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良軍
“到2025年,鄉村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往村覆蓋、往戶延伸取得積極進展,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穩步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顯著加強,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增強。”日前,中辦、國辦印發《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提出到2025年鄉村建設行動應該達到的目標要求,由此成為未來一個時期各地扎實穩妥推進鄉村建設行動的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尤其應該看到,《方案》緊緊立足鄉村全面振興而展開、而部署,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要求各地開展鄉村建設行動必須“萬變不離其宗”“形散而神不散”,牢牢把握鄉村建設行動的主要著力點。
實際上,在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就已經有鄉村建設的總體部署,并與鄉村發展、鄉村治理并列為2022年切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需要做好的重點工作。而進一步仔細分析,鄉村建設并非突兀突然,而是與鄉村發展、鄉村治理間存在著有機聯系,密切關聯。一方面,鄉村發展是前提,當以“產業興旺”為牽引的鄉村發展到了一定階段,聚焦鄉村建設便成為必需必然,即鄉村發展為了村民群眾、鄉村發展依靠村民群眾、鄉村發展成果由村民群眾共享。而標志之一,就是鄉村建設同步取得重大進展、明顯成效,廣袤鄉村更加宜居宜業;另一方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鄉村建設,所謂鄉村治理便難以找到平臺與載體,畢竟鄉村治理在鄉村中開展,廣袤鄉村“內骨子依舊”,既使鄉村治理既以實施,也表明鄉村治理的成效不彰。概言之,鄉村發展水到渠成地推動鄉村建設,鄉村建設與鄉村治理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才能漸次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以產業興旺、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加速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方案》特別強調,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必須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求好不求快,以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為重點,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這就告訴我們,鄉村建設并非似是而非的“鄉村城鎮化”,也非一夜之間廣袤鄉村整齊劃一地舊貌換新顏,而是內生性演進、漸進性演化,不斷實現量變到質變。一方面,“飯須一口一口地吃,井須一鍬一鍬地挖”,要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確保鄉村建設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同當地文化和風土人情相協調,同時結合農民群眾實際需要,分區分類明確目標任務,合理確定公共基礎設施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標準,不搞“齊步走”“一刀切”。另一方面,“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要遵循城鄉發展建設規律,保持足夠的歷史耐心,合理安排村莊建設時序,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財力可持續和農民可承受的基礎之上,堅決反對脫離實際、超越發展階段地搞大融資、大拆建、大開發,始終守住防范化解債務風險底線,力戒寅吃卯糧、竭澤而漁。
扎實穩妥推進鄉村建設行動,必須堅持規劃先行,實現鄉村建設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告誡,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在既有基礎、起點上開展鄉村建設行動,必須首先回答好要建設什么樣的鄉村、怎樣建設鄉村、為誰建設鄉村這一根本性問題,既抓住當前需要關注的熱點、聚焦的重點、解決的難點,又深謀遠慮,確保平衡協調推進,實現鄉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水平、精神文明建設等協調推進,齊頭并進。由此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之“三生”建設要求,必須堅持規劃先行,系統性考慮,整體性謀劃,力求把方方面面的訴求照顧到、安排好、設計到位。尤其“橘生淮南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基于鄉村之間歷史文化傳統、地理位置、居住條件、生活環境等的不同,只有于規劃方面即體現出因地制宜、“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精準精確精細思維,才能推動鄉村建設各有特色、風格與氣派,而不是千篇一律、千村一面。此外,將鄉村建設置于新型城鎮化的時代背景下,還要求規劃必須堅持縣域規劃建設一盤棋,明確村莊布局分類,細化分類標準。實踐中,以縣域發展規劃為基準,合理劃定各類空間管控邊界,優化布局鄉村生活空間,科學界定鄉村建設規劃范圍,嚴格保護農業生產空間和鄉村生態空間,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才能共建共治共享“萬物和諧”的美好家園。
《方案》提出,穩妥有序推進道路、供水、能源、物流、信息化、綜合服務、農房、農村人居環境八個方面基礎設施建設。不難看出,這一部署延續2021、2022連續兩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強調繼續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農村,著力推進往村覆蓋、向戶延伸。然而也得承認,自鄉村全面振興戰略深入實施以來,即便是同一村莊,上述八個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是水平有高有低、進展有快有慢、變化有大有小,意味著深入實施“八大工程”的過程中,必須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與矛盾的主要方面,務實聚焦重點、短板與不足,不斷填平洼地,提升弱項,使“八塊木板”總體一致、大致協調。如道路建設方面,要重點實施鄉村道路暢通工程,既以縣域為單元加快構建便捷高效的農村公路骨干網絡,又推動鄉村公路建設項目更多地向進村入戶方面傾斜。事實也是如此,隨著村民群眾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品質的提升,其越來越對周邊交通環境產生強烈需求,要求走得出、走得方便快捷安全。由此行政村之間、自然村之間通硬化路成為剛需。尤其從整體角度言,應堅持“四好”原則,努力把鄉村公路建設好、管理好、養護好、運營好。又如,農村人居環境與農房建設方面,要求統籌兼顧、一體建設,既努力促進農房質量安全、風貌更迭、品質更新、日常生活設施現代化,又持續開展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整體推進改廁改水改灶,大力實施生活污水、黑臭水體治理,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等等。深入實施“八大工程”,既分清各自輕重緩急,又抓住重點緊迫急難問題,才能讓鄉村總體基礎設施建設有質的改良改觀,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方案》指出,廣泛依靠農民、教育引導農民、組織帶動農民搞建設,不搞大包大攬、強迫命令,不代替農民選擇。由此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躍然紙上,意味著只有尊重村民群眾意愿,把村民群眾組織、引導、發動起來,讓村民群眾在鄉村建設行動中有好處、得實惠,才能培育鄉村建設的內生動力,與時俱進推動鄉村建設上新臺階、有新氣象。首先,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問安于民,做到鄉村建設時時處處聽取村民群眾的意見、建議和想法,才能深受村民群眾歡迎,激發村民群眾建設幸福美好家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尤其堅持協商民主,保障村民群眾的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于尊重村民群眾內心想法、真實意愿的基礎上求同存異、聚同化異,才能凝聚鄉村建設的最大合力,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其次,應該充分考慮村民群眾日常生產方式、生活習慣,使村民群眾真正體會到鄉村建設帶來的利好,才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換言之,以人為本、因勢利導,不搞強迫命令、不代替村民群眾選擇,摒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哪怕某一建設項目實施起來因為一戶一策,增加了成本、拖延了工期,也因為贏得村民群眾的滿意,而凸顯鄉村建設的初心初衷。最后,鄉村建設的過程,也應該是村民群眾受益的過程。如在項目建設環節,鼓勵村民群眾投工投勞、就地取材開展建設,積極推廣以工代賑、分段承包等方式,就能吸納更多村民群眾,尤其低收入群體就地就近就業,實現鄉村建設與村民群眾增收致富的“兩不誤”“雙促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內在、必然地暗含著鄉村物質文明水平與精神文明水平的雙提升、雙豐收。過往一些鄉村基礎設施建起來后,很快便遭到損毀、破壞,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沒有村民群眾價值取向、道德觀念、行為規范、文明風尚等的提升,鄉村建設走不遠、難持久。對此《方案》提出加強政治引領,在廣袤鄉村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廣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使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農村發展和農民生活全過程各方面,無疑具有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深入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以健全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村規民約等機制為抓手,以治理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封建迷信等不良風氣為基礎,以依法嚴厲打擊農村黃賭毒、侵害農村婦女兒童人身權利等各種違法犯罪行為為重點,既促進鄉村精神文明水準的提升,也構建更高水平的平安鄉村、法治鄉村,才能實現村民群眾安居樂業、鄉村社會安定有序、基層政權長治久安。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在貫徹落實《方案》的過程中,充分認識鄉村建設的極端重要性,進一步加強自身建設,切實發揮領導、組織作用,實現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引領鄉村建設。要從投入保障、用地保障、人才保障等各個方面著力,既廣泛動員社會力量投身鄉村建設,又身體力行地為鄉村建設殫精竭慮、夙夜在公,使基層黨組織真正成為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使廣大農村黨員、干部始終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完全有理由相信,把鄉村建設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頭戲”,精心組織、精細實施,因地制宜、循序漸進,既發揮基層黨組織的統籌謀劃、指導協調、督促落實作用,又激發社會各界參與鄉村建設的熱情,更不斷調動村民群眾建設幸福美好家園的主動精神、主導力量,鄉村建設必能穩中求進,終至廣袤鄉村鳳凰涅槃,展現勃勃生機、萬千氣象?!?/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