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晴
【摘要】每一個國家的男性用語和女性用語都存在差異,而日語中的差異極其明顯。本文首先就國內研究現狀和國外研究現狀兩個方面進行理論鋪墊,然后主體部分從語音語調、詞匯和語法三方面對男女用語的特征進行多角度概括。在此基礎上,分別從歷史因素、社會因素、人文因素以及其他因素這四個方面對產生差異的原因進行分析,最后闡述這項研究的意義和對這項研究未來的展望。
【關鍵詞】男女用語;差異;原因
1.引言
1.1研究背景
每個國家的語言在男女用語上都存在差異,而在日語中這種差異尤為明顯,充分體現出了男女有別。這些差異主要是由于社會地位、男女分工、社會制度等多種原因產生的。在日本歷史上一直是男性作為統治者,這種男尊女卑的思想貫穿了日本整個歷史,男性的地位遠高于女性。在這種社會環境下男女用語產生了差異,男性用語多以命令形式出現所以顯得生硬粗野,而女性處于從屬地位因此女性用語大多委婉謙虛。
1.2理論基礎
本論文為了解產生男女性用語的差異以及形成的原因,查閱有關日本的社會歷史、日語產生的背景以及日本歷史上的社會歧視等相關資料和文獻,進一步了解日語男女用語的特征,分析并闡述出日語中男女用語的差異以及形成差異的原因。
2.文獻綜述
2.1國內研究現狀
姚金鎰(2020)在《關于日語中男女用語差異的探討》一文中通過兩方面論述日語中男女性用語的差異。一是日常生活用語中的詞語使用的差異,例如在稱呼用語和感嘆助詞上的差異。二是慣用句和熟語中,或是男女的職業用語、身份用語上的表現差異,從中能夠看出從古至今日本男女性歷史地位的差別。通過對日語中男女用語差異的分析,更加深刻的探討日本的性別文化。
馬爽(2021)在《日語諺語中的性別歧視及社會文化解析》一文中總結了一些諺語,在這些諺語中有很多關于女性的外貌、性格和智慧等含有貶義的語句。諺語作為歷史文化的記錄者,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狀況。在考察日語中與性別有關的諺語時,能夠了解到當時社會的性別歧視情況。性別歧視分為女性歧視和男性歧視,對比這些諺語能夠發現古代日本女性所遭受的歧視比男性嚴重的多。正是這些對女性表達歧視的諺語反映出當時社會男尊女卑的社會現象,最主要的原因歸結于經濟和宗教兩個方面,也造就了男性與女性用語的差異。
2.2國外研究現狀
土屋はる野(2021)在「「月9」ドラマにおける20代の男女のことばの性差とその変遷」一文中通過對新詞的理解程度論述了男女性用語和年齡的差異性。
守田美子(2020)在「映畫の字幕翻訳等における女性ことばが伝達する語用論的意味と異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教育」一文中對男性、女性特有的感嘆詞、強調表達方式以及人稱代詞進行了總結,闡述了不同程度男女性用語的差異。
宮崎里司(2021)認為,男女用語的差異與社會地位沒有直接的聯系,會產生差異是因為男性與女性有不同的語言文化。女性重視人與人的聯系,應該相互親近;而男性認為社會地位比人與人的關系更為重要,人應該獨立。從文化的角度對日語中男女用語的差異及其形成原因進行了分析。
3.主體部分
3.1日語男女用語的特征
這一部分從語音語調、詞匯、和語法方面分別概括男性用語和女性用語的特征,以便于對比出兩性用語的差異,進而分析產生男女差異的原因。
3.1.1男性用語的特征
首先,從語音語調上來看,男性說話語調的高低變化不如女性明顯,有時會在一些非正式場合使用不規范發音。語氣生硬,往往帶有強制性,有時會讓人難以接受。其次,從人稱代詞、感嘆詞和終助詞三方面來概括男性用語的特征。
從人稱代詞方面來看,男性常使用的第一人稱有「ぼく」「おれ」「おいら」「わし」。「ぼく」成年男性常使用于非正式場合,會讓人產生自大的感覺。「おれ」一般用于和同輩或晚輩的交談。「わし」多為上年紀的老人使用。
男性常使用的第二人稱有「おたく」「きみ」「おまえ」「きさま」。「おたく」是在較為正式的場合與自己不相熟的人使用,包含輕微的敬意。「きみ」用于與同輩或晚輩的稱呼,現在多用于女性稱呼男性。「おまえ」與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交談時用,有時也可以用于和愛人交談時使用。
男性使用的第三人稱代詞有「かれ」「かのじょ」「この方」「その方」「あの方」等。此外還包括名字后面加「くん」例如:田中君、高橋君。
從感嘆詞方面來看男性用語中最常使用「おい」「こら」「ほう」「な」等感嘆詞,語氣強烈、生硬。例:おい、なんだ。喂,什么呀?
從終助詞方面來看,男性使用的終助詞有「ぞ」「な」「ぜ」等。例:何人がこの大仕事をなしとげられようぞ。誰能完成這項重大任務呢?為吸引人注意。
これで、おしまいだな。這下就完成了吧。用于表達自己的想法。
もう一度読んでみるぜ。我再讀一遍試試。在口語中男性常用終助詞形式為「だね」。最后,在語法方面會從敬語和命令兩個角度概括男性用語的特征。男性在日常會話中很少使用敬語,多使用命令語,語言簡潔直接。男性喜歡使用普通的簡體說法,例如“だ”等簡潔表達。
在封建時期,女性地位低于男性,因此男性對女性說敬語的情況及較少,大多情況只對長輩或上級使用敬語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對待客人也會使用敬語。男性用語中的命令型多為動詞命令形:早く言えよ。快點說呀!終止形+な表示禁止。人を馬鹿にするな。別把別人當傻子。或者使用倒裝句的形式,如:しない來表示拒絕。
3.1.2女性用語的特征
首先,從語音語調上來看,女性的語調常使用升調,富有感情。交流中語音高低起伏,注重自己優雅的形象,讓人感到親切、容易相處。女性多使用長音、促音進行夸張的表達,例如:「とっても」等。其次,從人稱代詞、感嘆詞、終助詞和省略語四方面來概括女性用語的特征。
從人稱代詞方面來看,女性常使用的第一人稱有「あたし」。「あたし」由わたし變來,年輕女性在不正式場合與同輩交談。女性常使用的第一人稱有「あんた」。「あんた」常用于與關系親密的女性。女性使用的第三人稱與男性相同的有「かれ」「かのじょ」「この方」「その方」「あの方」等。此外還有「さま」「さん」能表現出女性溫柔謙遜的一面。
從感嘆詞方面來看,日本女性用語中最常使用「あら」「まあ」「ねえ」等感嘆詞表達吃驚、感嘆等語氣,能體現出女性的溫柔、高雅,讓聽話人容易接受。
例:あら、奧さん知らなかったの。什么?你不知道嗎?表示吃驚
まあ、何と美しい花でしょう。呀。多好看的花啊!
從終助詞方面來看,女性用語中的終助詞有「かしら」「こと」等。
例:今度の休みはどこへ行こうかしら。這次假期要去哪里呢?表示疑問。
ずいぶん久しぶりですこと。很長一段時間沒見了吧。表示征求別人同意。
在口語中女性常用終助詞形式為「わ」,向對方表示自己的判斷、決心。
例:それは知りませんわ。我不知道那件事。
晝ご飯はカレーにしますわ。午飯我吃咖喱。用于句末可以使語氣委婉柔和。
從省略語方面來看,女性常以「と」「は」「たら」「ても」「が」等接續助詞結尾,用省略一句話中的部分內容的形式表達剩余內容,讓對方體會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委婉含蓄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最后,在語法方面會從敬語和命令型兩個角度概括女性用語的特征。
從敬語角度來看,日本長期受男尊女卑思想影響,家庭生活的主要方式是男人外出工作,女人在家洗衣做飯照顧丈夫和孩子,自然而然認為女性應當依附于男性生存。在日常生活中,敬語的使用頻率女性要高于男性,例如“です”“ます”;對于陌生的長輩或上級會使用“召し上がる”“差し上がる”等尊他語或自謙語。在日本職場上,女性就職時間短,并且多為“結婚退休”,所以在短暫的職業生涯中基本作為下級使用敬語。在日常生活中,男性為家里的主要來源,女性需要使用敬語。
在日本很少會看到女性使用禁止型和命令型等粗魯的語法,在表達拒絕時也會相對委婉,不會讓人下不來臺,一般會用省略后半句的形式來表達。
3.2日語男女用語產生差異的原因
3.2.1歷史因素
母系社會之后,男性成為社會的主要勞動力,地位逐漸提高,女性地位隨之降低。鐮倉幕府時期,日本女性也享有土地繼承的權力,這個時期男女性之間的地位差異很小。鐮倉時代之后,女性失去了繼承土地的權利,不得不開始依附于男性。除此之外還有鐮倉佛教,鐮倉時期出現大量僧人宣傳佛教,庶民佛教開始流行。鐮倉佛教宣揚女性「不潔」等觀念的影響越來越大,女性必須使用敬語確立了其附屬地位。
從文化角度上來看,日本一直是男權主義占上風的國家,認為妻子服侍丈夫是天經地義的,應該無條件聽從丈夫說的話。日本人受到中國文化影響遵從孔孟之道,主張通過論資排輩,男尊女卑的等級制度來維護社會安定。受遣唐使和鑒真東渡等影響,日本吸收了封建社會的男尊女卑和儒家思想,造成女性地位低下。因此當男性表達自己想法時往往比較直接,強硬。與之相比女性的表達則比較委婉,柔和。
從地理環境上來看,日本是由四個大島嶼和眾多小島組成的國家,四面環海。北海道附近還有世界著名的漁場——北海道漁場,由日本暖流和千島寒流交匯形成,因此日本捕魚業發達,男性作為主要勞動力自然獲得比女性更高的地位。
3.2.2社會因素
在傳統文化中“男主內,女主外”的思想根深蒂固,而男性作為當時社會的主要生產力,女性需要依附男性,因此男性在言語上有絕對的優勢。男性的言語多具有堅決果斷、高傲自滿、粗野生硬等特點,而女性言語包括優柔寡斷、多愁善感等從屬特征。
由于過去一直是男性作為社會勞動力,現在的日本存在著同工不同酬的現象,女性的工資低于男性。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有許多對女性的偏見和固有觀念,認為女性沒有處理緊急情況的能力,致使現代日本女性在職場上得不到更多的晉升機會。以工作方式和日常生活為基礎對性別職責進行劃分是導致男女地位的不平等的一大原因。
在國際男女差異的調查數據中顯示日本排在第120位,涉足政治和經濟領域的女性少之又少,在教育領域的學校校長等高層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有男性擔任。而在學校體制中這種性別差異會在潛移默化中認為只有男性才會負責管理工作。這些現象都能體現出因為是女性所以在各種工作中受到限制,認為女性就應該在做家務、照顧孩子,在很多電視劇中也可以看到女性在結婚之后就要辭職在家,安心照顧孩子以家庭為中心。這就導致女性社會地位低下,在家中也要尊敬自己的丈夫,談話間處處小心翼翼對丈夫使用敬語。
3.2.3人文因素
在兒童時期,小孩子就被父母教育區分自己的性別「男らしい、女らしい」(男孩子要有男孩子的樣子,女孩子要有女孩子的樣子),所以小朋友通過模仿身邊成年人的行為舉止來改正自己不恰當的行為。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小孩子從小就知道男性和女性的語言是不同的,并且通過日常交流中學習使用自己性別專屬的用語。對日本中小學生的教材的男女主人公占比進行調查發現,男性作為主人公的課文接近五分之四,關于女性的描寫多為外貌描寫。潛移默化中給孩子灌輸一種女性應該有出眾的外表,導致男孩子會評論女孩子的外貌,而女孩子也注重自己的外貌而不會是自己的能力和內在修養。女孩在從出生開始就被告知男性比女性更加偉大,女性應該少說話。
日本注重與親屬、同事之間的關系。為了體現日本人講究禮貌委婉、言語模糊曖昧,日本女性用語多采用自謙語和尊敬語。為了避免產生矛盾和沖突,日本人使用的語句也較為模糊。與男性用語相比女性用語更加委婉、容易讓人接受。
3.2.4其他因素
在日本諺語中可以看出很多都是貶低諷刺女性的,而且表達女性正面形象的很少。這些言語中大多在外貌、社會地位、智慧、性格四方面對女性進行負面表達。例如「男は松、女は藤」意思是男人是松樹,女性是藤蔓,這反映出在日本社會中的男女關系,女性只有依附于男性才能生存。「雌雄を決する」是指一決雌雄的意思,這句話從根本上抬高了男性,貶低女性。「人妻」具有女人是男人所屬物品的意思,而「未亡人」是指女人丈夫去世后獲得不好。
4.研究結論
4.1研究意義
通過研究男性用語和女性用語的特征,幫助其他外國人了解日語中男女性用語各自的特征。對比男性用語和女性用語之間的差異,幫助外國人學習和理解日語,在日語交流和文化交際的時候減少違和感。最后通過分析男女用語產生差異的原因,讓外國人了解日語的演變過程,更深層次的了解日本的風土人情和不同文化之間在語言使用上的差異,并對日語產生更濃厚的興趣,吸引更多的人來學習日語以及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思辨能力。
4.2對該研究未來的期望
日本封建社會,男女不平等的社會制度是影響日常男女用語差異的主要原因,而在正式場合中,這種語言差異就很小。二戰結束之后,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教育水平的進步,日本女性接受教育的人越來越多,女性進入職場的人數也呈上升趨勢,女性地位隨之提高。之后日本頒布的法律提出了男女地位應當平等的規定,保證了女性享有和男性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也為日本女性解放思想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女性受到更多的教育,思想也隨之得到巨大改變,不再過多依附于男性開始步入職場,因此日本的男性用語和女性用語的差異逐步減少,開始出現男女用語同化的現象。或許不久之后,男女性用語的差異會逐漸消失。
參考文獻:
[1]操慧潔,楊本明.從目的論角度淺析日劇的字幕翻譯—以男性女性用語為例[J].戲劇之家,2020(11):192-193.
[2]陳朝陽.商務活動中的日語敬語和女性用語[J].日語學習與研究,2020(02):9-16.
[3]陳斯.淺談日語中男女性用語的差異和原因[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04).
[4]金冬梅,于芃波.現代日語中女性用語的基本特征及教學中的把握[J].才智,2017(34):76.
[5]梁翛然.日語終助詞的性別差異—以“ね”、“よ”為中心[J].青年文學家,2019(26):132-133.
[6]呂國童.終助詞在日語教科書中的性別差異研究[J].現代交際,2021(03):79-81.
[7]馬爽.日語諺語中的性別歧視及社會文化解析[J].名作欣賞,2021(23):161-163.
[8]齊珂,沈文穎.日語青年用語使用中的性別差異——以《一個人的好天氣》為例[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7(32):168-171.
[9]師文靜,牟玲.從日語語言中看男女性別差[J].北極光,2018(07):93-94.
[10]滕祥鳳.淺析日語中的女性用語[J].散文百家(理論),2020(02):102-103.
[11]王芳.日語中的男性用語與女性用語[J].農家參謀,2017(10):262.
[12]王西檬.關于日語中男女用語差異的探析[J].青年文學家,2018(21):186-187.
[13]肖建男,孔令瑤.日語中男性用語和女性用語的區別[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39(10):63-64.
[14]姚金鎰.關于日語中男女用語差異的探討[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0(02):72.
[15]禹永愛.試論日語的女性用語[J].科技視界,2017(15):84-85.
[16]張君顏.關于日本女性用語的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9.
[17]張燕.淺析日語中男性用語和女性用語的差異.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3(09).
[18]周翠平.日語中女性用語與男性用語的差異.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4).
[19]小林美恵子.『談話資料日常生活のことば』にみる女性のことばの「中性化」[D].早稲田大學,2020:3-20.
[20]守田美子.映畫の字幕翻訳等における女性ことばが伝達する語用論的意味と異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教育[J].映像メディア英語教育研究,2020(25):59-72.
[21]宮田雅智.上原輝男の「ことばの教育」を最新科學の立場から裏づける[J].國語教育思想研究,2021(22):53-66.
[22]土屋はる野.「月9」ドラマにおける20代の男女のことばの性差とその変遷[J].國文,2021(135):27-41.
[23]宮崎里司.ことばの學び方·教え方現場の工夫とヒント[J].內外教育,202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