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消息? 近日,由廣州市司法局聯合廣州市教育局、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廣州市廣播電視臺舉辦的“最美是少年”——第三屆“嗨!說法”廣州市青少年普法短視頻作品故事會在廣州圖書館順利舉行。
廣州市司法局黨委委員、副局長譚祥平,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柯顯東,廣州市教育局市管一級調研員陳躍紅,廣州市廣播電視臺法治頻道總監葉青出席活動,并共同啟動第三屆“嗨!說法”廣州市青少年普法短視頻大賽。
“嗨!說法”廣州市青少年普法短視頻大賽自2020年7月開始舉辦,累計征集作品約1100份,全網累計播放量近1億次,對于進一步推動青少年法治教育,以及讓普法工作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具有重大意義。
圍繞廣州市“八五”普法規劃,第三屆“嗨!說法”廣州市青少年普法短視頻大賽聚焦培養“三名”的戰略目標——即培育青少年法治宣傳“名教師”“名學生”“名家長”,打造全國青少年普法的法治標桿。
“雙減”政策下的普法宣傳是青少年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開端,青少年法治教育也離不開和諧的親子關系。那么,如何才能以父母為“鏡子”,更好地幫助學生成長?廣州市越秀區鐵一小學校長、2022年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廣州市優秀教師張婥恩在活動現場分享了自己的經驗,給大家支招。
張婥恩介紹,家長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堅持做到身體力行、順勢而為,在適當的時刻制造些儀式感,例如,適時表揚、集中批評。只有家長有效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緒,并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樣,才能令孩子在日后如若跟別人發生沖突時,也會學習家長管理情緒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引導青少年明辨是非善惡,種下法治的“種子”。
在活動現場,廣州市番禺區人民檢察院第六檢察部副主任、一級檢察官陳小敏精選了其所辦理的真實案例,將紛繁復雜的法言法語,轉化為青少年群體普遍易懂的通俗語言,給到場的觀眾們進行案例的講述。在陳小敏的生動講解之下,現場的學生被一個個鮮活的法治故事所吸引,在聆聽的同時既增長了法律知識,又提高了遵紀守法的法治意識。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學校,作為開展法治教育的主陣地,怎么樣教好思政課?如何讓思政課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里?全國普法工作先進個人、廣州市第二中學政治高級教師劉沛新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打造體驗式、沉浸式、探索式、發現式普法思政課。
劉沛新表示,新時代的思政課,需要充分調動青少年的積極性,讓他們作為“主角”參與到法治教育活動中來,讓學生“點菜”,師生共同“做菜”。比如,可以借助舉辦“過年的紅包錢歸父母還是小孩?”“自媒體時代,人們離真相越來越近還是越來越遠”“遲到的正義是不是正義”等主題的辯論聯賽、模擬聯合國、以案說法等多種多樣的主題形式,讓學生在鮮活的案例和日常的實踐中學法、守法、用法,以此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法治精神、法治意識。
據統計,本次“最美是少年”——第三屆“嗨!說法”廣州市青少年普法短視頻作品故事會,通過“廣州普法”抖音號、快手號、微信視頻號;花城+、花城FM;央視新聞+;新華社現場云;快互動等平臺進行的同步直播,累計收獲瀏覽量近24萬余人次,社會反響熱烈。
(廣州市教育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