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
摘 要:隨著金融的發展,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不斷凸顯。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安全關系國家安全。新時代,我國政府對金融工作非常重視,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逐漸形成了有關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思想觀點。新時代金融思想的形成,為新時代處理好金融與實體經濟關系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新的選擇。對于金融來說,它的本質就是要回歸于實體經濟。因此,處理好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防止虛擬經濟過度化發展、實體經濟萎縮,確保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的性質不會改變,防止發生系統性風險,對我國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非常重要。
關鍵詞:新時代;金融;實體經濟;服務
中圖分類號:F83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18-0097-03
一、金融在經濟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強調:“金融對于一個國家的經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國經濟的核心,只有金融能夠健康發展,國家經濟才能長久健康發展。”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血脈通,增長才有力。”作為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對國民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提出:“一個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就是金融。”這對于深化對金融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的認識,做好今后我國的金融工作,促進我國金融業的長期健康發展具有深遠而重要的指導意義。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習近平總書記認為:“要將我們的重點放在加快建設我國現代化實體經濟、創新制度、具有現代化的金融體系、人力資源相協調的產業體系上。”新時代金融對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說有著非常獨特的杠桿作用。“要著力加快建設現代金融”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重要觀點。在鄧小平有關金融表述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不僅重視在新的時代背景條件下經濟體系中金融的重要地位,而且富有創新性地提出要大力發展我國的綠色、民生、普惠等金融,全面提升我國金融服務體系的客戶滿意程度,符合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隨之變化的主要特征,因此,要充分利用金融的獨特作用,尤其是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金融在實體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而導致這一金融危機的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的發展,或者說是經濟過度泡沫化,所以要防止金融經濟危機最為重要的就是積極引導虛擬經濟的合理正向發展。“要不斷加強我國的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完善適應新時代變化的現代化金融體系,全面提升防范和化解我國潛在的金融風險的能力和水平。”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的要求。
二、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
實體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始終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個國家只有實體經濟穩步發展、健康發展,其金融風險和經濟風險才能降到最低。長期以來,金融發展中的根本問題就是金融和實體經濟的關系問題。實體經濟的血液是金融,它是推動實體經濟健康發展的藥方,而金融的源泉則是實體經濟。我們要正確認識和解決好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這是推動實體經濟與金融相互促進的基礎。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深化發展,在我國國民經濟中金融業的地位在不斷提升。到目前為止,虛擬經濟的作用大概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也就是“適應階段”“主動階段”“先導階段”。金融誕生的主要目的是服務于實體經濟,只有金融健康長期發展才會對實體經濟發揮積極推動作用,才能使得社會經濟穩健發展。回顧金融的發展史,不難看出金融原本就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當代領導人從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在不斷總結我國金融業自改革開放以來深化發展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金融要回歸于實體經濟,為其服務”的這一重要論斷,不斷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
經歷2008年金融危機后,在實體經濟萎縮、虛擬經濟過度擴張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呈現出“虛擬經濟愈發脫離實體經濟”的趨勢。如果實體經濟持續過度虛擬化,將會導致嚴重的經濟問題,會引發經濟不穩定。在第70屆聯合國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2008年間所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這個經驗教訓是深刻的,如果我們隨意任資本發展,必將會引發新一輪的金融危機。”實體經濟是一個社會財富的來源,如果一個國家的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則對該國的金融和經濟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如果一個國家的資金大幅度流向“資本化”的金融活動,就會導致實體經濟的縮小,虛擬經濟過度化,從而使得經濟發展的不穩定因素增多。虛擬經濟過度發展,一旦資金鏈出現斷裂,將引發嚴重的經濟問題,甚至會引發經濟危機。在利益的驅使下,市場上的資金將流向虛擬部門中,從而導致實體經濟萎縮,使得廣大居民的財富占有逐漸虛擬化,并進一步使得居民兩極分化更加明顯。要警惕虛擬經濟“越發脫離實體經濟”,促進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金融業是一個國家實體經濟的血液,服務于實體經濟是金融相應的責任,當然這也是金融的宗旨所在,也是防范潛在的金融風險的關鍵性措施。現如今,實體經濟已經成為今后我國金融的中心,今后我國的金融工作應該圍繞著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展開。
關于金融要回歸實體經濟,我國國家領導人從四個方面論述了具體措施,簡單地說就是落實新發展理念、把間接融資放在首位、完善間接融資結構、構建普惠現代化金融體系。新時代金融治理思想的核心就是“虛擬經濟回歸實體經濟”。虛擬經濟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思想強烈地抨擊了西方主流經濟學的觀點。他們雖然清晰地認識到金融的雙重性作用,但由于他們過分強調了以限制金融的發展,將其對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降到最低,并沒有從根源上指出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金融原因是什么。在處理社會問題時,要抓住社會主要矛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分為二地看問題。目前,世界經濟陷入衰退,難以從金融危機中復蘇。經濟是否健康發展取決于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間的比例關系。虛擬經濟過度發展,使得實體經濟規模縮小,也使越來越多的資金流向虛擬經濟中,導致實體經濟部門資金缺乏,生產能力下降,長此以往會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引發金融風險。適度發展虛擬經濟,將會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于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服務實體經濟不僅是金融的天職,也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根本措施。要想從根本上消除金融對實體經濟產生的消極作用,就要使得虛擬資本回歸實體經濟,這樣社會經濟才能健康發展。
防止金融脫離實體經濟,這是今后我們仍將長期關注的問題,否則就會引發新一輪經濟危機。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大量中小企業面臨著破產倒閉,這會導致實體經濟萎縮、虛擬經濟迎來發展的春天。如果虛擬經濟借疫情機會過度發展,對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會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一直處于頹廢的狀態,實現世界經濟的復蘇是金融危機以來世界各國追求的長期目標。但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要想實現世界經濟的完全復蘇任重而道遠,需要每個國家團結合作、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這樣才能離目標更進一步。
三、防范金融風險
進入新時代,金融業的安全不僅是我國金融工作的基礎和底線,更是今后工作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今后金融工作的永久主題就是防范金融潛在的風險。”警惕潛在的金融風險是新時代金融治理思想的重要內容,我們要增強信心,在堅持求穩定中求進步。
要增強我們的風險潛在意識,因為金融業的安全和國家安全是緊密相關的,它是我國國家安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2017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作為國家安全的一部分,金融業的安全是我國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前提,這是我國經濟安全的具有戰略性和根本性的事件。”假如中國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將影響總體布局,影響經濟的健康發展,甚至影響我國的“兩個百年”長遠戰略目標的實現。因此,若想我國經濟能夠長期健康發展,要不斷提高我們防范潛在風險的意識,注意防范化解潛在的金融風險。
提高風險預測能力,對金融風險進行準確判斷是消除隱患的關鍵。機遇和挑戰并存,這是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局面。在第十八屆五中全會二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未來的五年,將會是我國社會風險集中暴露的時期。”今后,我國將會面臨各種風險矛盾,長此以往,風險積累得越來越多,其中,我們特別要關注潛在性風險。我國金融業的風險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潛在性,我們要有覺察隱蔽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在金融風險來臨之前作出更好的判斷,有效規避風險。
習近平總書記不僅重視防范和控制金融風險,而且關注監管體系的有效實施。穩步推進是進入新時代后在我國要保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總要求。而促進金融為實體經濟不斷服務是我國今后金融工作內容中的重中之重,要在保持穩定的同時爭取進步。習近平總書記認為,現如今中國仍將處于經濟結構調整的非常關鍵的時期。在這一時期,我國一切經濟工作都要始終把握好經濟發展的特點,始終保持戰略決心,堅守底線思維。在今后的金融工作中,既要實現虛擬經濟服務實體經濟的目標,又要保持二者的穩定發展,“穩定”是發展經濟的底線。求穩和求進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二者既對立又統一,不能只求穩定不求進步,也不能一味求進步忽視求穩定。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認識到求穩和求進間的對立統一關系,并用來指導今后的金融工作,該求穩的時候則穩定,該求進的時候則進步。只有重視金融,才能在新時代更好地應對各種潛在的金融風險的挑戰,確保我國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實現二者間的協調,這對于金融風險的防范是十分有利的。
在這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把握住機遇,發展實體經濟,不斷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和金融政策,使得金融為實體經濟的服務目標順利實現,這是需要長期堅持的政策目標,要用大局意識和整體觀念來看待這個問題。在積極引導金融和實體經濟合理發展的同時,要時時注意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在處理問題時要重點抓主要矛盾,同時注意次要矛盾。防范化解風險的同時,不能過度抑制虛擬經濟的發展,而是要推動其健康發展,因為金融最終的目的是服務實體經濟,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虛擬經濟或者金融的發展離不開實體經濟的穩定發展,但實體經濟的發展同樣也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是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關鍵所在。
結語
在經濟工作當中,要處理好金融和實體經濟間的關系,一定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尤其是要以馬克思主義虛擬資本理論分析這一現象。防范潛在的金融風險的根本措施就是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但是虛擬經濟服務于實體經濟不可能完全消除潛在的金融風險。在實際生活中,無論實體經濟還是虛擬經濟都是有風險的,資金完全流向實體經濟,并不可能完全消除潛在或者顯現的金融風險。金融風險來自多個方面,并不只是局限于虛擬經濟的過度發展,虛擬經濟過度虛擬化帶來的潛在風險是系統性風險,而個體金融機構無法應對的風險,其破壞性程度往往更強。金融機構可以通過金融化手段,分散化解實體經濟的風險。實體經濟的風險對金融業及其自身的影響是有限的,相較于系統性金融風險而言更加具有可控性。在目前新的經濟形勢下,國家領導人提出的“虛擬經濟服務實體經濟”是有效克服潛在的金融風險的措施。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既有機遇也有挑戰,要想在這個百年大變局當中把握機遇,實現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就要正確認識金融和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問題,以此為今后的金融工作提供基本方向指導。處理好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發展問題,對我國經濟的長期健康穩定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只有這樣,才能順利實現金融或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長期健康發展,實現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推動我國經濟更上一層樓。必須始終堅持新時代金融思想,深入研究新時代有關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思想,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促進金融和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防范化解金融系統風險,堅持底線思維,遵循經濟發展規律,不斷推進金融創新,推進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健康、高質量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和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參考文獻:
[1] ?田曉超.內蒙古金融“脫實向虛”程度測度分析研究[J].北方金融,2018,(11).
[2] ?戴賾,彭俞超,馬思超.從微觀視角理解經濟"脫實向虛"——企業金融化相關研究述評[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8,(12).
[3] ?孫雪芬.習近平關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論述及其當代價值[J].江淮論壇,2019,(11).
[4] ?馬克,李思.學習金融理論服務實體經濟[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12).
[5] ?吳應寧.習近平金融思想的核心要義[J].黨的文獻,2018,(1).
[6] ?張家源.習近平金融思想及其在十九大報告中的新發展[J].探索,2017,(6).
[7] ?彭俞超.習近平金融治理思想研究[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7,(5).
[8] ?王曉曦,何亭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思想的新特征[J].時代金融,2020,(15):91-92.
[9] ?王曉瑞,周雷鳴.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思想研究綜述[J].調查研究,2019,(11).
[10] ?張嘉昕,王慶琦.新時代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與風險防范研究——基于習近平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思想[J].外國經濟學說與中國研究報告,2019,(6):208-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