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鳳仙 四川旅游學院運動與休閑學院
當今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體育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迅速傳播,東西方各國家各民族間不同的體育文化相互傳播、碰撞、交融,這對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而言,既是一種威脅也是一種機會。對于相對原始、古老的水族端節賽馬而言更是如此,既面臨著西方新興體育文化沖擊而逐漸走向滅亡的生存危機,同時也是讓本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一種機會。對于西方體育文化的強勢滲透,怎樣更好保護、傳承和推廣三都水族“端節”賽馬文化迫在眉睫。水族端節是水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相當于漢族的春節,被世界紀錄認證機構認證為“世界最長的年節”和“世界最長的民族傳統節日”。端節賽馬則是水族端節的一個重要競技體育活動,是水族端節活動的最高潮部分,以慶賀豐收、辭舊迎新。2006年,水族端節同水族馬尾繡、水族書法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也意味著水族端節賽馬急需保護、搶救與傳承。
水族端節賽馬的文化可追溯到秦漢時期,由于戰爭的影響,水族祖先被迫離開原居住的邕江流域(現今的廣西南寧),遷徙至今黔桂邊境的都柳江、龍江上游。遷移過程中山路蜿蜒崎嶇,路途遙遠,馬在其中起到“交通工具”“抗戰工具”的作用。水族聚居地三都地處偏遠山區,交通、通訊落后,水族人民長期處于與外界隔絕、依靠原始的農耕方式來維持生活的封閉狀態,馬在這個時期起到了代步和運輸谷物肥料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賽馬逐漸演變成水族人民閑暇娛樂、慶祝豐收的傳統體育活動。端節賽馬與水族祭祀、習俗息息相關,端節依照水書、水歷的規定,分地區、分期分批輪流過節。賽馬是端節活動中的王牌項目,有著“無賽馬不端節”的說法,在水族人民心中名聲遠揚,是水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1.體育全球化背景下,傳統“端節”賽馬逐漸被吞沒
傳統“端節”賽馬逐漸被吞沒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外來體育文化沖擊導致端節賽馬文化出現同質化。伴隨體育全球化、多元化的加速滲透,籃球等現代體育項目已在三都各水族村寨廣泛普及,每個村寨都設有一個籃球場,兩個乒乓球桌。目前,籃球已成為水族青壯年、學生最常用的娛樂方式;攀巖等西方體育也逐漸被人們所熟知認同,“端節”賽馬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急速下降,被認為是處于危險、低俗、上不了臺面的尷尬局面。在訪談中絕大多數父母表示并不希望自己的兒女學習騎馬,其原因是騎馬太危險,有太多的不確定(安全)因素。二是現代農村城鎮化的高速發展導致馬匹的原有生存環境受到破壞,馬匹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本土馬匹數量銳減,逐漸瀕臨滅絕。隨著農村城鎮化、現代化的提速,村村通路通車,馬作為代步、運輸工具的功能逐漸消退,且現今水族絕大多數年輕人外出打工,不再種地耕田,馬匹飼養由以前一家養兩至三匹到現今一個村寨只有一兩匹,其數量和質量大不如以前。
2.端坡基礎設施滯后,賽馬文化傳承出現斷層
水族端節賽馬場地的基礎設施相對落后,沒有專業人員管理,賽馬的管理制度、安全保障制度尚未成型、在不是節慶期間,端坡一直處于無人管理維持的狀態,只有在端節前兩個月進行簡單的組織與安排。以三都水族自治縣三洞姑穩馬坡為例,三洞姑穩馬坡始建于1994年,是由當地各村寨共同出工建設完成,是七個端節批次中端坡最為隆重、賽馬規模最大、基礎設施較好、較為規范的端坡賽馬場,2016年縣政府投資1.5 億人民幣對三洞姑穩端坡打造升級,計劃建設成為新的“三都賽馬城”。然而在2021年初,筆者對三洞姑穩端坡進行實地調查發現,端坡賽馬場雜草叢生,賽道兩側已被枯草覆蓋,圍欄嚴重破損,已無法正常使用,賽道上凹凸不平的石頭凸起,賽場的器材破舊無人維修,若不是格外了解,無法看出是端坡賽馬場。此外,三都各個村寨端坡的基礎設施條件參差不齊,且絕大多數設施相對薄弱。問卷調查發現,72.27%認為所在端坡設施簡陋、沒有安全保障,18.64%認為基礎設施及相關配套較好,僅有9.09%認為所在端坡基礎設施已非常健全。隨著互聯網的全面覆蓋,游戲、抖音等網絡娛樂進入人們的生活,端節賽馬已無法滿足人們的娛樂需求,逐漸被忽視、被代替,年輕人的傳承意識淡化,端節賽馬在人們心中變得可有可無,文化傳承出現嚴重的斷層,其發展狀態不容樂觀。
3.水族端節賽馬逐漸“漢化、西化”,文化內涵不斷被侵蝕
大力發展旅游業,挖掘傳統體育文化,脫貧發家致富,然而在快速挖掘和模式轉變中,水族端節賽馬逐漸被“漢化、西化”,慢慢失去民族文化本真,已成為招商、招攬客源的重要名片。當地老人稱“以前的端節祭奠都是由村寨里年長、輩分高,德高望重的老人來主持的。而今大多是政府的工作人員穿著水族的服裝來主持,圍觀前排的大多也都是政府官員,外來游客,祭祀內容也更加形式化,水族村民對于端節賽馬有些反主為客。”現居民賽馬的積極性大不如以前,大多都是奔著獎金去的,已失去了原有的娛樂性質。2009—2016年期間,三都政府連續7年舉辦全國賽馬邀請賽,賽馬的獎勵經費逐年增高,2016年的獎金直接高達60 萬元,賽馬均以競速為主,按照馬匹的身高進行分組,賽事并未展示水族“擠馬”“無鞍而騎”的獨特賽馬文化,也未按照現代馬術的標準來進行競賽,而是介于傳統水族賽馬與現代馬術之間的競賽方式,處于一種“失去自我、誰也不是”的尷尬局面,這被不少水族人民吐槽和抗拒。
見表1。
表1 SWOT分析矩陣
民族傳統體育想要更好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與領導。場地基礎設施的好壞更是發展傳統體育文化的關鍵。當地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引進企業投資,完善后備人才的培養保障機制,建設完備的安全設施,建立專業的教練員和運動員隊伍。此外,深度挖掘水族本土特色文化,加強各個端坡的基礎設施及民族文化設施配套的建設,例如在賽道兩旁修建觀賽臺、文化長廊和LED 臺等,介紹宣傳水族賽馬文化的歷史起源及發展歷程,LED 臺以高清視頻形式輸出馬尾繡、水書、習俗等水族文化淵源,同時修建停車場、廁所、對歌亭等基礎設施。
2018年,體育總局、國家民委《關于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民族精神,努力肩負起國家優秀體育文化“走出去”的歷史責任和時代擔當,擴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影響力,增強文化自信。而學校教育作為傳播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渠道,對水族端節賽馬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將“端節”賽馬作為三都當地特色體育項目引入中小學體育課堂,構建具有水族賽馬韻味的體育教材體系,讓水族的孩子們從小就了解自己體育文化,培養興趣愛好,將賽馬文化融入骨髓,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培育體育精神和民族精神,為培養端節賽馬后備傳承人打下基礎,逐步將水族賽馬普及化、科學化。
水族“端節”賽馬文化作為我國南方民族僅有的賽馬文化,“無賽馬不端節”是其一大亮點,同時也是水族節日里的精華,其獨特性、稀缺性、壟斷性與傳承性是不可忽視的,三都水族人民幾百年來一直保持著賽馬的傳統,也因此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水族端節賽馬與蒙古賽馬、現代馬術有所不同,保持著原始的騎行方法——無鞍而騎,有著“擠馬”傳統。三都近年來連續舉辦大型賽事,吸引大量國內外賽馬愛好者前來參與,且每年水族端節到來,三都各村鎮端坡賽馬場數累計140 多場,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規模,應借助這一股規模力量將水族“端節”賽馬做大做強,以黔南三都為起點,輻射至全國乃至海外,打造全國唯一、世界唯一的原始的、獨特的“端節賽馬”賽事品牌IP。同時借助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力量,加大水族賽馬文化對外宣傳,讓更多人知曉,提高“端節”賽馬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更加快捷、高效、全面地向我國各地乃至海外傳播少數民族優秀傳統體育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賽馬是水族端節的一項重要體育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濃郁的民族特色,這是任何體育形式取代不了的,因此,發展“端節”賽馬絕不能丟棄其文化本真和精髓而隨波逐流,更應加大研究力度,提高文化深度和廣度,保留文化本真與特色。張曉義提出:體育全球化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體育文化向全球范圍擴張過程中帶來的各個民族和國家之間的體育文化相互借鑒與滲透,從而實現全球體育文化融合的歷史過程。體育全球化無疑是現今不可逆轉的趨勢,西方現代體育文化現已成為世界體育文化的潮流,水族端節賽馬怎樣才能更好蛻變融入世界體育潮流顯得極其重要。因此,端節賽馬改革創新是必不可少的,借鑒、汲取優秀的潮流元素,保留本民族文化特色風味與本真,借助“互聯網+”、VR 等技術,開發賽馬游戲產品,還原水族服裝、習俗等文化特質,讓傳統體育文化個性與國際潮流體育元素相融合,以獨具特色的、華麗的、全新的方式融入國際體育潮流。
制約水族端節賽馬文化發展的因素是多個方面的,馬匹原有生存環境惡化、人們傳統體育傳承意識淡化以及外來體育文化的滲透等因素加速了水族端節賽馬的消亡,使之出現生存危機。因此,在當今體育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相關政府部門應挖掘民族原生態體育文化內涵,結合市場需求,創新端節賽馬形式與內容,加強賽馬相關人才的培養以及基礎設施及相關配套建設;借助新媒體力量,通過文化資源整合、包裝、創新,加大體育文化宣傳力度,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和認同感,讓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得到更好保護、傳承、發展,在全國乃至世界舞臺閃閃發光、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