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閆坪卉 通訊員 閆志洪 李文昕

大牛地氣田大型壓裂現場。馬獻珍 攝
六月的鄂爾多斯盆地生機勃勃。
地處陜西、內蒙古交界處的毛烏素沙漠,放眼望去,覆蓋沙丘的姜黃色植被已經染綠。在綠色的下方,是大片的致密砂巖氣藏,實現效益開采屬世界級難題,被業內專家形象地稱為“磨刀石”里采氣。
2002年,中國石化進入毛烏素沙漠,20年來,石化人在這片沙漠地帶譜寫了一個個敢為人先、永不服輸的奮進故事。
沿著曲折的道路,記者走進大牛地氣田DK13-FP13井場集氣站,高聳的分離器、水套爐和采氣樹一字排開,一場緊張的措施井作業正在開展。
這是大牛地氣田采取的眾多老井穩產措施的一個縮影。目前,大牛地氣田開發進入穩產階段。由于低壓、低滲、低豐度的特點,致密砂巖氣藏氣井產量綜合遞減率遠高于其他種類氣藏,超過20%。
“新井產能建設速度跟不上老井產量遞減速度?!贝笈5貧馓镅芯吭涸洪L張家偉介紹說。
大牛地氣田將對老井的措施維護作業當成一項重點工作推進,加強措施井施工。同時,對氣井進行二次增壓,吃干榨凈低壓氣藏中難開采資源。
“目前,在精心維護下,大牛地氣田氣井產量綜合遞減率維持在8%上下,已連續9年實現穩產超30億立方米,成為華北地區主要氣源地,產出天然氣源源不斷地輸往北京、山東、河南等地,為華北地區民生保障作出巨大貢獻。”張家偉驕傲地說。
在毛烏素沙漠的另一頭,東勝氣田上產正酣。記者從大牛地氣田出發,穿越毛烏素沙漠,來到東勝氣田錦山石井區。記者發現,這里和傳統認識中的油氣田不一樣,除了鉆井、修井現場,沒有員工駐守井場。
“因為氣田面積大,我們采取先進的遠傳系統,實時采集每口井的生產數據,員工只需要在中控室操作,縮短了巡井時間,勞動生產率大幅上升。東勝氣田每年產量成倍增長,員工數量倒比氣田剛成立時還少了許多。”負責東勝氣田勘探開發的華北油田采氣二廠副廠長曹桐生說。
5年,東勝氣田產量由0增至20億立方米,力爭為我國能源安全作出更多貢獻。
【項目速覽】
大牛地氣田地層古老而堅硬,21 世紀初期,受地質認識和技術水平的限制,鉆成一口普通直井需要半年多,投資高達1000多萬元,氣田是否可以實現效益開發存在很大爭議。對此,華北油田成功研發快速鉆井技術,氣田效益開發成為可能。隨后,油田按照“先肥后瘦”原則部署開發井,收到更好效果。繼而又創新性地運用水平井開發較差儲層,實現氣田產量由0到30億立方米的跨越。
同為致密砂巖氣藏,東勝氣田的勘探開發比大牛地等同類氣田的情況更為復雜,占地面積近7703平方公里,是常見氣田的近5倍;地質條件復雜,處于生烴過渡帶、構造過渡帶、成藏過渡帶交叉區域,成藏理論不成熟;成藏類型復雜,在常見氣田主要只有一種類型的情況下,東勝氣田有5種;氣水關系復雜,生產井水氣比是普通氣田的4~5倍,常見的排水手段難以完成氣田的日常開發……被業內專家稱為氣藏類型大觀園、排水采氣大觀園,勘探開發難度之大業內罕見。
成藏理論不成熟?那就創新基礎認識。地廣氣稀又隱蔽?那就分區分類精細描述,立體混合部署井網,把可能有的儲量吃干榨凈。氣水關系復雜?那就分類施策。開采成本高?那就加強智能化建設,減少員工人數,以400余人的員工規模,運作占我國國土面積近百分之一的氣田。
【項目里程碑】
·大牛地氣田連續9年實現穩產超過30億立方米
·大牛地氣田已成為華北地區主要氣源地
·東勝氣田占地面積近7703平方公里
·東勝氣田正成為中國石化在鄂爾多斯盆地又一重要的天然氣上產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