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文娟 李曉剛
【摘要】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可以有效推進地理教學改革,在設計教學時從各個方面滲透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理念,是課堂教學設計的重要課題。文章以“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為例,將鄉土地理資源融入地理教學,探究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以案例為依托,以探究為手段,重點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以促進學生的區域認知、地理綜合思維、地理實踐能力、人地協調觀念的形成和發展。
【關鍵詞】地理核心素養;鄉土資源;農業區位因素;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2)12—0119—04
研究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核心素養是指學生通過學習某學科逐步形成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可以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是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和人地協調觀。區域認知是學生通過分析區位條件,歸納區域特征,揭示區域間的差異,探究區域間的聯系,最終促進區域的發展。地理學研究自然和人文要素,各要素的組合紛繁復雜,變化多樣,所以要進行綜合分析,培養綜合思維方式。地理實踐力主要指通過實驗、調查、戶外考察等形式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設計地理實踐活動方案的能力,實施地理實踐活動的能力。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地對人的影響”“人對地的影響”“人與地如何協調”等問題。在新一輪教學改革背景下,地理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主要依賴課堂,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從各個方面滲透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理念[1]。
鄉土地理是指省區以下較小地區的綜合地理,包括本鄉本土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狀況、人文地理狀況等,是地理教學的重要資源[2]。將鄉土地理應用于地理教學,不僅能幫助學生將熟識的生活環境由感性認知提升為理性認知,提高其區域認知能力,還能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思維,培養地理實踐能力,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關系,培養地理核心素養。因此,依托鄉土地理資源設計教學非常重要。
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要落實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在教學活動中選取學生熟識的案例,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分析材料,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提高學生獲取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能力,進而樹立人地協調觀。本文選取定西市馬鈴薯這一鄉土資源,以人教版必修2中的“農業的區位選擇”一課為例,分析定西馬鈴薯的區位因素,將其融入課堂教學,設計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教學過程。
1.區域認知能力的目標體現。通過圖文材料分析,感知定西的位置、氣候、地形等特征,掌握分析區域的方法。探究定西馬鈴薯產業發展中存在哪些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2.地理綜合思維的目標體現。通過對定西馬鈴薯產業的分析,明確自然區位因素和社會經濟區位因素存在整體性和差異性,面對不同地區的生產特色要學會分析其主導區位因素。
3.地理實踐能力的目標體現。通過對家鄉馬鈴薯生產活動的調查,提升學生獲取信息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設計思路。
4.人地協調觀念的目標體現。通過分析馬鈴薯生產的區位因素,形成因地制宜的人地協調觀,使學生能夠分析出人類利用地理環境時產生的問題,并提出實現人地協調的解決措施。
在人教版地理必修中通過對自然地理基礎原理的學習,學生初步掌握了自然地理中地形、氣候、水文等的分析方法,理解了區域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和技能,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學生大多居住在城市,對農業生產了解很少,雖然教材中選取了經典案例,但案例內容比較陳舊,離學生生活較遠,學生對于區域背景了解少,學習難度較大。生活在定西的同學很熟悉自己的生活環境,馬鈴薯作為生活中常吃的蔬菜,學生更是非常熟悉和親切,所以在學習農業區位因素這節課時,教師可以設置定西馬鈴薯生產案例,向學生出示圖文材料,設置課后實踐活動,在分析中,學生可自主歸納農業生產的區位因素,掌握分析農業區位因素的方法,樹立農業生產中因地制宜的思想。
教學重點:圖文資料分析定西馬鈴薯生產的區位因素,掌握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包含哪些。
教學難點:分析不同區位因素對農業的影響,提出定西馬鈴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問題教學法、讀圖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
1.課前實踐活動。以小組為單位,查找有關定西馬鈴薯生產的文獻,利用周末到田間地頭或者相關馬鈴薯加工廠進行實地調查,思考定西馬鈴薯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嘗試提出解決的措施。
設計意圖:鄉土地理的實踐活動,首先提高了學生對家鄉的區域認知水平,讓學生用地理的眼光認識和欣賞地理環境;其次,提高了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激發了學習興趣,又為課堂教學提供了真實可靠的資料。
2.導入新課。
課件展示:
材料一:定西市被中國特產之鄉組委會審定命名為“中國馬鈴薯之鄉”,并通過了國家地理標志認證。2019年9月18日,“2019‘中國·定西馬鈴薯大會’美食節”在定西市安定區成功舉辦。節會當天,不僅集中展示了定西馬鈴薯產業蓬勃發展的盛況,還通過舉行馬鈴薯百味宴,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
問題切入:定西馬鈴薯享譽全國,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請思考,為什么定西可以發展馬鈴薯產業呢?
設計意圖:精選有關馬鈴薯的圖文材料,創設情境,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定西種植馬鈴薯的地理條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本節綜合分析影響農業區位因素奠定基礎。
3.案例探究。教師講解農業區位選擇的實質,即對土地進行合理利用,實現因地制宜。
【探究活動1】從馬鈴薯的生長習性分析影響農業的自然因素。
材料一:馬鈴薯喜溫涼氣候,喜光照;需水量較大,其生長初期由于植株矮小,蒸騰少,比較耐旱,它對水分要求的特點是兩頭少、中間多;薯塊形成和生長需要疏松透氣、涼爽濕潤的土壤環境。
學生分析后回答:影響農業生產的自然因素有氣候因素、地形因素、水源因素、土壤因素等。
設計意圖:根據材料歸納關鍵詞,得出影響農業生產的自然區位因素。
【探究活動2】從定西市的區位條件出發,結合馬鈴薯的生長習性,分析定西馬鈴薯生產的自然條件。
材料二:定西市地理位置圖、地形圖、年降水量圖、7月氣溫分布圖(圖略)。
材料三:定西市位于甘肅省中部,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形復雜,海拔在1800-2400m之間,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屬南溫帶半濕潤—中溫帶半干旱區,日照時數長,光照充足;年降水386.6-560.8mm,主要集中在7~9月。土地資源豐富,人均占地2.89畝,土層深厚,富含鉀素,土壤疏松。

設計意圖:讓學生分析圖文材料,獲取信息,分析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自主總結出影響農業的自然因素。
教師提問:根據以下材料分析,影響農業發展的因素還有哪些?
材料四:近年來,定西市采用膜下滴灌等先進農業技術,種薯企業加大科研力度,培育良種;為了使定西市的馬鈴薯“走出去”,成立土豆運輸專列;國家還為種植馬鈴薯的農戶免費提供地膜、種子以及技術指導。

教師總結:農業區位因素包含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要綜合這兩大方面分析農業生產的區位條件,生產中揚長避短,因地制宜。
【探究活動3】
材料一:江西省泰和縣千煙洲的“丘上林草丘間塘、緩坡溝谷魚果糧”立體農業(典型的亞熱帶紅壤丘陵地區),影響這一農業布局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學生展示:地形因素
材料二: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一些耕地經歷了“水稻田—甘蔗地—魚塘—花卉棚”的農業變遷,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其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學生展示:市場因素
教師總結:在整體把握農業區位因素的同時,也要學會分析某種農業發展的主導區位因素。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定西馬鈴薯的區位因素,明確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包含自然區位因素和社會經濟區位因素,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在綜合思維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分析某種農業發展的主導區位因素。
4.實踐活動。
【探究活動】分組展示課前調查分析結果,討論定西馬鈴薯生產中存在哪些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措施。
小組討論后展示:

教師總結:農業生產要因地制宜,利用先進的生產技術提高生產效率,打造品牌效應,擴大市場份額,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最終提高經濟效益,促進區域發展。
設計意圖:通過實踐活動,學生發現農業發展中的問題并試著提出解決措施,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地理實踐力,也讓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學會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行動能力和品質,真正做到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農業發展中,利用自然因素,加大技術投入,適度改造不適宜的自然因素,使之適于發展農業。運輸條件、機械化水平、市場等社會經濟因素是發展變化的,尤其是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冷藏保鮮技術的發展,擴大了農作物的銷售市場。

本節課是在滲透中學地理學科素養的理念下,以鄉土案例為依托,以探究活動為手段,引導學生從地理實踐活動入手,學會分析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通過問題設計的層次性,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自主思考,小組討論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3]。最后,從實踐到理論,分析問題,再從理論到實踐,提出措施,指導實踐,讓學生學會從地理的角度認識和欣賞地理環境。
總之,利用鄉土案例設計課堂教學內容,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設置鄉土案例探究,還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材料,歸納知識,優化教學過程,將地理核心素養真正落到實處。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曾經說過:“當我們在考慮并實際為學生提供一種什么樣的課程,就是為學生設計了一種什么樣的生活。”利用鄉土案例精心設計教學各個環節,為學生呈現了一節生動的地理課,將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等地理核心素養滲透在了教學過程中。
[1]湯國榮.地理核心素養的內涵與構成[J].中學生地理參考,2015(10):4-5.
[2]胡偉.淺談鄉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作用及問題[J].高等教育,2016(10):12-15.
[3]楊斌.基于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下的教學設計——以湘教版“農業地域類型”教學內容為例[J].地理教學,2018(11):24-28.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