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焱
在我的班級中有一名學生小山, 他性格溫和有禮,很招人喜愛。但入學已經一個學期了, 他依然沒有進入學習狀態, 不良行為也接二連三地出現。作為他的班主任兼語文教師,我非常苦惱。
數學老師曾拿著小山的單元測試卷子來找我, 懷疑孩子有智力問題;英語老師皺著眉頭說,小山上課時甚至連英語書都懶得翻開;體育老師反映,小山精神渙散,做動作也不認真。而且小山在學校總是頭疼、肚子疼, 回到家里就不疼了。近段時間,我發現小山經常發脾氣抓傷自己, 看著孩子胳膊上一道道抓痕,我十分心疼。
探尋真相,他笨嗎?
看著小山的課堂表現, 多門學科教師都開始懷疑, 這孩子是不是智力有問題。隨后,學校采用北京師范大學舒華課題組研制的閱讀障礙評估工具對小山進行了測試, 測試結果顯示:孩子在漢字識別、詞表朗讀、閱讀理解三項閱讀能力測試結果均低于同齡學生一個標準差以上。
小山說他聽不清英語,可平時大家與他交流沒問題,聽力檢查也沒發現異常。通過采用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張樹東等人修訂的《視知覺發展測驗》進行聽知覺測試,結果顯示,小山的節奏辨別低于同齡兒童1.84個標準差,押韻辨別也低于0.76 個標準差。經專家解釋,聽力好并不意味著能聽清所有語音。比如“tài”與“tàn”,每天英語課上說的“Stand up”,他都要靠猜測才能明白。
由于小山的閱讀障礙長期不被理解,引發了他的焦慮情緒。學校進而對小山進行了感覺統合測評, 發現他在這方面的問題也很突出。感覺統合主要包括前庭覺、本體覺和觸覺三大系統。他前庭覺問題突出,平衡感不良,其他同學能夠輕松完成的運動對他來說困難較大,難怪他體育課總是往后躲。他觸覺功能失調, 觸覺的敏銳度會影響大腦辨識能力、身體的靈活及情緒的好壞,難怪他經常發脾氣、抓胳膊。
一直以來,家長認為學生的種種問題都是學前教育欠缺、家里老人溺愛造成的。在與家長的溝通中,他們終于明白孩子的種種表現來自生理和心理原因。家長愿意接受老師的指導,在家里做感覺統合和閱讀方面的訓練:每天帶領學生體育鍛煉一小時, 做接拋球、前后蕩秋千、走平衡木等游戲。每日親子閱讀半小時,注重閱讀趣味性,激發閱讀動機。多撫摸、擁抱孩子,通過觸壓的方式改善孩子觸覺,以緩解情緒問題。
建立學生的閱讀自信
有閱讀障礙的學生并不是不能閱讀,只是字詞解碼困難,讀得慢,但這種閱讀困難多會影響學生的自信。進入小學二年級,小山在練習、單元測試中錯誤率最高的就是短文閱讀。通過觀察,我認為學生的閱讀水平可以達到獨立讀懂短文、準確回答問題。在與小山的交談中,我了解到他對篇幅較長的文字有恐懼心理,經常采取逃避的方式放棄做題或靠猜答案來回答,導致錯誤率高。
在一次閱讀練習的改錯過程中,我發現小山的短文閱讀基本正確,雖然速度很慢但正確率高。我試探著拋出問題:“你怎么一下子就改對了,必須得告訴我,怎么這么神奇?”小山說:“我也不知道。”最后,他承認自己是害怕讀。我趁熱打鐵:“你其實會讀對嗎?”小山肯定地說:“會。”“那以后再做短文閱讀能讀嗎?”“能!”這次談話讓小山逐漸意識到:自己是怕讀,其實慢慢讀自己不僅會讀,而且讀得很好。漸漸地,學生不再恐懼閱讀,閱讀理解的練習測試正確率也大大提高。
通過小山的案例,我意識到作為教師,還有一個非常廣闊的空間是我們不曾到達的,那就是學生的世界。我們一直在研究教材、教學、教法,討論如何教會學生、教好學生,但很少從學生的視角來研究他們是怎樣學習的。每個學生有哪些學習特點?有哪些學生比較特殊?這些特殊的學生學習過程又有什么不同…… 這些對教師而言是最新鮮的給養。在接受給養的過程中,我的教育教學生涯似乎獲得了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