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衛紅
傳統根藝之“文道”,即文化內核是什么?
在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逐步形成以儒、釋、道為核心,并把諸子百家和各民族特色文化融為一體的中華文化。傳統文化是一種理念與精神,是一種價值體系,它終要用某種具體載體去表現。
中國傳統文化和根藝,是體和用的關系。根藝同樣傳承著華夏文明的基因,它也凝聚著儒、釋、道三家的思想精華,并由此相互交融,共同發展。
西方文明以自信外向、自由個性為特色的海洋文明為主,講求人定勝天、以征服自然為體。而“科學”本質上就是人類把控自然規律并總結。表現到藝術上,西方藝術無不映射出其固有的科學思維。也就是說,優秀的藝術大師必須同時具備嚴謹的科學眼光,掌握解剖學、構成學等內在規律,把物象公式化、細節化,在其藝術作品精準的前提下表現主題。故有很多西方流傳藝術作品做得惟妙惟肖、真假難辨,讓人嘆為觀止!
中國的傳統文化儒、釋、道雖各有側重,但在人和自然的關系上都是趨同的,講求“天人合一”,即人和自然、人和人和諧相處。技法上都不求精準形似,但要韻到神似。根藝無疑是最接近自然的藝術,故根藝作為東方文化圈獨特的風景線,它也同樣傳承著強大的儒、釋、道的中華文化基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根藝首先是一門天趣藝術,這里的“天”指的是自然,而“趣”是人的意趣。根藝原材來自最純樸、最真實的大自然,在創作過程中,第一步審根,要求必須先理解自然才能詮釋自然,把握自然才能師法自然。不同于“無中生有”,即在白紙作畫,根藝為錦上添花。“錦”為自然美底色,“花”為作者畫龍點睛之筆。天然根材的形質色紋本是上天賜予根藝最美的嫁妝,根藝人首先必須真正吃透自然美,在巧借自然美的同時更好地表現自己的奇思妙想。
最美不過自然美,根藝之貴,貴在天然。真正的根藝大師不會舍本逐末,為炫耀自己所謂的巧奪天工之高超技藝,故意精雕細刻而虐殺天性。畢竟根藝不同于木雕,動刀過多,再雕得惟妙惟肖,看不見一絲本色原狀,反弄巧成拙。
加工過程不僅要在技法上仿自然、像自然,因勢利導,巧借天然,又要做到不露人工雕痕,更要在取舍構圖上遵循自然美的法則。根藝是大自然的縮版,大自然和根材無疑是美的,但完美無缺者甚少,大多原狀是雜亂無章的。藝人既不能望而卻步又不能止于照抄,而要在理解上提煉,在提煉中運用。
千百年來,人類從蒙昧的大自然中不斷概括出美的形式規律。攝影的裁剪,繪畫的提煉,根藝的取舍,無一不是在熟能生巧的基礎上掌握運用這一自然規律的過程。雖然藝術作品都融入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個性風格,但好的作品無一不是在潛意識中遵循了從自然提煉出的形式美的法則(如統一與變化、對比與調和、對稱與平衡、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齊一與參差等)。無一不是點、線、面、體自然規律的熟能生巧的再組合、再運用。藝術創作不是凡天皆優,一律統統拿來,而是篩選凝練美麗,嫻熟運用規律。簡而言之,藝術源于自然,巧借自然(美的規律),又要高于自然。
根藝作品的創作首先要順其自然,而太行崖柏本身具備根藝創作所需的各種潛質,它具備千姿百態的造型,它最獨到之處就是因風化程度不同及加工技法不同而呈現出豐富多變的色彩,以及行云流水的黑線。
自然美為根藝創作的底板。根藝師的使命首先就是讓它重放藝彩,如果根藝師無視眼前的自然美,處處標新立異,不管三七二十一,毀其形、滅其紋、去其色,全破再立,本身就是褻瀆根藝。
《一望深情》(如圖1)的主體是一對表達母子親情的狐貍。小而尖的三角頭部、修長的身體、粗大的尾巴,經過修剪后恰如其分地勾勒出狐貍的主要輪廓,其背部突出一耳,簡約喻子,恰好慈母回首,且負且行,又一步一望,護幼之母愛可見一瞬,故名“一望深情”。

圖1 《一望深情》 武衛紅/作
此佳材的可貴之處就是其本身難得虎皮紋,但要學會巧磨才能使形象更為生動。當然不能均勻施磨,要掌握砂紙打磨的力度,磨得淺,則線粗而長,磨得深,則線細而短。故首先要巧借天然黑線,還要通過打磨分出線條的粗細、顏色的層次。身體毛發的線條要長而順,顯得身體修長,而頭部線條要短而尖,顯得干凈利落。打磨還要兼顧色澤層次變化,背部的顏色磨得淡而亮,肚下的顏色要深而暗,線條的粗細及顏色的過渡要自然漸變……
根藝創作只有在理解自然的前提下才能駕馭自然,天然的“美”加上人工的“巧”,相得益彰才能創作出天人合一的優秀作品。
與道家不同的是,儒家講求仁愛,偏重以人為本,主張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
盛夏,我們在石階上勤勤懇懇洗衣服,眼看遠方一艘大輪犁著白浪逶迤而來,趕緊抱起一團濕衣,跳到高處的臺階躲浪……目送大輪遠離,仿佛駕鶴西去,心下不免惆悵——什么時候,我也可以坐一次大輪,從上海去武漢玩一玩呢。那么豪華的白色巨輪,怕是可以裝下幾千人吧。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才是君子之道。而對自然界萬物常以物比德、借物言志。如孔子云,“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如“花中四君子”“歲寒三友”等,萬事萬物都賦予人格理想。
在根藝創作中,無論動植物還是景觀,無論是形象的還是抽象的,其立意的最高境界都要歸結到“人”的精神,使其迸發出生命的力量,挖掘出人生的哲理。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主題即人的思想就是作品的靈魂。景生象外,好的根藝作品都以奇巧為先,引人入勝,但又不能一直停留在像貓像狗的童趣層面,而要體會作者更深層面的思想感情。
仁、義、禮、智、信是儒家的核心價值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儒家倡導的理想人格。千百年來,儒家思想不僅刻在我們華夏子孫的骨子里,更刻在很多流傳千古的優秀作品中。
在傳統藝術中,講求形神兼備,其中,形點到為止,“神韻”才是作品的靈魂,而根藝本身是最有代表性的大寫意。
根藝創作中,很多常人看來司空見慣的象形物,民間藝人借吉祥如意的主題寄托百姓的美好向往,而文人借物抒情,多表達自己的獨立人格和遠大志向。通過改造美化根材,并賦意命名,借自然之美,把有限的“物”通過畫龍點睛賦予“人”無限的想象和無窮的精神力量。
以《獨“鼠”一幟》(如圖2)為例,老鼠在普通百姓的觀念中是不值一提的小動物,其傳統形象可用數不盡的貶義詞比喻,如膽小如鼠、賊眉鼠眼、鼠目寸光等。

圖2 《獨“鼠”一幟》武衛紅/作
《獨“鼠”一幟》以鼠喻人,說明做人的道理:在世界上,不管你出身多卑賤,能打敗自己的不是別人,更不是自己的出身,而是自己的懦弱和自卑!世界永遠屬于不甘卑微而知恥后勇者。
任何藝術作品,特別是根藝作品,不能永遠停留在“象”與“巧”的童趣層面,立意要高,要給予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寓教于巧,表達自己思想的同時,激勵他人,才是一件正能量的優秀作品。
佛家講“無我”與“放下”,放下的是世俗的名利,抬起的是普度眾生,喚醒的是世人的擔當。
事實上,根藝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是“濟世救生”,因為真正的根藝人是熱愛生活的,熱愛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根。根藝家首先要擁有淡泊明志的心境。遠離繁華,甘于坐冷板凳,凝神靜氣鉆研藝術。其次,根藝人要有擔當,通過化腐朽為神奇,給予奇根以第二次藝術生命,并以作品為媒質,讓迷亂于名利的人們重新投入自然的懷抱,使人和自然傾心相訴,從中領悟生命的意義。故通過藝術感染他人,讓自然復活,使世人禪悟,行善積德,也使創作者的人生價值得以升華,使觀賞者的心靈得以凈化。
釋教對根藝家最大的意義表現在要端正做根的態度。從審根角度來看,根藝創作動機不能隨心所欲,而要在自然和藝術面前有所敬畏,力求完美。只有淡泊名利,才能透過事物的表象,看透事物的真相。
事實上,所有藝術都需要這種忘我滅欲的思想境界,靜下心來,努力修煉自己,洞察社會,才能創作出感人肺腑的優秀作品。比如同樣是做根,功在施藝前的審根,一個滿眼是錢的匠人,眼睛緊盯著市場,一生浮于名利必定出不來一件藝術品,只能停留在熟練工層次,最多出個好匠人。
古人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本無可厚非,但如果你走的是藝術之路,就要做好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具備坐冷板凳、寧靜致遠的佛家境界。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藝人在審根時更需要放空奢欲,提升修為,慢慢以心靈感知世間真相,上天自然會賜予你藝術的慧眼和頓悟的靈感。一些活靈活現的人物、動物、景物等自然而然從雜亂無章的原材中蹦出,這就是佛家的“相由心生”。
藝術家不一定都得信佛,但必須有一顆佛心,不僅要耐得住寂寞苦心修煉,還得有拯救生靈的善心和使命。
在拿雕刀之前,大體有兩種想法,一種題材以市場為主題導向,時時刻刻算計工時、效率和原材成本,故其作品最易成為程式化的商品。而真正的藝術品不計工時、不計成本,根藝師需要凝神靜氣,在充分利用自然美的前提下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精心謀劃,匠心獨運才能創作出真正的藝術品。
寧靜才能致遠,淡泊才能明志。功到自然成,根藝師在前人基礎上要不斷學習、不斷突破,逐步形成自己獨具一格的特色,逐步以品牌優勢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殘荷聽雨》(如圖3)就是典型的以功見長,而非以料取勝,材料碎但意境佳。兩片殘葉為極難打磨的山桃木組合,荷花為太行崖柏,青蛙為黃楊木雕,底座為大理石淺盆。無論是從市場角度還是從根藝評價標準看,傳統根雕絕大多數一木雕成,而雜七雜八的材料拼接一起成形,難登大雅之堂。但藝術創作的出發點,不是亦步亦趨迎合市場,不是一成不變的公式,一切以突出主題為中心。此作品的突破之處,就是異質同構,借鑒盆景藝術,變傳統減法為加法,變造型藝術為設計藝術,只要能更好地表達主題,藝術就能大膽突破取得進步。

圖3 《殘荷聽雨》 武衛紅/作
在兩片敗葉的烘托下,孤伸一枝殘荷為主角,其有氣無力地耷拉著腦袋,預示著漸入寒秋。細節上,躲在敗葉下瑟瑟發抖避雨的青蛙小配角,可不是畫蛇添足之筆,它使整個畫面不僅有景色,更有溫度、聲音。而白盆為底,以水面托景,不僅延伸了茫然孤寂的空間感,更營造了“天涼好個秋”的意境感。此作品,經幾次在全國各地根藝展輪回展出,贏得觀眾和專家的一致好評和競相轉發。
根藝創作,不能受市場的誘惑,不能盲目模仿別人,更不能受傳統思路束縛,提升修為,精益求精,惜刀如金,心如明鏡,才能漸入佳境,走出屬于自己的道路。
臺上技藝,臺下文化,要想在根藝創作上有所成就,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傳統文化素養和藝術修為。根藝和中國傳統的儒、釋、道思想息息相關。我們不妨在審根時引用佛家思想,放棄一切雜念,明心見性,透過表象看清根的本性。在立意選題時,用儒家以人為本的擬人手法,借根言志,以藝抒情,可最大限度地深挖思想內涵,而不是停留在象形表面。在具體做根時,要發揮道家尊重自然、詮釋自然的長處,始要順應自然,做要雕似不雕,終要回歸自然,必能創作出一批批返璞歸真又意蘊無窮的藝術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