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對高中生物的教學進行全新的改革。信息技術作為科技發展的產物,逐漸在高中生物課堂上得到廣泛的應用。借助信息技術完成課前預習環節、課堂教學,以及課后鞏固練習的優化,從而幫助學生對知識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取得良好的學習能力,以及操作技能。本文從高中生物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的意義,以及策略這兩個方面入手,探究高中生物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方法,以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目的。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信息技術;方法探究
在進行高中生物課堂的教學時,將教學的內容與信息技術進行融合,是課堂教學改革提出的具體要求,當然也是信息化教育背景之下完成自身改革的方法。因此,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合理地借助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完成課堂教學方法的優化、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促使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在此過程中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生物學習習慣。
一、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完成課前預習環節的優化
(一)搜集相關資料,了解知識背景
在正式上課之前,學生能夠借助互聯網來進行相關信息的收集,也就是說在此過程中學生已經對這一知識所包含的相關背景有所知曉,只有真正地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才能夠在學習中掌握更多知識。
比如,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光與光合作用”這一課時的學習時,其中重點知識與難點知識就是光合作用的過程,但是這一知識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較為抽象,因此,學生在理解時存在一定困難。為了幫助學生在知識的學習中做到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借助信息技術去上網搜集一些與光合作用相關的背景資料,從而真正地了解光合作用這一概念。學生在對資料進行分析與整理的過程中,便能夠大致了解光合作用的內容。又如,在“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這一課時的學習過程中,由于此知識點是學生接觸高中生物以來的第一節課程,學生往往會對其充滿一定的好奇。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前利用信息技術來搜索自己所感興趣的知識,并對這些知識進行總結和積累,從中使學生明白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對結構層次中的每一個內容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利用此種方式既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又激發了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
(二)提出疑問,上網查詢進行解答
當學生在進行知識的預習時,難免會存在一些難以理解的問題,要想解決這些疑惑,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借助互聯網來進行相關內容的查詢,以此來完成問題的解決,提高學習能力。
比如,學生在進行“有絲分裂”這一知識的預習時,就提出了以下的疑問:有絲分裂屬于一種連續的細胞分裂,那么分裂的具體時期應該怎樣進行劃分?劃分的依據又是什么[1]?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根據關鍵詞搜集相關的資料,如此一來,不僅能夠解決問題,還能夠進一步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及整理信息的良好能力,幫助學生拓展知識范圍。又如,在“細胞膜——系統的邊界”這一知識點的預習過程中,教師給學生留出充裕的時間讓學生預習,同時可以提出一些具有針對性的問題來促進學生的思考。如,細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在實際的實驗中可以采取什么措施來獲得細胞膜?細胞膜具有哪些功能?顯微鏡下的細胞膜具有怎樣的特點?等,教師通過為學生列舉出一些具有針對性的問題來引發學生的思考,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預習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學生的問題在書本上無法得到解決的時候,他們會利用信息技術自主查閱資料等方式來進行解答,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
二、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完成課堂教學環節的優化
(一)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
借助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教學,能夠給高中生物這一學科的教學帶來全新的元素,也就是說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完成多元化素材的搜集、整合。依據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和教學目標,教師能夠結合文字和視頻等一些教學資源來完成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課件向學生展示,能夠為學生創設一個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促使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除此之外,運用信息技術來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能夠完成較多復雜抽象的理論知識和概念的模擬和演示,從而讓學生直觀地完成知識的學習,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果。
比如,教師在講解“遺傳與進化”這一知識點時,就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將這一知識點之中所包含的主要過程以動態的形式為學生展示,創造出一個直觀、生動的教學情境[2]。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更加清晰地去觀看細胞在進行分裂時的具體過程,從而真正地體會到基因的遺傳,以及重組之間所存在的魅力。高中生物的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教學,不僅能夠使課堂教學的設計以生動形象的形式為學生展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為學生營造出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同樣,在信息技術的應用下,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創設出視聽結合的情境。如在“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這一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來為學生播放細胞的失水和吸水的視頻,讓學生通過視頻更加清楚地看到當外界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質濃度時,細胞會失水皺縮,由此可以使學生對細胞失水的原理了解得更加深刻[3]。同樣,教師還可以通過利用信息技術課件的形式為學生設計一些具有探究性的思考問題來引導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如,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等有機物能夠透過細胞膜嗎?當外界溶液的濃度低時,紅細胞一定會由于吸水而漲破嗎?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創造出視聽結合,以及小組討論的情境,不僅提高了生物課堂的趣味性,還促進學生生物學習效果的提升。
(二)運用信息技術輔佐教學
在高中生物的教學過程中,包含了較多的生物實驗,但往往這些生物實驗的操作步驟都是復雜和煩瑣的,從而導致學生在進行實驗操作時,動作存在不規范的情況,最終影響實驗教學的質量與效果。此時,教師要做的就是運用信息技術來完成實驗教學,通過將實驗操作的步驟直觀地為學生呈現,幫助學生明確實驗的要求和操作步驟。當教師在講解一些存在危險性的生物實驗時,也能夠運用信息技術來將實驗操作的過程以大屏幕投屏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從而幫助學生明確實驗操作的具體過程,避免學生在進行實際操作過程中發生危險或意外。通過這樣的方法完成實驗操作的教學,不僅有利于保障學生的安全,還可以在此基礎之上真正地實現實驗教學的目標。
比如,當教師在講解“DNA的提取與鑒定”這一實驗時,首先需要明確本次實驗教學的目標:幫助學生對DNA這一概念進行充分理解與掌握,并且培養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4]。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由于這一實驗的要求比較高,因此,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出現錯誤的概率就會增加,最終影響到實驗教學效果。這時就需要教師來想方法完成教學活動的設計,借助信息技術來完成實驗視頻的播放,視頻的內容為本次實踐操作的具體過程。教師可以依據視頻中的相關內容來為學生講解在進行實踐操作時各個環節需要注意的內容,并且挑選適合的時間向學生提出問題。當學生帶著疑問來進行實驗視頻的觀看時,將會有效地提高知識學習的效率。例如,在某一個步驟之中,為何要分兩次加入蒸餾水?通過運用不同的試管來進行DNA的鑒定,存在的原理是什么?通過對試管中的實驗對象進行仔細觀察,大家能夠獲得怎樣的結論?這些問題,都能夠促使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對每一個實驗環節都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和分析,逐漸地揭示出這一生物實驗之中所包含的生物知識,如此一來,會更加方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完成課后鞏固練習的優化
(一)設計趣味化練習,引起學生的關注
高中生物的教學材料中所涉及的練習題目往往都是有較強專業性,但題目缺少一定的趣味性,因此學生在進行練習時,就容易枯燥和乏味。教師在進行實際教學時,就應該解讀信息技術為學生設計一些具有趣味性的練習題目,學生能夠在輕松的環境中解答問題,幫助學生對生物知識有深層次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學生在完成“生態系統能量流動”這一知識點的學習之后,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呈現能量逐級減少的這一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對其進行營養值賦值,之后要求學生去進行不同層次之間傳遞時效率的計算。如此一來,學生就可以單向流動、逐級遞減這一知識點,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5]。同樣,在“通過激素的調節”這一知識點教學完成之后,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設計一些趣味性的練習。在趣味性練習的設計中教師應盡量避免傳統的作業布置方式,應采取布置活動性質的作業來拓展學生的認知。如,很多學生在此節課知識中都可以了解到胰島素在人體中的作用。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多媒體設備以三個學生為一組的方式來建立血糖調節的模型,學生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設備來搜索相關資料和模型的表現方式。在規定的時間內教師對學生的作業進行收集,并按照效率和質量兩方面來對其進行評比,對于完成較好的小組,教師可以設計實際性的獎勵來激勵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布置活動類型的作業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應試教育的影響,直觀體現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間接地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二)設計操作性的練習,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生物課程作為一門理論與實踐性相互結合的科目,在學生的高中學習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使用信息技術不僅能夠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也可以作為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具有操作性的課后練習,借助練習來幫助學生提升實踐能力。
比如,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這一知識的學習時。首先,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利用信息技術來收集一些與水資源利用情況,以及水污染情況等資料,再鼓勵學生走出教室,依據本地的實際情況來完成考查。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拍攝圖片、視頻或錄音的方式進行記錄,之后教師需要對圖片、視頻,以及音頻進行進一步加工,進行排版、制作和打印。通過將信息技術與實踐活動進行充分的融合,使學生探究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得到培養,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生物學科素養。又如,在“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這一知識點的作業布置中,教師可以設計具有操作性的作業來促進學生的知識鞏固。首先,教師應帶領學生對葉綠體、高爾基體、核糖體等一些內容進行回顧。然后將信息技術課件與實踐操作結合,讓學生利用微課的方式來學習如何用顯微鏡觀察物體,并鼓勵學生對觀察的結果進行記錄[6]。其次,教師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觀察洋蔥的外表皮中的細胞結構,并說出自己從觀察中學到了什么。最后,教師通過信息技術為學生布置一些具有實踐性的作業,以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結束語
總而言之,通過將信息技術與高中生物學科進行充分結合,能夠完成教學模式的優化,促使師生之間有效交流與溝通。通過鼓勵學生積極探索生物知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將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果。因此,教師應不斷豐富完善自身的專業素養,通過創新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更好地提高學生生物學習效果,提升其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李曉利.現代教育技術與高中生物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教學[J].考試周刊,2021(41):115-116.
[2]莊文軍.淺談“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新通信,2020,22(24):173-174.
[3]王花.淺談信息技術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途徑[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10):55.
[4]莊巧陽.基于信息技術的高中生物教學[J].高考,2019(34):108.
[5]蘭強.高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J].新課程導學,2018(29):28.
[6]張秋霞.淺析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方法[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4):65-66.
作者簡介:孫元華(1982— ),女,漢族,江蘇徐州人,江蘇省徐州市侯集高級中學,中學一級,本科。研究方向:高中生物教學及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