識欠缺等問題,應該利用中場休息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避免在后續(xù)比賽中再次出現(xiàn)跑位不及時、競技技能理論不夠扎實等問題,提升其足球運動激情,點燃高校學生對足球文化和足球項目的熱愛,加深其情感體驗,提高足球教學有效性。
(2)對技能性知識進行滲透式講解。利用比賽式訓練方式,合理安排比賽內容,關于足球陣型和跑位知識進行精講精練,將書面教學法和實踐訓練法相結合,比如在“三五二”陣型、“四四二”陣型、“四三三”陣型中及時授予學生傳球、射門技巧,結合比賽陣型,詳細介紹具體跑位,根據(jù)前鋒、中場、后衛(wèi)等不同位置和功能,記錄學生全場跑動的表現(xiàn),及時糾正學生踢球動作,引導學生思考在比賽過程中應該如何破解對手陣型,掌握進攻和防守的絕佳機會,大膽使用各種射門動作,強化學生傳球、跑位、防守、帶球、射門的運用技巧,通過比賽形式對學習成果進行檢驗。讓學生體會到足球的樂趣所在,充分利用示范動作,規(guī)范學生的停球技巧,引導學生掌握腳尖力度,讓其正確運用腳背,培養(yǎng)其良好球感,探索足球的千變萬化,通過點球訓練,進行足球知識滲透式講解。
(3)促進比賽團隊配合。在比賽式訓練方式中,教師應該增強學生的團隊配合意識,避免在正式比賽中出現(xiàn)“個人英雄主義”,增加跑位意識、隊形意識、競爭意識、合作意識,引導隊伍中充當“隊長”的學生,及時分析團隊配合中出現(xiàn)的問題,在必要時可以自由結組比賽,由教師做好視頻記錄。在每場比賽之后,教師應該與學生們共同觀看比賽,分享自己的賽后感想,分析各自隊伍的得失情況和配合情況,在提升學習趣味性的同時,深化理解足球運動內涵。
五人制比賽法在進攻戰(zhàn)術上,可以實現(xiàn)戰(zhàn)術統(tǒng)一,通過良好的團隊配合,促進整體隊伍防守強度,獲取更多的進攻機會,提升戰(zhàn)術應用準確性,在進攻方式訓練中,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利用空檔期傳球,帶著球展開突破,在進攻中盡量保持“以多打少”,在防守戰(zhàn)術上,確保學生可以做到精準攔截。必須高度重視戰(zhàn)術安排,獲取進攻機會,實時關注進攻球員位置,觀察其動向,在自己能夠掌握的范圍之內進行進攻,從而在賽場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同時也能選取最佳防守位置。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1.傳接球密度訓練
展開針對性訓練,準備兩個標志盤,每個足球隊員接球前回歸標志盤位置[5]。在回撤做球過程時,應該在傳球和接球訓練基礎上提高步伐準確性,強化傳接球密度。針對中路進行傳切射門訓練,訓練學生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從不同角度,啟動運動員的速度和力量,提升運動員的機敏度和反應能力,提高運動員的傳接球配合能力,在實際訓練中,一定要發(fā)揮守門員的職能,判斷分析足球最終落點,從多個角度進攻,運用多球訓練方式,進行傳接球或射門,提升隊員們傳接球能力與速度,用最快的速度展開防守。
2.提升肌肉協(xié)調能力訓練
五人制足球比賽過程中,高校教師應該引導球員密切配合,實現(xiàn)高頻率、一次性傳球[6]。提升腿部肌肉、軀干肌肉、上肢肌肉等主要部位之間的協(xié)調配合度,強化小腿力量,利用仰臥起坐的方式,提升大腿肌肉和力量,也可以利用提踵運動,提升腰部力量和下肢力量。為了提升比賽教學的效果,教師也可以利用折返跑傳球接力運動,提升其快速動作能力,致使其在足球比賽過程中能夠快速反應。
3.強化訓練技巧
重視訓練手段,確保在訓練過程中提升接球的準確性,判斷傳球隊員的傳球軌跡,球員身體應該保持傾斜角度,增加傳球的路徑,選擇身體靠后的一側做“停球”,做好傳球路線的調整,增加傳球的可能性。在接球過程中,最好避免“身體前傾”方式,在傳球過程中,才能確保將足球順利傳出去,從而提升接傳球速度和準確度。
4v4 比賽法即每隊上場4 人,球門長1.5m,高50cm,不設門將,每組比賽10 分鐘,看哪一組隊員進球的數(shù)量最多,即視為獲勝。利用4v4 比賽法,可以從實戰(zhàn)的角度提高學生觀察力[7]。而且該種教學方式與五人制比賽法和常規(guī)足球訓練法有些許差異,尤其對于足球基本技能差、力氣小、基礎知識掌握不全面的學生來講,更能凸顯出比賽教學的訓練價值,提升師生交流能力。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善于觀察學生戰(zhàn)術配合能力,引導學生通過肢體語言形式進行內部溝通,為訓練知識總結和評價提供指導依據(jù)。讓學生們在比賽中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攻防兩端可以緊密配合,從而推動課堂教學質量,闡明攻防轉換的注意事項,在4v4比賽中,引導學生做好帶球技術接應,及時補充隊員自身和團隊之間的薄弱點,從而形成戰(zhàn)術意識,通過比賽形式,提升技術運用效果,保持最佳訓練狀態(tài),提升學生們的攻防意識,在日常教學模式下,提供“學評訓”時間,最大化地發(fā)揮比賽訓練的優(yōu)勢,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為了探究“教學比賽”訓練方法的效果,筆者選取B 市××高校學生135 名,其中對照組67 名,實驗68 名,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授課方式,實驗組采用小場地比賽實訓法(4v4、2v2、5v5),進行傳接球密度訓練,全套模擬正式比賽流程。現(xiàn)將授課效果呈現(xiàn)如表1、表2所示:
從表1和表2兩組數(shù)據(jù)中,我們可以得知,實驗組學生的足球技能和身體素質、學習積極性、體育關注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尤其是顛球個數(shù)、射門精準率和學習積極性、體育關注度這4 個方面[8]。相較于對照組,比例和精準率要大幅提升,可見教學效果良好。因此筆者建議在今后工作中應該進行傳接球密度訓練,全套模擬正式比賽流程,積極利用4v4、2v2、5v5 等多種形式,創(chuàng)新授課方式,提升授課效果。
表1 對照組測試數(shù)據(jù)
表2 實驗組測試數(shù)據(jù)
綜上所述,教學比賽法在高校足球訓練中,具有多種優(yōu)勢,可以提升教師綜合素養(yǎng),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競爭意識和規(guī)則意識,樹立終身體育思維,能夠提升學生足球興趣,增進其實戰(zhàn)能力。因此筆者建議,在今后工作中,高校體育教師應該創(chuàng)新授課方式,精準把握“教學比賽法”的滲透時機,運用多球訓練方式,進行傳接球或射門訓練,對技能性知識進行滲透式講解,利用五人制比賽法,強化傳接球密度訓練,利用4v4 比賽法,提升學生觀察能力和戰(zhàn)術運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