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吾浩
上海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給各行各業以及廣大市民的生命安全和生活秩序帶來了嚴重影響。在黨中央堅強領導和統一部署下,上海市委、市政府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在兄弟省市和部隊全力支持下,組織全市各級干部、共產黨員、社區志愿者以頑強拼搏的精神,堅定決心打贏這場抗疫的大仗硬仗。
然而,這場全民抗疫的大仗硬仗也暴露了上海在市場保供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環節。特別像糧食、蔬菜等農副食品等,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已上升為抗疫的重要戰略物資。在政府保供和市場調節方面,有許多值得反思的教訓。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在疫情防控等突發性、全局性災害面前,應該如何重視和發揮上海郊區農業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上海建設高度發達的世界級城市的戰略中,在上海推進實施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需要正確處理好以下“三個關系”。
上海是擁有2500多萬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城市化率已經達到90%以上,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毋容置疑,城市化給郊區農村帶來了巨大變化,但是,城市化引發的大量土地非農化,嚴重擠壓了農業發展空間。據統計,改革開放初,1978年,郊區年末耕地面積為540萬畝,至2020年,郊區耕地面積242.9萬畝,減少了近300萬畝。上海耕地主要在崇明、浦東新區(原南匯地區)、奉賢、松江、金山、青浦等中遠郊地區。城市化無疑使農業邊緣化。土地是農業生存和發展的主要資源,“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土地沒有了,農業的生產力何從之有。
解放初期,上海市管轄面積不到620平方公里,沒有現在這樣的大郊區,只有北郊、西郊等周邊幾個鄉鎮農村。當時,上海市委向中央要求把上海周邊江蘇幾個縣劃并至上海市,以解決上海市區蔬菜等農副產品供應,并為工業提供原材料。因此,1958年,經中央批準,原隸屬于江蘇省管轄的嘉定、寶山、川沙、南匯、奉賢、松江、金山、青浦和崇明等十個縣先后劃入上海市,上海市域面積達到6300多平方公里,擴大了10倍,從而奠定了上海市如今的版圖。而上海市人口也從改革開放初1300多萬猛增到2500多萬。
對于這樣一個超大型城市,農業是何等的重要!民以食為天??梢赃@樣說,城市越大,農業越是顯得重要。因為在高度城市化的背后,始終潛伏著食品安全的巨大風險。尤其是當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或疫情來臨的時候,如果沒有農業,沒有地產糧食、蔬菜等農副產品,整個城市會陷入絕境。這次上海新冠疫情的破防暴發,城市保供猝不及防,正是暴露了城市農業的軟肋,以及由此關聯的一系列頂層設計和城市發展理念、管理體制的科學性、合理性問題,值得引起深刻的反思。
在上海城市化進程中,一度也受到唯GDP思想的影響,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的高速度,缺乏城鄉資源統籌科學的利用。有的為了政績,在項目審批、土地使用、資金投入等方面,脫離了客觀實際,造成擠占耕地,影響了農業的發展;還有在管理體制上,做計劃、做規劃,以城市發展為中心,而對城市化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缺乏全面的協調機制。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目標。城市化是我國現代化的必然規律,但是城市化不能以犧牲農業、犧牲農村、犧牲農民利益為代價,不能僅僅以城市為中心而忽視了農業農村農民。特別像上海這樣的超大型城市,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中,必須正確處理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確保城市生產、生活安全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制定實施城市化規劃。當前,世界正處在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中,特別是新冠疫情正在給世界造成新的糧食危機,上海農業正面臨著新的挑戰。
我們要更加嚴格落實基本農田紅線,保護好現有的耕地,嚴禁非糧化、非農化。按照“三區”劃定的農業功能,大力建設高標準農田,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農業高質量發展,牢牢掌握農業基本盤,才能更好應對突發性、全局性的重大災害。
上海早在上世紀90年代,在全國最早提出建設“菜籃子”“米袋子”工程,歷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緊抓不放。據上海市農業農村委披露,目前,上海共有糧食生產功能區80.32萬畝,蔬菜生產保護區49.07萬畝,特色農產品優勢區7.1萬畝。全市糧食總產量穩定在90萬噸以上,常年蔬菜面積穩定在50萬畝左右,蔬菜自給率保持在40%左右,綠葉菜自給率保持在80%左右,已初步探索出具有上海特點的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模式。
但是,在上海這次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在面向2500萬人的封控中,日常蔬菜成了稀缺品,出現了小區居民搶菜的局面。在抗疫關鍵時刻,上海市、區兩級又出臺多項支持保供政策,鼓勵和指導蔬菜合作社、蔬菜生產企業,種足種好地產綠葉菜,力爭加大本地蔬菜的供應量。在4月中旬,郊區就搶種蔬菜8萬多畝,包括綠葉菜5萬多畝。這是發揮本地農產品產得出、運得快、供得上優勢的必然之舉。
這也進一步提醒我們,作為一個超大型城市,任何時候確保一定水平的蔬菜和其他農產品自給率是多么重要。超大型城市的農產品供應,不可能做到完全自給自足,但也不能完全依賴外地農產品。一旦發生重大疫情和自然災害,實行封控封城,交通受阻,就會出現斷供,遠水救不了近火。
因此,我們要做到精準預算,科學制定地產農產品的市場保供率,正確處理本地農產品與外地農產品的關系,是進一步提高城市安全系數的關鍵之舉。上世紀90年代,上海職能部門就提出了關于蔬菜等地產農產品自給率的問題。根據當時全市1300萬常住人口計算,提出了在突發自然災害、交通全面受阻的情況下,上海地產蔬菜等農產品,要維持全市3個月供應量的目標。現在,上海城市人口、物資供應發生了很大變化,有關部門對蔬菜等地產農產品自給率也應該進行重新研究和精準設計,切實解決自給率偏低的問題。
2010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進一步促進蔬菜生產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的通知》指出,目前,部分大城市蔬菜自給率過低,容易導致蔬菜價格大起大落,農民“賣菜難”和居民“買菜貴”并存。當時,全國多個大中城市蔬菜自給率不超過30%。因此,文件明確提出,大城市特別是城區人口在百萬以上的大城市人民政府要切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本地應季蔬菜的自給能力。
根據這一文件精神,結合這次抗疫教訓,上海必須從現有人口出發,研究適度提高蔬菜自給率水平,有效實行提高自給率和擴大外埠保供的兩條腿走路方針。
為此,要通過進一步調整郊區農業結構、部分林地還耕、非農化土地復耕和優化農業品種等,千方百計擴大常年蔬菜地的面積,并且增加預留季節性和災害性蔬菜生產備用基地,以應對市場供應。
在上海市域外要建立三大應急保供圈。一是科學合理地開辟建立長三角和有關省市地區的域外“菜籃子”工程基地;二是與周邊產地建立應急蔬菜保供產銷一體化機制;三是與周邊省市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建立應急流通保供聯盟。從而形成以上海地產蔬菜為基礎,以域外保供圈為支撐的多重保供體系,確保城市安全和菜籃子的有效供給。
這次上海疫情引發的蔬菜等農產品供應問題,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在上海這樣的超大型城市,如何進一步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建立政府主導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市場保供機制,把“菜籃子”“米袋子”牢牢地掌握在政府手里,這是一個關乎民生、關乎社會安定,也關乎黨和政府在群眾中威望的重大政治問題。
我國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已有40年歷史。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大中城市生鮮農產品零售部門發生了深刻變化。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時期:一是國營菜場時期(1980-1984年)。由于受改革開放以前農產品統購統銷體制的影響,當時城市農產品市場由國營商業公司“一統天下”。如水果蔬菜由國營果菜公司統一經營,水產品專門由國營水產品公司經營等。二是農貿市場時期(1985-1995年)。1985年以后,國家放開了大部分農產品銷售。特別是蔬菜、水果、肉類及水產品等生鮮農產品購銷,形成了以批發市場為樞紐,以城鄉集貿市場為末端的農場品流通體系。三是超市電商迅速發展時期(1996年至今)。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農產品超市經營快速發展,1996年,超市經營農產品幾乎為零,但到2000年,超市經營農產品的份額在大中城市已經占到20%以上。進入新世紀互聯網時代,電商經營農產品成為農產品流通的重要渠道。
上海作為超大型城市,目前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備的農產品流通市場體系。包括從農產品批發市場到零售門店,從農產品展示展銷到超市電商,從國內流通到國際大流通,從國有、集體到私營,形成了多層次、多渠道、多主體、多品種的農產品大流通體系。但是,在今年新冠疫情暴發,在全市實行封控管理的關鍵時期,為什么蔬菜供應成為抗疫的一個突出問題?
一些不法商家肆意哄抬價格,發“國難財”,一些產供銷渠道突然斷崖式崩塌,一些孤寡老人、弱勢居民難以得到社會的救助等等。在這一關鍵時刻,各級政府挺身而出,為全市居民實行保供,快速組織志愿者把保供蔬菜送到各小區,送至每戶居民家中。這是在我們黨堅強領導下,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制度優勢又一生動體現。
然而,在這應急機制的背后,我們需要反思的是,在如此龐大的農產品流通體系中,應該如何確立政府的主導地位,贏得應對突發事件和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的主動權,并使之成為維護城市安全的長久之計。
因此,建議:一是要建立蔬菜和地產農產品保供基金,通過財政、金融、涉農企業等,籌措菜籃子保供資金,實行市、區、鎮分級籌措和管理機制,成為城市蔬菜副食品供應和抗疫抗災的有力支撐。二是要依靠數字化平臺培育應急保供的核心企業群。數字化是未來一切行業、企業實現轉型升級的根本出路,上海農業更要建立數字化平臺,有效組織市、區兩級的涉農國有企業、供銷合作社、市級和區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產加銷一體化的農業龍頭企業、大型電商平臺等成為城市菜籃子的核心企業群。對這些企業要制定相關政策,在資金、人才、技術和土地使用上要大力支持。三是要嚴格農產品經營的管理機制。農產品市場放開不等于放任不管,要充分發揮政府的監督管理作用。通過這次疫情,要排摸農業企業和合作社,凡是哄抬物價、買空賣空,從中漁利的不法企業,要按照有關規定,從嚴處罰;要嚴格管理農民合作社的登記制度,對虛報成員、騙取政府補貼、沒有管理制度,違反《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要予以堅決清理,對于情節嚴重的要追究法律責任。四是要建立政府主導的保供產業鏈。有關國計民生的糧食、蔬菜、肉類等農產品,建立由政府主管部門統一領導掌控的大數據產業鏈,制定生產、加工、配送、儲存、銷售等一系列規劃、政策和措施,更好地發揮政府對市場調節的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