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玲

摘要:目的:血液檢測對于臨床診斷疾病和治療干預有著關鍵性的作用,如呼吸道發生感染的患者,有咳嗽、高燒等表現,血液常規檢驗可以顯示患者白細胞數量明顯上升,中性離細胞增加,以上數據完全可以判定患者為細菌性感染所致,進行臨床敏感抗菌藥物干預能夠徹底消除病癥。如果患者同為呼吸道感染病癥,以上述病癥一樣,血常規檢測顯示白細胞數量降低,臨床細胞增多,顯示患者為病毒感染所致,需進行抗病毒藥物治療。所以,血液檢驗十分關鍵,但是往往在實際檢驗工作開展中,因為各方面的原因出現檢驗標本存在誤差情況,此次就針對誤差因素和控制策略進行了探究。方法:此次選66例有誤差樣本作為此次研究目標。結果:檢驗樣本存在誤差所致的因素有多個方面,其中患者自身的因素、樣本采集因素、標本送檢因素、標本檢驗因素,各占比為51.5%、25.8%、12.1%、10.6%。結論:此次研究表明導致血液檢驗標本發生誤差的主要因素為多方面所致,應加強血液檢驗標本準確率,在檢測前需充分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做好檢測前的每一項準備工作,落實好檢驗各個環節的操作內容,提升標本檢驗質量,杜絕誤差情況的發生。
關鍵詞:血液檢驗標本;誤差;原因;控制對策
前言
血液檢驗標本的最終結局對臨床診斷和治療成功率有著直接的關聯性,對我國當前血液標本檢驗實驗室檢驗過程中出現的誤差情況進行了分析和探究,數據表明醫院發生血液標本誤差的情況達到百分之三十[1],而且這種誤差問題發生較為頻繁。觀察了血液檢驗的整個流程,發現造成標本檢驗誤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應制定科學的控制對策杜絕誤差情況的發生。此次從科室篩選典型誤差血液樣本進行研究,對制定相應對策,具體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次主要針對血液檢驗標本出現誤差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并制定了相應的解決對策,鑒于此從科室選入典型誤差血液標本作為本次研究目標,篩選確定66例,選定開始和結束時間為2019年3月-2021年2月,男性為32例,女性為34例,血液常規檢驗誤差有34例,血液生化檢驗誤差有32例,對研究對象臨床資料進行評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選擇的儀器
此次進行血液檢驗標本時,主要運用了血液分析儀和血液生化分析儀兩列檢驗設備,為日本希森美康XE-2100五分類血細胞分析儀,羅氏公司Elecsys E170 全自動免疫分析儀,羅氏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1.3 方法
為了找出檢驗誤差因素,此次從科室選入部分血液誤差檢驗標本進行了研究,共66例,及時與相關科室進行信息反饋,檢驗科室工作人員和科室人員一起進行誤差原因和控制對策探討,了解誤差主要出現的原因,并根據原因實施策略,避免日后工作再次出現同樣問題。
1.4 觀察指標
主要篩選了有誤差的檢驗標本進行研究,對誤差產生因素進行分析,并確定科學、合理的控制對策,對誤差改善情況和提升狀況進行了觀察。
1.5 統計學分析
對此次檢驗標本的一般資料及誤差因素各項數據進行了研究,并通過相關統計表進行了記錄,對控制策略進行了驗證和分析,數據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結果
對此次有誤差的檢驗標本進行了調查和分析,數據顯示產生誤差的原因為多個方面,具體見表1。
3 討論
雖然醫學領域在近些年發展頗有成就,但是當代人們患病率不斷增加,而且患病類型呈現復雜化、多樣化特性。任何疾病的臨床治療都需要進行臨床檢驗,血液檢測是很多疾病臨床指標檢驗的關鍵。但是該項檢驗在實際工作中較易發生誤差問題,導致檢驗數據結果缺乏準確性。本次篩選共66例存在誤差的檢驗標本,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出現誤差的原因為患者本身因素、標本采集因素、標本送檢因素及標本檢驗因素,以誤差因素為切入點制定并落實了控制對策,提升率占比為97.0%。患者因素主要是在臨床檢驗前,患者有服用一些影響檢驗結局的藥物,導致數據不準確,出現誤差情況;血液采集因素主要是檢驗工作人員運用抗凝管時不當,沒有根據醫務人員要求,對患者進行空腹血液標本采集,患者吃東西后身體為代謝狀態,過于活躍,體內化學反應出現較大波動給檢驗數據造成極大影響;標本送檢由于檢驗工作人員在送檢時工作懈怠,過于馬虎,導致標本送檢時間超出要求范圍,標本運送過程中被過力晃動,造成檢驗結果不準確;血液標本檢驗原因是檢驗工作人員沒有以相關要求規范落實血液檢驗,一些操作步驟不正確,造成檢驗存在誤差[2]。
針對血液檢驗標本出現誤差進行分析,并制定相應控制對策,具體如下:第一,患者本身原因。檢驗工作人員應在開展檢測工作前,與患者進行有效交流,給患者詳細說明血液檢驗的重要意義,要求患者采集血液前需注意的事項,如血糖檢驗前1天不可進食,如果吃東西或禁食時間過短均會導致檢驗結果不準確,這是由于餐后會導致機體血液生化指標被改變。用藥也會給檢驗結果帶來影響,所以,檢驗時應該對藥物類型、用藥時間、采集時間進行有效區分。運動也會影響檢驗數據,所以,檢驗工作人員應該告知患者檢查前15分鐘不可劇烈運動,還有女性在月經來潮期間也不可進行血液檢驗。第二,標本采集因素。為了避免數據不準確情況發生,檢驗工作人員應該正確運用抗凝管等。還應該針對工作人員定期開展培訓學習,提升其的工作素養和專業水平,保證血液采集質量。第三,標本送檢因素。患者本身、工作人員的每個過程中都需要謹慎對待,特別是送檢時,一旦哪個環節有問題都會造成結果不準確。因此,應運用多樣化的方式提升工作人員工作責任心,保證每個環節都正確,讓血液標本安全送至檢驗室。第四,標本檢驗原因,檢驗工作人員應根據要求規范完成每項檢驗操作,確保檢驗結果的準確性[3]。
為了提升檢驗質量和準確率,科室應該保證患者血液標本質量,對血液檢驗工作做好監督和復查,嚴格篩選送檢樣本并做好記錄,特別要對不符合要求的血液標本做好標記,對血液標本產生誤差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制定有效的控制對策提升檢驗質量。
參考文獻:
[1]殷琳. 血站血液檢驗標本誤差原因及應對措施研究[J].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9, 8(025):122-123.
[2]劉炳義. 血液檢驗標本出現誤差的原因及控制對策探究[J]. 中國保健營養, 2019, 029(004):90-91.
[3]譚興梅. 臨床血液檢驗標本誤差的原因及防控對策[J]. 中國保健營養, 2020, 030(015):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