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麗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算能力屬于基礎能力,但這一能力涉及的領域又很廣,不僅僅局限于簡單的計算,還涉及到幾何、方程等各個方面。由此可見,提升小學生的運算能力尤為重要。因此,本文借助文獻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和經驗總結法,就基于信息化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進行了探究,并提出了融入微課視頻、滲透數形結合、巧借希沃白板、促進學科融合和結合實際學情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運算能力
運算能力屬于數學學科的核心素養。運算能力具體是指理解運算對象、掌握運算法則、探究運算方向、選擇運算方法、設計運算程序、求得運算結果。總的來說,運算能力是指學生能夠在理解數學運算本質的基礎上掌握運算方法和運算法則,進而求得運算結果的能力。那么應該如何提升學生的運算能力呢?《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積極開發和有效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合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注重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能有效地改變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基于此,下面結合教學實踐,探索了應該如何在信息化背景下開展數學教學,提升學生的運算能力。
一、融入微課視頻,建立初步認知
正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時,可以利用指導型微課視頻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預習,促進學生對運算相關知識建立初步的認知。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并得到解決,運算能力也就可以得到提升。
例如,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除法》的學習中,學生需要掌握有余數的除法的計算法則。這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難點。筆者在開展教學時,就設計了指導型微課視頻。在微課視頻中,筆者多次強調了“在有余數的除法中,余數要比除數小”,甚至還列舉出了多個直觀例子進行對比。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對這一知識點有了深刻的理解;但也有學生提出了問題:雖然知道“在有余數的除法中,余數要比除數小”,但是在計算時會出現的一種情況就是商超出了計算范圍,余數是利用超出的范圍減去的被除數,像23÷6=4……1,那應該如何糾正這種錯誤呢?能夠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學生確實進行了認真預習,也知道自己的問題出現在哪里。教師在課堂上教學時,有針對性地提出方法,比如,在計算之后用商乘以除數,與被除數比大小,就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質量,進而提升學生的運算能力。
二、滲透數形結合,理解運算本質
學生運算能力難以提升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生對運算本質的理解不透徹,只是簡單地通過死記硬背公式記住了運算法則,而在遇到變形運算時,就很難舉一反三。為了幫助學生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時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滲透數形結合,進而促進學生突破這一難點。
例如,在北師大版小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數一數與乘法》的學習中,學生需要了解乘法的本質。但是直接告訴學生“乘法就是幾個相同的數加起來”,就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困惑:直接加起來不就可以了,為什么要變成乘法,是如何變成乘法的呢?為了幫助學生突破這一難點,筆者借助多媒體展示了數形結合的方法:在課件出示許多火柴,一根一根可以數清楚這些火柴的數量,但是需要花費許多時間,而且中間可能會因為別人的打擾出現混亂,要重新數起;但是如果將這些火柴以5為單位捆成一根一根的,然后將這些5加起來計算就很簡單了;而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來有幾個5,直接相乘就可以了。通過這樣的演示,學生理解了乘法的本質以及乘法的便捷性,這樣即便之后遇到“3×5+5=()×5”這樣變形題的時候,也可以迅速填入正確數字。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促進學生理解數學的本質,最終為學生數學運算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礎。
三、巧借希沃白板,設計運算游戲
運算能力的提升,除了需要學生理解數學運算的本質之外,還需要學生不斷的練習。但是,重復性練習會使學生感到枯燥,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希沃白板為學生設計運算游戲,進而使學生在寓教于樂中提升運算能力。
例如,在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混合運算》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夯實基礎,使學生牢牢掌握混合運算的法則,筆者在課堂練習中就設計了“手拉手,找朋友”的運算游戲:在希沃白板上,筆者展示了5個練習題和答案(包括正確答案和陷阱答案),比如3×4+6、18、30,這些答案和練習題都編排在長了小手的云朵中。學生需要在1分鐘的時間內將練習題所在的云朵與包含正確答案的云朵牽連在一起。如果答案正確,小云朵會“牽手”在一起;如果答案錯誤,小云朵會彼此“推開”。每個小組需要派一名學生上來挑戰,每次刷新5個練習題。最后答案正確率最高的小組將會獲得“運算王者”的獎狀和徽章。這樣的游戲既有時間的限制,還有小組間的比拼,可以很容易地激發學生的斗志。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可以積極投入到運算聯系中,進而提升運算能力。當然,教師也可以設計其它趣味性較強的練習游戲,使學生在寓教于樂中獲得發展。
四、促進學科融合,豐富運算內容
教師在基于信息化開展數學教學、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時,還可以通過學科融合的方式,豐富學生的運算內容,提升學生的運算能力。例如,在學習完《多邊形的面積》之后,筆者就將數學運算與美術學科融合在了一起——在地板的裝飾中,有一種設計叫做“密鋪”,即用大小、形狀完全相同的幾種或幾十種平面圖形進行拼接,不留縫隙,不重疊。結合“密鋪”的這一特點,筆者借助信息技術設計了變型版的“華容道”:學生需要根據不同圖形的形狀特點和面積特點,任意抽選不同形狀的密鋪對象,進行圖案的設計和密鋪,最終形成個性化的設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就需要對各種圖形的面積計算有準確的了解,并能夠迅速地應用運算法則計算同一種圖形在密鋪中需要裁剪的大小和多少。這也對鍛煉學生的運算能力起到了作用。而且借助信息技術將美術與數學學科融合在一起,打破了數學嚴肅、冰冷、枯燥的印象,對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也有著積極意義。
五、結合實際學情,設計分層運算
在課后,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設計分層運算,促進“雙減”政策的落實。例如,在《分數的混合運算》中,有的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停留在基礎層面。因此,筆者借助希沃白板設計了較為基礎的運算練習題,比如18÷,但是有的學生對分數混合運算的原理掌握得很清楚,于是筆者設計了較為復雜的運算練習,培養學生的舉一反三能力,比如;學生在解答這一混合運算習題時,要采用多種方法探尋答案,并且要用小作文的形式寫出自己的思維路徑。在這樣的分層運算中,學生循序漸進地提升自己,既可以避免練習的枯燥或壓力,也可以從中獲得成就感,最終可以有效培養運算能力。
總之,枯燥的練習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與探究欲望,而且學生在學習運算時最大的難點是對運算本質的理解。教師想要提升學生的運算能力,就要在充分了解學生遇到困境的基礎上對癥下藥。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挖掘信息技術的作用,從建立初步認知、理解運算本質、設計運算游戲、豐富運算內容和設計分層運算等角度設計具體的策略,使學生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感受到運算的魅力,加強練習,最終促進運算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趙淑萍.基于信息化課堂背景下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J].學周刊,2020(21):17-18.
[3]陳雅林.數據驅動的小學生數學運算能力的診斷與提升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20.
[4]楊文云.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中運算能力培養對策解析[J].天津教育,2019(36):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