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裕喜
【摘要】部分學生不喜歡小學作文課,一聽到作文便“談文色變”,究其原因是沒有書面表達的愿望,不知道從何寫起,寫什么。教師想要改變這種情況,首先就得要讓學生有話可寫,從“要我寫”向“我要寫”轉變。近幾年來,筆者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并結合課本習作的要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做了一些作文教學方面的嘗試。
【關鍵詞】作文教學;小學語文;修改習作
一、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假如連寫作的興趣都沒有,那么就很難達到習作的教學目的。然而,在小學三年級作文教學時首先要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在寫作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體驗寫作的快樂,樹立自信,漸漸喜歡上寫作文。筆者的做法有以下幾點:
二、精心設計寫作內容,讓學生有話可寫
在習作課堂中,想要激發起學生寫作文的興趣,教師的精心準備都是必要的。只有讓學生寫感興趣的話題或身邊熟悉的事物,學生才會愿意寫作。如,可以用簡筆畫進行教學,讓學生展開想象,編故事;又或者出示某種水果讓學生看、摸、聞、嘗,并說自己的感受,然后進行描摹;利用農村的有利條件讓學生觀察一種農作物,記錄它的生長過程。觀察自己家中的某種動物,把它寫下來介紹給同學;“母親節”“父親節”“春節”等節日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賀卡,并在卡上寫一段表達對家人的感謝之言,從而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針對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進行一次簡短的口頭小調查,根據生活實際當中的一些現象,如,浪費、隨手丟垃圾、互不謙讓、學習不認真等準備小表演,然后讓學生在笑聲中反思自己的行為,同時也有話可寫了;讓學生觀察自己身邊有特點的人,作簡要記錄,然后組織成文等這些都能很好地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
三、激勵性的評價與開展多形式的交流
教師對于優秀的作文除了肯定的評價外,也要指出他們需要改進的地方,使這部分學生有自信也有目標。而對于作文較落后的學生先找出他們作文中有進步的地方,對其進行夸大的表揚。即使有些學生寫的是“流水帳”,也不要批評學生,要讓他們看到寫作的希望,讓學生感到寫作文是件很容易的事、很簡單的事,這樣才會大大增強學生對寫作的興趣和信心。
學生不喜歡寫作是因為體驗不到寫作的成功。對小學生來講,成功更能促進成功,而不是失敗促進成功。每次習作后筆者都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開展各種各樣的作文交流互動環節。如,讓學生站在講臺前面,面對班上同學閱讀自己的作文。在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在充分肯定的評價中,在教師熱情洋溢的夸獎、鼓勵聲中,學生很快能樹立起寫作文的自信心,寫作積極性也空前高漲。教師也可以讓學生修改、評價自己的習作,同學的習作。剛開始可能會不太順利,這時教師就要告訴學生從哪些方面入手,比如找出錯別字、不通順的句子、讀不懂的地方、寫得特別好的地方等,還要用不同的符號表示,如,錯別字圈起來,讀不懂的地方打問號,寫得好的地方畫波浪線等。這些較為簡單的評改方法掌握后再逐漸提高評改要求,比如是否能圍繞中心寫具體、詳細,敘述是否條理,選材是否恰當,習作結構是否完整等。在評改的過程中學生漸漸領會了習作的奧秘,作文由原來的漏洞百出變成了現在班里三分之一學生的習作基本沒有詞句、過渡、照應、選材等方面的問題。而原來不會作文,作文沒有中心的學生,現在也能圍繞中心把事寫清楚了。學生評改習作的熱情越來越高,寫作文也有了信心。第三,在班級的宣傳欄里展示部分學生的習作。除了展示較優秀的習作外,更要展示進步明顯的學生的習作,這樣會使習作平平的學生更有上進心。
四、注重學生的閱讀積累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文章寫得好的首要前提是要閱讀。所以不管是低年級的用詞說話、看圖寫作文,還是小學中高年級的讀段、寫段和寫一篇完整的作文訓練,都與文章閱讀教學息息相關。在平時的語文課中,要有大量的寫作訓練,運用學過的詞句、詩詞、成語等來寫句、寫文段,寫日記、周記等,還要把閱讀中積累的好句子、好段落有效合理地融入日常自己習作中,通過一個個仿寫、續寫、縮寫、擴寫訓練,來豐富學生的作文知識。只有這樣,學生才會運用語言組織學習寫作方法,把課本上的內容轉化成自己的語言。另外,在日常課堂教學中,還要多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閱讀活動,勤寫勤讀做好筆記,引導學生讀整本的書,和同學、家人共同分享,周末空余時間多讀書。把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相結合,讀書與作文相結合。在課內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方法,在課外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廣泛的閱讀,鼓勵學生把課外讀物中的精彩片段或好文章記錄下來與同學們分享交流,豐富學生的寫作知識。同時,學校可開展好書推薦、朗讀展示等比賽活動,通過讀書活動激發學生閱讀積極性,讓學生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和作文素材,不斷提高思維水平和認識水平等。
五、培養學生修改習作的習慣
俗話說:“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可見修改習作的重要性。讓學生學會修改作文的方法,培養學生養成修改檢查的習慣,也是作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而學生一旦形成這樣的好習慣會極大地促進寫作,筆者主要從以下兩方面來做:
學生的作文中會存在許許多多的問題,而僅僅靠教師批改,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學生對批語的理解程度不一,很多學生并不真正明白自己哪里需要修改,應在哪些方面更加努力。這就造成了教師的批改費時低效。課程標準也指出,三、四年級學生要學會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同學們交換修改意見。在每次習作后,教師都要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修改,首先,學生完成習作后教師要指導學生自己修改,主要方法就是讓學生邊讀邊畫出自己感覺有問題的地方,然后自己修改。然后,讀給小組同學聽或讓同學讀自己的作文,并提出建議,并共同討論,自己再進行適當修改。其次,讀給同班同學聽,聽后共同互動討論,然后根據同學的討論再加以修改。另外,面批也是非常必要的,能幫助學生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特別是對于寫作較困難的學生,需要得到更多的面批來幫助他們學習寫作。面批時要一邊讀一邊評價、批注,并讓學生說一說怎么寫更好。面批之后要讓學生馬上修改習作,修改后教師再批閱。
總而言之,教師在作文教學的課堂中,應該始終立足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和思想認識的實際,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入手,重視學生的閱讀積累、生活體驗,多給學生修改作文的時間與方法,在講評時,要表揚學生的進步,從每篇習作中找優點,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那么培養學生寫作的樂趣就不再是困難的事。
參考文獻:
[1]和剛鋒.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生的作文能力[J].中小學電教,2010(7).
[2]董京霞.細說小學語文作文教學[J].教育藝術,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