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
摘 要:在那拉提景區管委會的經營管理下,風景獨特且民俗風情濃厚的那拉提草原景區,呈現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雖然迅速發展,但景區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旅游方式單一、景區缺乏科學的規劃、對草原內哈薩克民族民俗文化內涵發掘較淺等?;谛陆抢峋皡^現狀,從產業融合的視角,以景區旅游、民俗文化兩個產業的融合為方向,分析那拉提的發展現狀和周邊環境,并提出相應的融合發展對策,推動那拉提景區旅游業的發展。
關鍵詞:那拉提草原旅游;哈薩克民俗文化;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18-0050-03
一、研究背景
那拉提景區在新疆省伊犁地區沿天山一帶延伸到哈薩克斯坦等三個鄰國,周邊的景區以其為中心形成環狀布局。2011年,其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國家AAAAA級風景區。如今,那拉提草原景區飛速發展取得了不少成績,但依舊有以下問題:一是旅游方式單一。景區游玩多為觀光性的旅游項目,游客參與的程度低。二是景區缺乏科學的規劃。景區發展初期只求大量客源,而硬件設施無法承受巨大的游客量,所以景區開發中心無力科學規劃。三是對草原哈薩克民族民俗文化內涵發掘較淺。
針對那拉提的發展現狀和周邊地域環境,本文分析了以那拉提景區為基礎、以結合當地哈薩克民族民俗文化為方向的可行性研究,并著重針對草原哈薩克民俗旅游與景區產業融合進行分析,研究有哪些因素在本質上影響那拉提草原民俗旅游的發展,并提出對策。
二、那拉提景區以及周邊地域現狀分析
1.地理環境分析。那拉提風景區地處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新源縣內,是著名草原鞏乃斯的組成部分,景區占地面積遼闊,東至鞏乃斯鎮、西近新源縣、南至巴音布魯克風景區僅兩小時車程、北能延長至阿吾熱勒山,主要由自然保護區、天然景觀保護區、風景觀光區和旅游發展規劃區組成[1]。那拉提景區不僅草質優良,而且面積廣闊,非常具有發展潛力。
2.社會經濟分析。一是新源縣社會經濟分析。伊犁州政府也高度重視實現社會環境的長治久安和地州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特色和地理位置優勢不斷將疆內的旅游產品推向國際化并堅持走可持續綠色發展的生態之路[2]。隸屬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新源縣是新疆省內的牧業大縣,被稱為“全國最好的天然草場”[3]。其中,新疆新源縣的哈薩克族人口最密集時是全國哈薩克族的1/10。相關數據顯示,最近十年在新疆旅游旺季期間,新源縣城內不論是度假村還是住宿酒店客房出租率都達百分之百[4]。二是那拉提草原社會經濟分析。新疆自治區在“十二五”期間提出了要重點發展那拉提景區,同時將游牧民族的草原民俗文化與景區融合發展[5]。2013年“中國那拉提草原文化旅游節”“雪之戀”等活動在景區內如期舉辦并取得熱烈反響,提升了景區的知名度,也推動了地區經濟的發展。去年,那拉提旅游風景區的各項經濟指標有所增長,同時將達到每年150萬人次的接待量,旅游經濟收入突破4億元。那拉提景區利用哈薩克民族民俗文化,一方面豐富了草原特色、突出了民俗風情,另一方面也讓其傳統文化得到了繼承和傳播[6]。
三、那拉提草原哈薩克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類型分析
2008年文化部確定了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由國家國務院批準。其中,哈薩克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下編制。項目名稱:哈薩克族達斯坦、哈薩克六十二闊恩爾、哈薩克族鐵爾麥、哈薩克氈繡和布繡、哈薩克族氈房營造技藝、哈薩克族服飾。其分別屬于以下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民間文學、傳統音樂、曲藝、傳統美術、傳統技藝、民俗。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薩克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批自治區級名錄中,哈薩克族的有23項,在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別中有哈薩克族多依布、哈薩克族賽馬、哈薩克族叼羊、哈薩克族姑娘追;傳統手藝類別中有哈薩克族木質器具制作技藝、哈薩克族乳制品加工技藝。
簡而言之,這些能夠代表哈薩克族民俗文化的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時間的沉淀和旅游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哈薩克民族民俗旅游文化類型。根據上述非物質文化遺產分析得出,哈薩克民族以下文化旅游資源類型。
(一)草原文化
阿肯阿依特斯文化節每年都會在哈薩克草原舉行,在草原文化節的開放時期,游客可以身臨其境地體驗到哈薩克人民的文化。民俗文化的體驗和草原旅游聯系密不可分并成為互補性產業,可以說,文化節的開展是民俗文化旅游發展的良好契機。
(二)工藝文化
哈薩克民族的一大特色就是充滿民族風情的工藝品。游牧民族喜好以毛氈、彩帶、獸骨等為材料,通過手工藝人的智慧制成精妙絕倫的工藝品。在產品售出的客戶及市場方面,很多非哈薩克族的游客對極具民族特色的工藝品興趣濃厚,這些游客成為了手工藝品最大客戶群。從出售手工工藝品的經濟收益來看,哈薩克草原牧區的經濟發展可以哈薩克民俗工藝產品的出售作為一種推進方式。
(三)飲食文化
哈薩克人常年生活在草原牧區,所以通常以畜牧的肉和奶為其身體抗寒補充熱量,不過哈薩克人有時也會制作一些面食,如我們知道的馕、拉面條等等。從奶制品、面制品以及肉制品等方面來看,冷加工食品可以作為走親訪友的佳禮,因為其兼具保存時效、特色風味、營養價值高等特點。
(四)建筑文化
哈薩克人房屋內裝飾精美,墻上掛著精美刺繡而成的具有哈薩克民族傳統圖騰的綢緞,有些木板房甚至會懸掛著狼皮、獵槍,這樣的室內氈房設計可謂是十分精美且極具民族特點。商家可以建筑以哈薩克民族文化為特色的主題酒店、主題民俗農家樂給廣大游客體驗和聚會使用。此舉在擴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深挖了哈薩克民族民俗風情的文化內涵,為傳統文化的傳承作出貢獻。
四、景區中哈薩克民族民俗文化資源的發展優勢
那拉提景區還沒有正式規劃開發前,很多的疆內游客就因為其風景秀麗而前來游玩,因此景區初期已有一定的社會知名度;后期,在景區管理委員會的帶領和旅游界人士的幫助下,景區取得飛速發展,由于旅游資源豐富、發展潛力較大、所以自治區旅游管理部門把它納入了重點規劃發展的景區之一。
憑借自身的優勢和政府政策的支持,那拉提景區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經過不斷的成長,那拉提景區的觀光旅游的方式逐漸過渡到了平穩階段。加拿大學者巴特勒對旅游地生命周期提出了如下觀點,他認為一個旅游地在經過上升發展階段后會進入穩定時期,一旦穩定階段發展到后期就會出現下降趨勢或停滯表現[7]。一旦出現衰退的走向,如何將文化資源開發并且加以利用就成為了關鍵問題。
將哈薩克民俗文化資源元素與那拉提景區進行規劃融合,能夠很好地促進景區發展。近些年,這種設想也落實到了現實中,如那拉提景區近年來以民族風情為特色點開發有關少數民族民俗體驗、草原風光的旅游模式,打造生態體驗式旅游產品?!笆讓弥袊抢岵菰幕糜喂潯痹谀抢岽蟛菰_帷幕,在這場主題盛宴上,不僅有哈薩克民族載歌載舞的傳統表演,還有運動競賽,還以“相約大草原、狂歡那拉提”為主題舉辦了一場篝火晚會。這些直觀的活動能有效直接地讓游客體驗到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草原文化。這種哈薩克節慶活動的舉辦讓哈薩克民族文化得到開發,也對傳統的哈薩克民俗文化底蘊進行了挖掘,在有效傳承傳統民俗文化的同時影響了民族品牌的傳播,也使那拉提草原景區的文化得以升華[8]。
五、那拉提草原與哈薩克民俗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對策
結合上述的開發情況、在了解哈薩克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類型之上,本文提出那拉提景區重點發展方向;對那拉提景區以及其所屬地區地域環境進行分析、提出那拉提草原哈薩克民俗文化旅游市場定位策略;根據大量文獻參考,從宏觀上提出有關那拉提草原哈薩克民俗文化旅游促銷策略,打造以哈薩克民族民俗為主題的草原民族文化旅游基地。
(一)那拉提草原哈薩克民俗文化旅游重點發展方向策略
1.那拉提草原重點開發民俗旅游活動項目。那拉提草原草質優良、風景如畫,所以那拉提的重點項目在于打造一個以哈薩克民族民俗為主題的草原文化民俗旅游勝地。其中最有特點的旅游活動項目就是與草場馬術有關的,這樣的民俗旅游資源可以讓游客充分參與并體驗,親身感受到民族特色[9]。而且伊犁地區政府以節慶體育活動為溝通橋梁,與各省和鄰國先后多次進行文化友好交流會和經濟商業往來會等,這不僅讓哈薩克族民俗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而且促進了伊犁地州經濟的發展[10]。
2.那拉提草原重點開發物質文化旅游產品。一是建筑文化。哈薩克民族最有特色的建筑莫過于哈薩克氈房?,F在所呈現出的哈薩克民族氈房,很好地吸納了現代文化的精髓,并且結合了現代化的服務設施,在日常功能的使用體驗感上達到了人們的期望。二是飲食文化。哈薩克族牧民有著本民族特色的飲食習慣,如飲奶茶、吃風干肉、吃馕餅;游客可以通過去牧民家參與奶茶制作并品味奶茶等方式來體驗牧民生活。除此之外,售賣傳統風味小吃、讓游客親口品嘗特色美食也是使其體驗牧民生活的另一種方式。
(二)那拉提草原哈薩克民俗文化旅游市場定位策略
市場定位意味著利用市場調研和調查為基礎選定客戶市場,并打開潛在客戶市場[11]。首先,一級客源市場。即基礎市場,也是那拉提景區旅游市場份額占比較大的起步市場。根據那拉提景區旅游官方網站顯示,那拉提旅游的主要客源是省外游客。根據該提示,那拉提景區規劃開發的一級目標市場應該設定為除新疆之外的全國其他地區的省份。其次,二級客源市場。上文提到,那拉提景區所處的地域位置是一個中心環抱格局,其是由其他景區圍繞著的,所以應充分發揮其中心傳播的能力,如向鄰近的伊犁、吐魯番、烏魯木齊各市的景區市場發展。
(三)那拉提草原哈薩克民俗文化旅游促銷策略
那拉提草原哈薩克民俗文化旅游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對旅游地的規劃和開發。民俗文化旅游的營銷要對與文化旅游所關聯到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綜合考慮并納入戰略策略,打造旅游品牌的整體形象[8]。
1.產品策略營銷。那拉提風景區哈薩克民族民俗的品牌傳播的關鍵點在于對于產品和營銷手段的研究。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內涵,要想將民族特色充分展示、對民族內涵深入挖掘,民族產品的差異化和個性化就是關鍵。根據上文匯總的文化資源類型,應針對民族食品、建筑住房、特色購物、風俗娛樂進行深入開發,實現那拉提景區民族特色旅游的資源與民族旅游相關的產品開發完美協調。
2.那拉提草原哈薩克民俗文化旅游經營管理模式。近年來,我國的景區管理模式隨著市場潮流所趨和國家指導計劃,由傳統的與計劃經濟體制相對應的管理模式轉變成以市場為主導的經營管理模式,市場化經營模式也被運用到越來越多的景區管理當中[12]。比如,位于深圳的中國民俗文化村以及位于西雙版納的傣族園都運用了公司聯合農戶的市場化經營管理模式[13]。那拉提景區的哈薩克民族文化旅游,由于受到當地政府和旅游局的重視,也可采用公司聯合牧民和政府的經營管理模式進行管理。
3.搭建新疆少數民族民俗旅游鏈條,聯合促銷。為了促進新疆那拉提草原地區的開發,應使不同地域、位于同一旅游線路上的景區加強合作,以那拉緹草原為紐帶連成一條或多條旅游線路,通過市場調節作用,互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實現區域旅游業聯合開發。通過對哈薩克民俗旅游項目產品的整合促銷,形成一條有關民族活動的產品鏈,帶動周邊旅游發展,從而提升經濟效益并打造民族品牌[14]。利用那拉提草原的地理位置優勢,伊犁州當地政府可以同與其形成環抱狀格局的景區,如喀納斯湖、吐魯番火焰山等市政府合作,推出民俗旅游。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十分豐富的地區,加之景區眾多,旅行旺季時段集中游客量大,這能夠形成一條以民俗風情為主的旅游產業鏈,如此聯合營銷,無疑能使多方受益。
參考文獻:
[1] ?馬芳.哈薩克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那拉提草原為例[J].新疆藝術學院報,2015,(3):5-7.
[2] ?羅曼.促進伊犁州直屬縣(市)經濟跨越式發展的財政政策研究[D].北京: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4.
[3] ?梁可軍.新源縣牧民定居形勢分析[J].經貿實踐,2015,(9):264.
[4] ?常靜.淺析新源縣實施退牧還草項目工程取得的成效和發展建議[J].新疆畜牧業,2018,(10):43-45.
[5] ?于陽.那拉提草原旅游地營銷策分析探究[J].新疆農業科技,2018,(4):22-25.
[6] ?王權.新疆那拉提景區旅游現狀分析[J].合作及經濟與科技,2019,(1):32-34.
[7] ?維文.旅游演藝新時代的“精神桑拿”[N].中國旅游報,2008-01-12(001).
[8] ?周洋.民族特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J].文化品牌,2015,(7):269-271.
[9]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事務委員會.新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匯編[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10] ?別刊·哈納哈提.伊犁河谷旅游業中哈薩克民俗文化開發利用的思路和對策[J].商場現代化,2008,(13):285-286.
[11] ?萬緒才.旅游客源市場結構分析——以南京市為例[J].人文地理,1998,(3):70-75.
[12] ?吳殿廷.西部旅游開發戰略模式的探討[J].旅游學刊,2003,(1):9-13.
[13] ?王瑟.電子商務串起脫貧一條線——新疆伊犁新源縣推進“電商+旅游+農特產品+脫貧”發展[N].廣西質量監督導報,2019-02-28(002).
[14] ?譚燕瑜.少數民族地區節慶旅游開發與傳統文化保護的良性互動研究[J].現代商業,2020,(20):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