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建海 郭新麗
(河南省榮軍醫院,河南新鄉 453000)
踝關節作為人體所有負重關節中最為集中的部位,踝關節骨折在下肢骨折中較為常見[1]。由于下脛腓聯合損傷時,在保證踝關節穩定性的同時,還要保留下脛腓對踝穴的順應性調節,因而皮質骨螺釘術存在一定局限[2]。隨著治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帶線骨錨修復的臨床應用逐漸增多,帶線骨錨釘可以提供較強的把持力和縫合強度[3]。本研究將皮質骨螺釘固定與帶線骨錨修復治療應用于收治的116例旋后外旋型踝關節骨折合并下脛腓聯合損傷患者,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于我院診治的116例旋后外旋型Ⅲ度、Ⅳ度踝關節骨折合并下脛腓聯合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依據治療方法不同將其分為螺釘固定組和骨錨修復組,各58例。螺釘固定組男31例,女27例;年齡18~73歲,平均(41.28±4.08)歲;Werber-Danis分型:B1型14例,B2型28例,B3型16例。骨錨修復組男33例,女25例;年齡19~74歲,平均(41.73±4.59)歲;Werber-Danis分型:B1型17例,B2型27例,B3型1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踝關節骨折Lauge-Hansen分型中旋后外旋型者;②接受術后隨訪時間6個月以上者;③均為單側骨折者;④患者及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開放性踝關節骨折者;②三角韌帶、下脛腓后韌帶斷裂者。
1.2 方法
1.2.1 螺釘固定組:患者取臥位,患側臀下墊軟墊,使用氣囊止血帶,常規外側入路,切口稍靠后,注意腓腸神經位置。骨折固定后,進行外旋應力試驗、Hook試驗測試下脛腓聯合穩定性,若不穩定,則在C臂透視下復位脛腓,點式復位鉗臨時固定,在踝關節上方2.1~4.0cm處由后外向前內置入1~2枚3.5mm螺釘,穿過3層皮質固定,斷裂韌帶不予修復,鹽水沖洗,閉合切口。術后均給予抗生素1次、患肢抬高消腫止痛等對癥治療,術后14d拆線,術后石膏保護兩周,兩周后指導患者進行適度功能訓練,于術后12周取出脛腓螺釘開始部分負重,根據恢復情況決定何時完全負重。
1.2.2 骨錨修復組:術前準備同上,使用錨釘聯合縫線置入腓骨前側,拉緊錨線確定錨釘完全固定,直視下復位下脛腓,點式復位鉗臨時固定,C臂確定復位情況,直視下縫合下脛腓前韌帶,再次測定下脛腓聯合穩定性,效果確切后鹽水沖洗,閉合切口。術后康復治療同上,于術后6周開始部分負重根據恢復情況決定何時完全負重。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術中、術后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天數、骨折愈合時間;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踝關節功能評分量表(AOFAS)評分:比較兩組患者術后1、3個月AOFAS評分[4];比較兩組患者下脛腓聯合韌帶間隙距離和下脛腓聯合韌帶重疊距離;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切口淺表感染及復位不良等。
1.4 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19.0軟件分析和處理數據,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中、術后相關指標的比較:螺釘固定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天數、骨折愈合時間與骨錨修復組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術后相關指標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中、術后相關指標的比較(±s)
骨折愈合時間(周)螺釘固定組 58 66.08±5.2849.33±8.2912.08±2.6112.28±1.03骨錨修復組 58 64.43±5.8347.09±9.3111.76±2.3411.80±1.86 t值 1.598 1.368 0.695 1.719 P值 0.113 0.174 0.488 0.088組別 n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住院天數(d)
2.2 兩組患者術后AOFAS評分的比較:術后1、3個月,骨錨修復組AOFAS評分均顯著高于螺釘固定組,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兩組AOF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AOFAS評分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術后AOFAS評分的比較(±s)
組別 n 術后1個月 術后3個月 術后6個月螺釘固定組 58 70.34±3.67 76.89±3.17 88.87±2.86骨錨修復組 58 73.29±3.86 80.69±3.42 89.68±2.09 t值 4.218 6.206 1.742 P值 0.000 0.000 0.084
2.3 兩組患者術后下脛腓聯合韌帶間隙距離和重疊距離的比較:術后3、6個月,兩組患者下脛腓聯合韌帶間隙距離和重疊距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下脛腓聯合韌帶間隙距離和重疊距離的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術后下脛腓聯合韌帶間隙距離和重疊距離的比較(±s)
組別 n下脛腓聯合韌帶間隙距離 下脛腓聯合韌帶重疊距離術后3個月 術后6個月 術后3個月 術后6個月螺釘固定組 58 5.43±0.57 8.71±0.63 9.32±0.55 8.43±0.59骨錨修復組 58 5.49±0.51 8.82±0.59 9.48±0.61 8.61±0.63 t值 0.597 0.971 1.484 1.588 P值 0.551 0.334 0.141 0.115
2.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的比較:螺釘固定組發生切口淺表感染2例,復位不良8例,取出螺釘后下脛腓分離復發1例,共發生11(18.97%)例;骨錨修復組僅有1例復位不良,總發生率為1(1.72%)例。兩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9.295,P=0.002)。
下脛腓聯合是維持踝關節穩定性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們對踝關節認識的深入,絕大部分學者認為,踝關節骨折伴下脛腓聯合損傷應進行手術治療,以恢復踝關節功能,防止其發生退行性改變[6]。目前,螺釘固定是最為常用的固定方式,由于下脛腓聯合的穩定性主要依靠下脛腓前、后韌帶,固定好踝關節后,對脛腓前后韌帶進行修復,不但可以恢復踝關節穩定性,還可以保留其功能,更加符合下脛腓聯合體的生物力學特征[8]。
本研究對兩組患者進行長達6個月的隨訪發現,螺釘固定組中有8例患者出現復位不良,骨錨修復組僅有1例復位不良;復位不良是影響預后的唯一不良,分析原因可能為骨錨修復組患者可以直視清理率、修復脛腓聯合,提示在手術過程中,應注意清理脛腓聯合中殘留的碎骨及軟組織,這對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具有重要意義。術后1、3個月,骨錨修復組AOFAS評分均顯著高于螺釘固定組,術后6個月,兩組AOFAS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術后1、3個月,骨錨修復組的AOFAS評分改善更為明顯,說明短期內骨錨修復組恢復更快,更符合快速康復理念。
綜上所述,對于旋后外旋型踝關節骨折合并下脛腓聯合損傷患者,術后半年皮質骨螺釘固定術與帶線骨錨修復術具有相當的治療效果,但帶線骨錨修復術術后短期內踝關節功能恢復更快,且并發癥更少,臨床應用價值相對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