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璐
摘要:眾所周知,課堂學習與表現與學生所取得的學科成績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但是小學高年級的學生由于身心發展的原因或者是老師的教學風格他們不喜歡導致他們在課堂上的參與度不高。當然小學是剛接觸英語,好多學生找不到學習英語的樂趣,所以他們在英語課堂上表現得很安靜,這是老師最不想看到的一種情況。所以本文就小學高年級英語課堂學生參與形成的因素以及針對這些現狀采取的策略進行研究。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英語課堂;消極參與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所接觸到的英語知識與他們在低年級所學到的知識在各個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同,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如果遇到了問題,那么很有可能打擊到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因此在小學階段英語老師應該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來與學生進行溝通并尋找有效的教學方法來解決學生遇到的難題,重新激發起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與學習興趣,要切實改變學生消極參與課堂學習的教學現象。在這個階段有不少的學生在英語課堂上不敢真正的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他們怕自己回答錯誤或者讀音不標準等因素都讓他們在課堂上消極參與,這對學生的學習極其不利。
一、小學高年級英語課堂消極參與的因素
(一)教學內容的因素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學習英語會存在一定的難度,學生不知道單詞怎么讀,也不知道單詞怎么寫,再加上學生的心性沒有更好的發展,以至于對于老師所講的內容,如果遇到不清楚的學生干脆就不聽。老師要做的并不是一味地苛責學生或者加以過多的干涉,而是要根據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來拓展教學方式并創新教學的模式。
(二)教師因素
老師是課堂的主導者,起著掌握課堂教學的節奏。如果老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聽課狀態等掌握得不是很完全,那老師就不能設計出更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老師講課的方式與學生聽課的狀態不在一個水平,那么就會讓學生的學習效率降低,從而失去對英語課堂的興趣。
(三)學生因素
學生在課堂上不敢發言,大致分為四種。第一種是學生害怕回答錯問題,所以他們不敢舉手;第二類是學生在課堂上感覺到無聊;第三種是學生無法完全理解老師的問題;第四種是習慣性的不回答問題,有的老師習慣在課堂上稱為主體。老師在課堂上一直滔滔不絕地說內容,而學生的自主能動性不能夠得以充分的展示,他們認為課堂只是教師的,沒有他們的事,長此以往學生就把不回答問題養成了習慣。
二、學生消極參與的應對策略
(一)改變傳統的教育,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
現在很多學校教育內容相對來說比較傳統,老師在課堂上按照書本進行講解,學生在講臺下認真聽講,教育方式不靈活。尤其是學生剛接觸英語還沒完全適應的時候,如果采取傳統的教育手段會產生負面影響,教育手段不夠多樣化、新穎性,教學內容單一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要求,更沒有辦法知道學生的實際問題,不能因材施教對于學生進行教育,久而久之學生的英語水平也逐漸下降。因此改變傳統的教育,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對于學生的英語發展才最為重要。
例如,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學習人教版《My Week》一課的內容時,英語教師可以脫離課本形式,為學生呈現出更多課本當中所沒有涉及的知識點,以此來拓展課堂的教學內容。學生由于掌握得不全,可能對于一些單詞并不是記得很清,因此老師可以采用圖片或者音樂等因素,幫助學生學習英語。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需要激勵學生進一步學習;回答錯誤的學生老師要不斷鼓勵,提高學生的進取心與上進心。
(二)嘗試讓學生用英語進行溝通,激勵學生學習
很多學生之所以英語差主要因為學生缺乏用英語溝通的能力,一方面很多小學學校的老師上英語課的時候都是用中文進行溝通,雖然學生能夠聽得明白,但是這不利于學生的英語發展,老師應該從小學階段就教育學生嘗試用英語進行交流,既能夠從小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習慣,也可以將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運用更加靈活。長時間堅持下去,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的能力與口語表達水平可以更上一層樓并且他們的學科綜合素養也可以得到顯著提升。
例如,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學習人教版《My Favourite Season》一課的內容時,英語教師可以在教學生基本的英語知識之后,讓學生之間進行英語交流,不需要太難的英語,可以利用這一單元的英語知識來進行交流。同時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這樣做可以優化學生的課堂體驗,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與幫助,讓學生在小組之間進行交流。
三、結語
綜上所述,老師一定不要讓學生在課堂中消極參與,這樣不僅能夠積極帶動學生進行學習,也可以讓學生從小遠離壞的學習習慣,學會用英語進行溝通,提高自己的自信心與進取心。英語學科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果可以得到優化,并且學生的學習效率可以得到提升,能夠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彩榮.探討多媒體技術和小學英語教學的有效結合[J].中國新通信,2021,23(24):182-183.