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正軍
摘要:伴隨高中生物新課改教學工作逐步深入,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已經成為評判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成效的關鍵標準。高中課堂教學和其他階段的課程學習大有不同,教師嘗試使用問題式教學探究法,更有利于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性,凸顯學生主體作用。以問題導向,指導學生學習,結合生物教學實例,即可令學生進一步探究生物本質和原理。本文就以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為例,進一步闡述問題式教學探究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僅供參考。
關鍵詞:問題式;探究教學;高中生物;策略與方法
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本質任務在于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令其將所學的生物知識內化于心,逐步提升科學探究水平。在生物課堂教學時,教師減少“教”的比例,增加“問”的內容,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的方法。通過問題式教學探究法執教,更有利于將學生帶入到生物學習情境中,從而活躍學生生物思維,令其更有興趣解決生物學習問題,使得學生在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過程中牢牢記憶生物知識,增強生物知識的鉆研能力。
一、結合生活創設問題情境,驅使學生生成探究意識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生物教師在教學生物知識時,要正視結合現實生活,引導學生通過生物視角觀察生活中的生物知識,并且在現實生活中挖掘有趣的生物現象。教師聯系現實生活創設問題情境,即可令學生進一步完成探究任務。所以,教師在教學時不妨通過生活情境導入生物知識,即:在養殖蟹時,農戶都會選擇黑藻這一種水草。在現實中,種植黑藻屬于先進的生態養蟹技術。在農戶群體中廣泛流傳一句話,黑藻好不好,關乎蟹的多和少。養殖蟹的農戶若想提高蟹的產量和質量,就需要改進黑藻產量。然而,如何能夠增強黑藻的產量呢?在學生了解光合作用原理及過程后,即可發現若想提高黑藻的產量,則需要加強黑藻光合作用強度,而若想切實地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令學生探究影響黑藻光合作用強度的因素。這樣一來,便將學生帶入到了學習情境內,跟隨教師的問題主動探究相關知識,幫助農戶解決養殖問題 。
二、明確生物知識探究目標,培養學生生物多維思維
在使用問題式教學法執教生物知識時,教師要重視倡導跨學科綜合學習,即使是學習單一生物知識,也可以設置與其他學科的聯動性教學活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需要教師明確生物知識的探究目標,以培養學生學科知識和技能為主。在學習及探究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時,可與生物和化學學科進行聯動,提高探究學習難度指數,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具體來講,教師可以將教學目標設計為下面三點:其一,融合生物知識,進一步針對光合作用原理和過程進行探究,結合這一視角研究光合作用強度影響。其二,在探究學習時與物理知識進行融合,探究光合作用釋放氧氣量的有效方式。其三,結合化學知識,探究設置不同二氧化碳濃度的方法。通過設計不同維度的教學目標,即可保證學生在學習生活知識時,實現跨學科的發展,令生物知識探究過程更接近于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從而有利于學生在探究生物知識基礎上,掌握多元學習能力,這對學生日后升學以及專研理科知識而言,均極具益處。
三、設置生物探究實驗活動,鍛煉學生生物探究能力
在教學實踐時,教師可以結合環境因素對光合作用的影響實驗展開教學,結合具體實驗,進一步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及能力。眾所周知,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土壤中水分、光照強弱、溫度高低以及光的成分,都屬于對光合作用強度有影響的因素。這里提到的每一種因素,都可以設置成這個探究實驗中的自變量。若在單位時間內氧氣釋放量、二氧化碳吸收量以及有機物積累量,表示凈光合作用,默認在實驗過程中,各組的呼吸作用相同。如果將二氧化碳濃度作為自變量,可以配置濃度不同的NaHCO3溶液作為二氧化碳緩沖液來改變自變量“二氧化碳”濃度。無論將氧氣作為因變量還是將二氧化碳作為因變量,便可以使用二氧化碳傳感器以及氧氣傳感器檢測不同變量的變化情況,并且可以記錄下來,通過表格或者坐標圖的形式呈現。
隨著探究活動的進行,教師要注重結合學生學習情況,優化設計思路。比如,將破銅錢草放置在密閉容器中,結合二氧化碳傳感器針對容器內二氧化碳變化狀況進行測量,作為自變量,再使用氧氣傳感器針對測量容器內的氧氣變化狀況加以測量,將其視為因變量,通過數據分析就可以看出來,二氧化碳濃度變化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
四、結語
綜上所述,問題探究教學法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意義重大。因此,教師要設置相關的探究實驗活動,為學生明確實驗探究目標,并結合相關問題情境促進學生思索,建構完整的生物學習框架,使其在探究過程中加深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印象,不斷地增強學生生活學習信心和興趣,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逐步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參考文獻:
[1]胡海群.“情境—問題—探究—遷移”教學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1(10):59-61.
[2]沈文琪.核心素養下高中生物問題式教學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16):97+99.
[3]薛倩.淺論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9,4(23):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