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賢娒
木雕是中華民族民間工藝的代表之一,歷史悠久,表現豐富,經過一代代匠人的傳承與變革,流派眾多,雕刻技法嫻熟,與竹、牙、角雕刻藝術一樣,形成了專門的藝術門類,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而最為著名的是東陽木雕、樂清黃楊木雕、廣東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龍眼木雕,這四大流派被稱為“中國四大木雕”,享譽世界。木雕的傳承是一個動態永續的過程,因為有傳承,當代木雕藝術從業者得以接過這門博大精深的技藝,同樣,木雕要想在當今時代發揚光大,更好地走向未來,同樣離不開傳承。
筆者熱愛木雕事業,專業從事樂清黃楊木雕、根雕三十多年,在實踐中對傳承有了更深的理解。只有在勤奮、刻苦的基礎上,提升技藝水平、藝術修養,同時以敏銳的眼光捕捉時代風貌,反映時代特征,堅持并弘揚工匠精神,才能更好地接過木雕事業的“接力棒”,將這一民族工藝發揚光大,為木雕發展創造更多的可能。
作為工藝美術之一,木雕的傳承發展沒有捷徑,勤奮的精神、吃苦的態度,是木雕走向精湛的必要條件。作為木雕工藝傳承人,首要之事是不斷提升自己的工藝水平,精益求精。
從事木雕行業,首先需要做好兩點:一是熱愛的心,二是吃苦的精神。
筆者從小熱愛藝術,喜愛繪畫,成年之后,從報紙上了解到樂清黃楊木雕聞名遐邇,于是下定決心,將木雕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克服困難,刻苦努力,一步一步去實現自己的夢想。由于具有聽力障礙,在學藝的過程中,筆者付出了比常人多幾倍的努力,只有這樣,才能為今后的事業打牢基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木雕技藝是件苦差事,只有出于對藝術的熱愛,才能更好地適應其中的艱苦,沉浸在木雕學習、創作的過程之中,進而嚴格要求自己,勤學苦練,更多地鉆研、嘗試,實現領悟能力、動手能力的提升。學習木雕技藝,還離不開行業內一些前輩和專家的支持和指導,應當在學習的過程中廣泛拜訪、接觸專業人士,虛心求教,不斷提升自身的木雕技藝。
所以,作為當代木雕藝術傳承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認真、系統地研究傳統木雕技法,并且通過不斷的學習、訓練,使自己熟練地掌握基本技法,將這些作為創作的前提。
此外,雕刻者還需要細心觀察生活,巧妙總結,發現并記錄創作靈感,總結雕刻方法,同時盡可能多地研習相關書籍文獻,總結方法經驗,結合自身實際,歸納出具有實用性的方法技巧。只有以豐富的知識作為儲備,才能厚積薄發,繼承千百年來的木雕技藝精華,將其變成自己的儲備,運用到雕刻創作中,使自己的藝術創作迎來質的飛躍。
木雕是一項“有風險”的藝術,在創作的過程中要小心謹慎,這也在客觀方面對技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木雕創作不可逆,無法修補,一刀下去,即便失敗也不能更改,如果運用于復雜的場景,則更需要手藝人刀法精湛準確,一絲不茍,雕刻之難不言而喻。

《鹿鳴翠谷》 郭賢娒/作

《踏雪尋梅》 郭賢娒/作

《絲路遺韻》 郭賢娒/作
為此,除了練習技法外,木雕創作者還要做到心中有數,在下刀之前,將自己的理念巧妙地融入作品的設計中。每一次創作之前,最好先在紙上制作草稿,反復修改,然后一刀一刀細細雕琢,只有以這樣小心的態度,才能規避風險,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俗話說“天下大事,必作于細”,作為木雕從業者,必須執著、專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這既是中華民族工匠精神的傳承,也是在當今時代提升木雕價值,實現行業穩健發展的必然之舉。
木雕是一項傳統的手工藝,既需要總結、傳承,也離不開創新和發展,這是木雕事業的“兩翼”。只有在繼承傳統木雕技法的基礎上,對木雕的技法和手段有所創新,木雕藝術才能成為有根之木,不斷汲取養分,健康成長,這是下文論述的重點。
創新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木雕發展的動力。在木雕技藝的傳承過程中,要從藝術設計、文化內涵兩方面進行創新,在熟練掌握各種雕刻技法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將抽象的理念進行藝術化表達,用傳統的木雕帶給現代人更多的思考和感觸,形成心靈的共鳴,通過木雕傳承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創作有深度、有意義的新時代木雕作品。
學習與繼承是實現木雕創新的基礎。在創作、創新的過程中,首先要掌握傳統木雕的設計方法、工藝、理念、構圖等,完整地繼承前輩留下的文化遺產。假如基礎技能不過關,即便設計巧妙也難以實現,作品也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作品。木雕技藝傳承至今,產生了大量優秀作品,內容和形式都非常豐富,這是木雕藝術從業者創新靈感的根源,必須重視并加以利用,在總結前人經驗、成果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切忌盲目跟風,浮躁做事。
木雕的創新具體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構思,二是技術。
在構思方面,每塊木材都具有各自的特征,這些特征在根雕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一般來說,材料的獨特性都會成為創新設計的結合點,有時,一些“奇丑無比”的殘根或雜料,反而容易雕刻成讓人眼前一亮的佳作。創作者要根據形狀、紋理等材料特征構思、構圖,巧妙設計,使作品既能體現自然之美,又能體現作者的巧妙思考。例如在人物根雕《老子》中,筆者就利用崖柏材料的天然形狀、紋理略微勾勒眉眼、須發,凸顯人物飄然世外的風姿,氣韻生動。
對于技法的創新,是在嫻熟的基礎上進行綜合運用,呈現出更加高超的藝術表現效果。木雕技藝的提升需要勤學苦練,在雕刻過程中要多下功夫,苦練并熟練掌握基本功,在熟練的基礎上化為己用,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與特征,讓木雕成為自己的一張“名片”。技法是木雕創新發展的立足點,在實踐方面,其實也有很多便捷性,當今科學技術不斷進步,許多難度較高的傳統雕刻工藝有了實現的可能,這為工藝創新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技法和構思的創新,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在雕刻創作中,需要綜合運用,將二者巧妙融合。
以根雕為例,在創作之前,木雕藝術從業者首先要根據木材的形狀、外形特征進行設計,反復揣摩,精心構思,選擇恰當的主題,巧妙利用樹根的天然形態,營造相應的意境,通過精心設計、雕琢,小刀表大意,使之成為獨具魅力的藝術精品,實現天然之美和人工設計的巧妙融合,讓木雕呈現出獨特的魅力。同時,還要結合時代背景,用木雕反映時代主題,使之更符合當代審美,成為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
社會在不斷發展、變化,木雕創作的形式、內容也要與時俱進,這是木雕創新的根本。在設計、創作中,只有做到與社會實際相結合,反映當今時代的精神價值、人文追求、藝術品位,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立足當下,贏得未來。
當今社會,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越來越關注精神層面的追求,反映時代精神、奮斗主題的“正能量”越來越受到藏家和消費者的歡迎,木雕、根雕作品古樸自然,外表莊嚴肅穆,表達此類主題,具有天然的優勢,這也是木雕創新發展的一個方向。
當今時代,木雕應更多地承擔起傳播文化精神的責任,傳遞正能量,滿足積極向上的文化消費需要,為受眾打造文化大餐,也為自己的木雕創作打造文化品牌,更好地適應時代的需求。
為此,作為木雕藝術從業者,在創作中要緊扣時代脈搏,因材施藝,在實現作品自然材質和人工設計和諧統一的基礎上,反映奇、韻、巧、妙的四個生態美學設計特征,立意要高遠,選擇具有崇高精神、高尚追求的主題,表現在木雕作品中,營造積極向上的意境。例如,筆者在《浴火重生》作品中,塑造了革命前輩不怕犧牲、艱苦斗爭的理想追求,弘揚紅色文化,不忘初心;創作的《絲路遺韻》作品,再現絲綢之路氣勢恢宏的景象,呼應“一帶一路”的時代話題,體現大國擔當。
在這一系列創作實踐中,筆者嘗試把傳統木雕工藝與現代雕塑語言相結合,既反映傳統,又不拘泥于傳統,更多地反映現代審美理念,不再以傳統的山水景物作為主體,而是記錄、贊頌時代精神、紅色文化,賦予木雕更高的精神境界。
在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今天,木雕從業者不僅要專注傳統文化,更要學會汲取傳統文化精華,用傳統工藝體現時代特征,讓木雕技藝更進一步,更好地與當代社會生活相適應,對其表現形式、內容進行綜合創新。例如,可以結合現代文化,選取一些典型意象作為創作的藍本,以中國夢、新時代中國社會生活的新面貌、新進步等作為主題,豐富木雕創作的內容,更好地展現時代特征,更好地符合現代審美。
最后,木雕藝術從業者還要立足時代,在交流、調研的基礎上,熟悉當今的藝術品市場,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創作,把握消費者心理,創作更多有深度、有意境的作品。
傳承與發展傳統木雕是一項艱辛的工作,要做好這項工作,離不開對木雕藝術的熱愛以及對工匠精神的堅守。作為木雕藝術從業者,首先要對自己進行定位,認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與追求。木雕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對傳統藝術的堅守與追求,作為木雕匠人,要做到不忘初心。
講求思想性,這是木雕藝術從業者的初心,優秀的木雕作品,離不開作者思想、精神的融入,木雕藝術從業者要善于把自己的感受、感悟寄托于木頭,制作木雕就像寫一本書,木雕不僅是技藝的呈現,更是情感的寄托。因此在進行藝術創作時,我們必須懷著一顆虔敬的心,傳承千百年木雕文化精髓,需要認真對待,一絲不茍。
作為木雕藝術從業者,在嚴肅認真的同時,還要保持一種放松的心態,把對藝術的熱情轉化為日常工作,不刻意追求什么,而是讓藝術成為水到渠成的表達,只有這樣,才能一直保持旺盛的創新精力,將人生追求、生活感悟刻畫到作品中,打造經典。
此外,作為木雕藝術從業者,還應該具備崇高的藝術追求,杜絕浮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力求做到讓每一件木雕作品體現作者的思想,反映深刻的內涵,緊扣時代脈搏,精益求精。筆者曾參觀考察全國各地木雕流派,在不斷的學習、總結中更加深刻認識到,木雕題材需要不斷豐富,體現時代精神,弘揚真善美,木雕藝術從業者要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只有了解社會生活,才能不斷豐富木雕作品的文化內涵,把作品做好、做精,創作出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
最后,木雕的傳承離不開帶徒傳藝,傳統的木雕授課,以師徒傳授為主,進入新時代,木雕行業應該在此基礎上開辟出更多的傳藝方式。例如,可創辦面向大眾的興趣培訓班,免費講解木雕技藝,讓更多的學生了解木雕、喜歡木雕,為今后的深入學習打下基礎;也可與相關院校洽談合作,為在校學生提供實踐活動機會,讓傳統木雕走進校園,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贏得年輕人的青睞。學校實踐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宣傳推薦方式,不僅可以擴大傳統木雕的影響力,長遠來看,對于促進行業的現代化轉型,加強合作、交流等也有許多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